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世界盃的發展史 世界盃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介紹

世界盃的發展史 世界盃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際足聯世界盃

中文名稱 國際足聯世界盃 主辦機構 國際足球聯合會

英文名稱 FIFA World Cup 首屆主辦國 烏拉圭

舉辦時間 四年一屆 世界盃 成功舉辦,20屆

舉辦地點 投票表決 參賽隊伍 32支

賽事類型 足球 奪冠最多球隊 巴西(5次)

應屆冠軍 德國(2014年)

世界盃的發展史 世界盃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介紹

 創建

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聯的第一任主席法國人羅貝爾·蓋蘭,第一次向各國足壇領導人提出了這種想法,並責成其祕書長荷蘭人希爾施曼爲此起草一份文件。但由於表示願意參加的國家不多,而且由於政治體育的不和,這項計劃流產了。

  國際足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紅星隊的創始人于勒·雷米特先生當選爲國際足聯主席,他又重新操起了這

1925年,在布魯塞爾的一家飯店內,烏拉圭外交官布埃羅代表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得主烏拉圭隊,正式對雷米特表示支持,這在當時起了不小的作用。

1925年,在布魯塞爾的一家飯店內,烏拉圭外交官布埃羅代表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得主烏拉圭隊,正式對雷米特表示支持,這在當時起了不小的作用。

1926年12月10日,國際足聯在巴黎召開了一次工作會議,瑞士、匈牙利、法國、奧地利、德國等許多國家都派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4個月後,會議的草案被提交給各國足協。1927年6月5日,在國際足聯召開的赫爾辛基會議上,以23票贊成、5票反對(北歐國家表示反對)、1票棄權(德國)通過了巴黎工作會議議案。

1926年,國際足聯盧森堡會議上,把錦標賽的名稱改爲“雷米特盃賽”,以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爲足球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後來,有人建議把兩個名字連在一起,稱爲“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最後在赫爾辛基的代表會議上,最終更名爲“世界足球冠軍盃——雷米特杯”,簡稱“世界盃”。每四年舉辦一屆。

世界盃是1928年FIFA爲獲勝者特製的獎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飾技師弗列爾鑄造的。其模特是希臘傳說中的勝利女神尼凱,她身着古羅馬束腰長袍,雙臂伸直,手中捧一隻大杯。

金盃高35釐米,重量3.8公斤,爲銀盃鍍金鑄成,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爲流動獎品,誰得了冠軍,可把金盃保存4年,到下一屆盃賽前交還給國際足聯,以便頒發給新的世界冠軍。此外有一個附加規定是:誰三次獲得世界冠軍,誰將永遠得到此杯。

1970年第九屆世界盃賽時,烏拉圭、意大利、巴西都已獲得過兩次冠軍。因此都有永遠佔有此杯的機會,結果是巴西隊捷足先得,佔有了此杯。

爲此,國際足聯還得準備一個新獎盃,以發給下屆冠軍。1971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新杯審議會,通過對53種方案評議後,決定採用意大利人加扎尼亞的設計方案——兩個大力士雙手舉起地球的設計方案。

這個造形象徵着世界第一運動的規模。新的獎盃定名爲“大力神杯”。該杯高36.8釐米,重6.175公斤,其中4.97公斤的主體由真正的純金鑄造。底座由兩層孔雀石構成,珍貴無比。

國際足聯規定新杯爲流動獎品,不論哪個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能永久佔有此杯。在大力神杯的底座下面有能容納鐫刻17個冠軍隊名字的銘牌——可以持續使用到2038年。

大力神杯是現今足球世界盃的獎盃,是足球界的最高榮譽的象徵,無論從構造、價值、珍貴度等方面來看,都絕非世界上其他任何獎盃可比。

世界盃的發展史 世界盃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介紹 第2張

賽制

世界盃賽程分爲預選賽階段和決賽階段兩個階段世界盃預選賽階段分爲六大賽區進行,分別是歐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賽區,每個賽區需要按照本賽區的實際情況制訂預選賽規則,而各個已報名參加世界盃的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代表隊,則需要在所在賽區進行預選賽,爭奪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是32個,決賽階段主辦國可以直接獲得決賽階段名額,除主辦國外,其他名額由國際足聯根據各個預選賽賽區的足球水平進行分配,不同的預選賽賽區會有不同數量的決賽階段名額。

從1938年第三屆世界盃開始,規定衛冕冠軍和東道主可以直接晉級,但是2002年因爲衛冕冠軍法國在韓日世界盃表現太差,所以國際足聯規定,從2006年世界盃預選賽起,衛冕冠軍需要參加其所屬區域內的世界盃預選賽,從而只有東道主可以入圍決賽圈的比賽,南非世界盃東道主未能從小組出線,但是國際足聯並未取消東道主直接晉級的資格。

世界足壇最具權勢影響力人物與世界盃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主辦國必須是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而且會員國(地區)需要向國際足聯提出申請(可以兩個會員聯合申請承辦),然後通過全體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投票選出。

 歷屆四強

年份 東道主 冠軍 亞軍 季軍 殿軍

1930 烏拉圭 烏拉圭 阿根廷 美國 南斯拉夫

1934 意大利 意大利 前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 奧地利

1938 法國 意大利 匈牙利 巴西 瑞典

1950 巴西 烏拉圭 巴西 瑞典 西班牙

1954 瑞士 聯邦德國 匈牙利 奧地利 烏拉圭

1958 瑞典 巴西 瑞典 法國 聯邦德國

1962 智利 巴西 前捷克斯洛伐克 智利 南斯拉夫

1966 英格蘭 英格蘭 聯邦德國 葡萄牙 前蘇聯

1970 墨西哥 巴西 意大利 聯邦德國 烏拉圭

1974 聯邦德國 聯邦德國 荷蘭 波蘭 巴西

1978 阿根廷 阿根廷 荷蘭 巴西 意大利

1982 西班牙 意大利 聯邦德國 波蘭 法國

1986 墨西哥 阿根廷 聯邦德國 法國 比利時

1990 意大利 聯邦德國 阿根廷 意大利 英格蘭

1994 美國 巴西 意大利 瑞典 保加利亞

1998 法國 法國 巴西 克羅地亞 荷蘭

2002 韓國/日本 巴西 德國 土耳其 韓國

2006德國 意大利 法國 德國 葡萄牙

2010南非 西班牙 荷蘭 德國 烏拉圭

2014巴西 德國 阿根廷 荷蘭 巴西

世界盃的發展史 世界盃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介紹 第3張

  進球記錄

世界盃歷史總射手榜英雄座次排名

克洛澤和羅納爾多兩大巨星閃耀世界盃

16球:克洛澤(德國)總射手王

15球:羅納爾多(巴西)

14球:蓋德·穆勒(德國);

13球:方丹(法國);

12球:貝利(巴西);

11球:柯奇士(匈牙利)、克林斯曼(德國);

10球:拉託(波蘭)、拉恩(德國)、萊因克爾(英格蘭)、庫比拉斯(祕魯)、巴蒂斯圖塔(阿根廷)、托馬斯·穆勒(德國)

  決賽進球最多

球王貝利3球(1958年2球、1970年1球);瓦瓦3球(1958年2球、1962年1球)

赫斯特3球(1966年3球);齊達內3球(1998年2球、2006年1球)

世界盃傳奇射手方丹

單屆世界盃進球最多:法國的方丹在1958年世界盃6場比賽攻入13球

兩屆世界盃至少攻入5球以上:克洛澤(德國)2002年、2006年;庫比拉斯(祕魯)1970年、1978年;托馬斯·穆勒(德國) 2010年、2014年

三屆世界盃至少攻入4球以上:德國的克洛澤在2002、2006、2010連續3屆世界盃每屆至少攻入4球以上

世界盃進球持續性最好:德國的克洛澤共參加四屆平均每屆攻入4球,年齡跨度從23歲至36歲從不間斷

世界盃頭球進球最多:克洛澤(德國)7球,2002年、2006年、2010年

世界盃技術最全面的射手:克洛澤(德國),16個進球分別用7個頭球9個腳下攻入其中右腳6球左腳3球

第一個帽子戲法:斯塔比萊(阿根廷)1930年,阿根廷 6 - 3 墨西哥

世界盃最多帽子戲法:匈牙利的柯奇士2次(1954年對韓國、對西德)、法國的方丹2次(1958年對巴拉圭、對西德)、西德的蓋德·穆勒2次(1970年對保加利亞、對祕魯)、阿根廷的巴蒂斯圖塔2次(1994年對希臘,1998年對牙買加)

首次在世界盃出場就上演帽子戲法:克洛澤(德國)2002年;巴蒂斯圖塔(阿根廷)1994年;柯奇士(匈牙利)1954年

進球屆次最多:球王貝利(巴西)4屆均有進球(1958年6球,1962年1球,1966年1球,1970年4球);烏維·席勒(德國)4屆均有進球(1958年1球,1962年2球,1966年2球,1970年3球);克洛澤(德國)4屆均有進球(2002年5球,2006年5球,2010年4球,2014年2球)[3]

世界盃對傳統冠軍級強隊進球最多:克洛澤(德國)5球,2006年對阿根廷1球、2010年對英格蘭1球對阿根廷2球、2014年對巴西1球 ;

最快進球:2002年,土耳其前鋒哈坎·蘇克在對韓國比賽中開場僅11秒破門

最晚進球:2014年,阿爾及利亞的達博烏在對德國的比賽中在第121分鐘破門[4]

最快梅開二度:2014年,德國VS巴西,德國隊的託尼·克羅斯在第23分55秒、25分04秒破門[5]

最快帽子戲法:1982年,匈牙利的拉斯羅·基斯在對薩爾瓦多的比賽中,在第70、74和77分鐘破門,他也是世界盃上唯一上演帽子戲法的替補;阿根廷的巴蒂斯圖塔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阿根廷隊與牙買加隊的比賽中,只用了10分鐘,便攻入了3球

進球年齡最小:1958年,球王貝利在對威爾士時破門,年僅17歲零239天

進球年齡最大:1994年,喀麥隆的米拉在對俄羅斯時破門,當時他已42歲零39天

世界盃包括決賽在內場場破門唯一一人:巴西的雅伊爾津霍(又譯查仙奴),在1970年世界盃6場比賽中都有進球;烏拉圭的吉吉亞在1950年也是場場破門(4場),但當時是循環圈決勝,沒有冠亞軍決賽

最快替補進球:1998年,丹麥前鋒桑德在和尼日利亞的比賽中,替補上場僅16秒就破門得分;莫拉雷斯(烏拉圭),2002,烏拉圭-塞內加爾,下半場替補登場,開賽17秒

在兩屆世界盃決賽中破門的人:巴西的瓦瓦(1958年和1962年);貝利(1958年和1970年);西德的布萊特納(1974年和1982年);法國的齊達內(1998年和2006年)

唯一一個代表兩個國家在世界盃進球的人:普羅辛內斯基,1990年代表南斯拉夫攻破阿聯酋大門、1998年代表克羅地亞攻破牙買加大門

第一個烏龍球:馬努埃爾·羅薩斯(墨西哥)1930,墨西哥-智利(又一說,1938年,瑞士的恩斯特-洛斯切在對德國比賽時自擺烏龍)

最快烏龍球:2014年,阿根廷2:1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科拉西納茨,2分鐘零8秒[6]

在同一場比賽中既進球又入烏龍的人:1978年,荷蘭的厄爾尼·布蘭特斯在對意大利比賽中完成這一“壯舉”,荷蘭最終2比1獲勝

世界盃的發展史 世界盃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介紹 第4張

  里程碑進球

第1球(洛朗、法國、1930年對墨西哥)

第500球(博比·科林斯、蘇格蘭、1958年對巴拉圭)

第1000球(倫森布林克、荷蘭、1978年對蘇格蘭);第1500球(卡尼吉亞、阿根廷、1994年對尼日利亞)

第2000球(奧爾巴克、瑞典、2006年對英格蘭)

世界盃進球最多的球隊:德國隊224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