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河北諸藩叛亂,爲何皇帝最後發罪己詔呢?

河北諸藩叛亂,爲何皇帝最後發罪己詔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唐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病逝。三十八歲的李適即位,是爲唐德宗。

李適初登大位,起初銳意進取,決心革除弊政,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指揮權,並以楊炎爲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朝廷面貌煥然一新,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好景不長,德宗開始重用佞臣盧杞,賜死楊炎,並在全國增收苛捐雜稅,致死民怨日深、朝政敗壞。

或許是初期成功施行了新政,讓德宗自信心爆棚,他的目光開始轉向了那幫驕橫跋扈的藩鎮。安史之亂後,藩鎮廢立自專、擁兵抗命的政治亂象貫穿於肅宗和代宗兩朝,中央朝廷完全被諸藩玩弄於股掌之間。

德宗決心剷除那些“名爲藩臣、實爲異邦”的跋扈藩鎮,將權力收歸於朝廷。

河北諸藩叛亂,爲何皇帝最後發罪己詔呢?

公元781年,河北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他的兒子李惟嶽上奏朝廷,企圖繼任節度使之職,德宗自然毫不猶豫拒絕了李惟嶽。早在多年前,成德節度使已經與河北其它藩鎮祕密達成了協議,諸藩同心協力抵禦朝廷的削藩行動,共同進退,以確保藩鎮的世襲制。

於是,一場由河北諸藩引發的叛亂開始了,成德李惟嶽、魏博節度使田悅、山南東道節度使樑崇義三個藩鎮聯合反叛了。面對河北三藩聯合反叛,德宗顯然也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三條戰線同時開戰。

南部戰線,以懷寧節度使李希烈爲首,聯合其它諸道軍隊,征討叛軍樑崇義。中部戰線,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兵馬使李晟,組成聯合兵團進攻魏博田悅。

北部戰線,幽州留後朱滔領軍進攻成德李惟嶽。開局不錯,官軍節節勝利,叛軍望風而逃。戰爭第一階段:山南東道樑崇義被殺,平叛大軍贏得第一回合;戰爭第二階段:成德李惟嶽被部將王武俊殺死,平叛大軍贏得第二回合。三藩叛亂,已除其二。叛軍絕大部分轄區被朝廷收復,叛軍獨苗魏博節度使田悅龜縮在魏州城內,等着被滅,朝廷平叛勝利近在眼前。但,革命尚未成功,蛋糕已被瓜分。

德宗自認勝券在握,開始對平叛有功的諸將論功行賞,把從叛軍手中收復的地盤,拿出一部分獎賞給有功之臣。德宗等着諸將謝主隆恩呢,可讓德宗沒想到的是,等來的卻是新的叛亂。因分贓不均,原來參與平叛的王武俊(殺死上司李惟嶽的那位)和朱滔舉兵叛亂,槍口一轉指向了朝廷,並援助奄奄一息的魏博田悅。而且,這時候已經不是叛亂三藩了,而是叛亂四藩,分別是成德王武俊、幽州朱滔、魏博田悅和淄清李納了。由此,整個戰場局勢瞬間被扭轉,官軍被打的措手不及,叛軍贏得戰場主動權。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叛亂諸藩全部稱王,朱滔自稱冀王,田悅自稱魏王,王武俊自稱趙王,李納自稱齊王。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初,起初作爲平叛主力的李希烈,也舉兵叛亂了;並在河北諸藩的勸進下,自立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太尉、建興王,乃有稱帝之徵兆。

大唐王朝彷彿一夜之間進入了戰國時代,一切都亂套,真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中原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德宗無奈,急忙徵調關內軍隊出關平叛;各諸道軍隊奉命出關,其中一支是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統率的五千軍隊。當這支軍隊抵達長安郊外時,朝廷給他們的飯菜僅僅是糠米和幾片菜葉子。

士兵們一看,忍不住破口大罵:“我們就要死在敵人手中了,連一口像樣的飽飯都吃不上,憑什麼讓我們去拼命”?士兵們一合計,咱們就去搶皇宮吧。就這樣,一場劫難來臨了。

於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爆發了,譁變士兵搶劫了皇宮,德宗帶着少量隨從逃出了長安。長安被譁變士兵洗劫了整整一夜,涇原節度使姚令也被譁變士兵拖下了水,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河北諸藩叛亂,爲何皇帝最後發罪己詔呢? 第2張

他就把當時因朱滔造反受到牽連而被軟禁在家的太尉朱泚請出來了,擁立朱泚登上皇帝的寶座,朱泚於是下令屠殺了李唐皇室宗親77人。而德宗一路逃到了奉天,各路平叛的軍隊聽說長安丟了,天子逃亡。只好撤出戰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領五萬大軍擊敗了圍困奉天的朱泚,奉天之圍解了,德宗命令李懷光收復長安。

奉天之圍解除了,那麼導致長安淪陷、天子逃往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朝野上下意見不一,但作爲此次解圍功臣的李懷光來說,這一路走來,他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勤王;二是奏請德宗誅殺三人。

哪三人?宰相盧杞、度支使趙贊和神策軍使白志貞。宰相盧杞嫉妒賢能,以致朝政腐敗;趙贊大肆增加賦稅,以致民怨沸騰;白志貞受賄瀆職,以致關鍵時刻無兵可調、長安陷落。

按說呢,李懷光的要求並不過分,此次叛亂確實與德宗寵幸奸臣、政策失當有很大關係。誅殺奸臣可以起到穩定民心和軍心的目的,但德宗不知道哪根弦抽筋,在盧杞的挑撥下,對李懷光產生了猜忌,不但不接見一下遠道而來救駕功臣李懷光,還毫無賞賜、故意冷落他。李懷光心涼了,帶着五萬大唐朔方精銳黯然離開了奉天,臨走時說了一句話:“吾今已爲奸臣所排,事已知矣!”

看的出來,李懷光已經對這個國家和個人前途感到絕望了。通常一個絕望而又憤怒的人,都是非常危險的,更何況是一支掌握着五萬精銳的一方藩鎮。後來,李懷光也反了。

天下已亂成一鍋粥,民怨日深,在大臣的建議下,德宗不得已頒發了《罪己詔》,言辭誠懇,真情流露,對參與叛亂的諸藩,除了朱泚之外,都一律赦免。這篇罪己詔頒發之後,鼓舞了全國百姓,贏得民心,將士們都感動的哭了。叛亂諸藩迅速作出了迴應,其中田悅、王武俊和李納表示歸順朝廷。諸藩之間的聯盟被瓦解,經過八個多月的努力,稱帝的朱泚敗亡,德宗總算回到了長安。後面,唐軍在李晟的指揮下,陸陸續續平定了李懷光和李希烈,朱滔一看形勢不妙,向朝廷請降。

貞元二年(789年)秋天,歷時五年的諸藩叛亂終於塵埃落定,德宗承認了藩鎮“世襲制”的合法性。恰恰是朝廷的妥協,才讓叛亂中止,一切都回到原點,真是一種諷刺。

回望這場叛亂的起因,表面上是德宗銳意進取、蓄意削藩造成的,但又何嘗不是德宗寵信奸佞、不聽諫言、政策失當和猜忌功臣造成的?

本來一年左右就可以平定的叛亂,卻因分贓不均引發了新的叛亂;出關平叛的涇原士兵,卻因朝廷的刻薄導致軍隊譁變、京師陷落;勤王有功的李懷光,卻因德宗“驚弓之鳥”之心對其產生了猜忌,被迫舉兵反叛。一場接着一場的叛亂,嚴重打擊了德宗的自信心,從此破罐子破摔,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場非常奇葩的平叛戰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