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鴻章爲何要“殺降”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李鴻章爲何要“殺降”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殺降”是指殺戮已投降的士兵。這種行爲歷來都被看作是不義之舉,有違傳統道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歷史上,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和項羽殺害投降的秦兵都給他們帶來了不好的名聲,故而古人有 “殺降不祥”的說法,意思是說做這樣的壞事會遭到報應。

1863年,蘇州的太平軍守軍向淮軍統帥李鴻章請降,但開門獻城的太平軍迎來的卻是一場屠殺,不僅如此,太平軍的8大將領,也於李鴻章設下的“鴻門宴”上,全部遇害,史稱“蘇州殺降”事件。

不過此事的發生有點蹊蹺。

首先,“殺降不祥”的道理李鴻章也懂,喪失誠信對一個軍事將領是會有嚴重後果的,一旦殺降以後誰還敢放下武器向你投降。

其次,李鴻章本來也非殺降之人。在此之前,他曾接受太平軍常熟守將駱國忠的投降,而且對駱也很寬大,讓他仍帶本部兵馬,同時也上奏保薦其軍功。正是在招降納叛方面的名聲不錯,蘇州的太平軍纔會願意向他投降。

再次,從各方面情形判斷,李鴻章並不是一開始就蓄謀要殺降,而是在受降之後突然改變主意,由納降轉變爲殺降。

這其中必有隱情。要想弄清事情的原委,還要從李鴻章率淮軍在江南一帶的征戰說起。

01 太平軍太倉詐降,李鴻章弟弟險喪命

蘇州殺降前一年,也就是1863 年,李鴻章率領淮軍由上海出發西征蘇(州)常(州)。

配合他作戰的還有一支特殊的武裝,這就是由英國退役軍官戈登率領的僱傭軍——“常勝軍”。

這支軍隊主要由中國勇丁組成, 但其各級頭目大多是洋人,裝備的武器比較先進。

這樣兩支軍隊西征的第一戰,就是攻打江蘇太倉的太平軍。戰事開始後,太倉的太平軍守將乞降,李鴻章派他的弟弟李鶴章去受降。

守軍開門相迎,李鶴章部渡過護城河就要入城,突然城內伏兵四起,李鶴章連忙退卻,因躲避不及腳部中了槍彈受傷,差點送命,所部也傷亡慘重。

但這一詐降事件肯定會讓李鴻章懷疑降將的忠誠度,蘇州殺降應該也有這件事的影響。

但這並沒有影響淮軍和常勝軍的所向披靡,兩軍不久連克太倉、崑山,隨後又北犯江陰、無錫等地。

李鴻章爲何要“殺降”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不過在蘇州,他們遭遇了忠王李秀成的瘋狂抵抗,導致淮軍和常勝軍久攻不克、傷亡過大的不利局面。

就在此時,洪秀全一紙詔書將李秀成召回天京 (今南京)救援,蘇州城便由慕王譚紹光鎮守。

協同守城的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和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爲、範啓發共八人。

李鴻章得知納王郜永寬等人與譚紹光有矛盾,於是有了離間二人,招降郜永寬的打算,於是派原太平軍降將程學啓(此時已經投降兩年,成爲了李鴻章麾下干將)與郜永寬聯絡。

圖|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像

果然,在程學啓還答應事成後給郜二品總兵武職,其他降將給予副將官職的條件下。郜永寬心動了,決定以殺主將譚紹光爲投名狀,同時動員其他守將一同向李鴻章投降。

但要求戈登擔保,並要與程學啓焚香設誓,結爲兄弟。

條件談妥,雙方還約定在行動時以頭裹白巾爲標誌。

02 負盟約8降將“鴻門宴”授首,20000降兵被屠

1863年12 月 4 日中午,郜永寬等八人一同應約前往譚紹光的慕王府用餐。餐後,譚紹光指責有些人存有二心,當即遭到部將汪安均反駁。

李鴻章爲何要“殺降”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爭吵中,汪安均對譚紹光拔刀相向,刺死譚紹光後,這8大王將譚的首級送到淮軍大營,同時打開蘇州城門迎清軍入城。

不過,這8人要求李鴻章兌現向他們許諾的總兵、副將官職,並同意將他們的部衆編爲 20 個營,仍由他們指揮,分屯四個城門。

然而,這四個城門控制的範圍幾乎是半個蘇州城,只留了一個東門給淮軍。 程學啓聽到這些要求,認爲這些人“圍困始降,毫無悔罪之意,仍多非分之求”。

於是,程學啓對李鴻章陳述了降將所提的要求後,直截了當地提出“請誅八人者以定亂”,要把這八個人殺掉。

李鴻章有些驚愕地拒絕:“殺已降不祥,且令常、嘉(常州、嘉興)賊 聞風死守,是自樹敵,不可。”

但程學啓的反應很激烈,他脫下頭上的官帽扔給李鴻章, 表示要與李訣別。他還稱城內 太平軍有 20 多萬人,是淮軍人數的數倍,暴亂一觸即發。

在程學啓的反覆勸說下,李鴻章始同意殺降。爲了實施殺降的計劃,李鴻章設下宴席,邀請郜永寬等人赴宴。

接到邀請,郜永寬等人欣然允諾, 12 月 8 日,郜永寬等八人騎馬至婁門外淮軍軍營謁見李鴻章。八人入酒席,席間李令身邊的八名武弁捧出八頂紅 翎、花翎頂戴,恭送到他們面前。

李說:“現在做我大清官了,好共立功!”八人得意地將翎頂戴在頭上,這時李託故退出,說:“吾屬有公事當去,吾令此裨將(程學 啓)代吾爲主人觴(陪酒)。”

等李鴻章出去後,伏兵突然涌出,武弁們撥出腰刀砍殺了八個降將。有史料記載:“李公就諜出。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請大人升冠。降酋不知是計也……轉瞬間,八降酋之頭……皆在武弁之手。”

接着城內的降卒也遭到屠 殺,“一聲炮響,四起殺聲”,蘇州一帶口音者被“放歸”,而南京以西安徽兩湖人則“不分良莠盡殺”。後世認爲,李鴻章此次殺向愈2 萬多人。

03 以進爲退化解殺降餘震,曾國藩贊其“眼明手辣”

李鴻章的負盟殺降之舉朝野震驚,不過,作爲其師的曾國藩卻大讚李鴻章“殊爲眼明手辣”。

朝廷睜隻眼閉隻眼,但卻有個洋人大怒不已—— “欲殺鴻章以償其罪”,這個人就是8大降將的擔保人戈登。

郜永寬的叔叔和義子躲過屠殺,帶着家人逃到戈登的駐地,跪求保護。戈登這才知道發生此等之變,頓時火冒三丈。

他聲稱李鴻章背信棄義,而且是蓄謀而爲,於是提着槍去李鴻章軍營,李則躲避不見,戈登向李坐過的椅子連放數槍而去。

在戈登看來,因爲他是擔保人,這個失信事件嚴重損壞了他的聲譽。戈登找不到李鴻章,回到崑山駐地之後,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幹預。

李鴻章則以這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爲由,針鋒相對地回答: “此中國軍政,與外國無干”。

然而,此舉卻遭到了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外國僑民的譴責,指責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並警告說此事 很可能使列強不再幫助清政府。

外國人如此強烈的反應,無論是李鴻章還是滿清朝廷,都非常在意。深諳人心的李鴻章於是一方面急忙向對中國政局影響頗深的英國人赫德(時任總稅務司)求援,請他代爲調解。同時李鴻章還奏請獎勵常勝軍 7 萬兩白銀,其中 1 萬兩賞予戈登本人。

另一方面 他在《駢誅八降酋片》請罪,稱戈登因索重賞仍生釁端,唯有“將臣嚴議治罪以折服其心”。

李鴻章的這兩招果然奏效。 朝廷下旨不僅明確支持他的所作所爲,說李鴻章“所辦並無不合, 甚爲允協”,認爲“洋人不明事理”,而且指責戈登“意殊叵測”。

另外,經過赫德調解,英方認爲維持與清政府的“和好”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主張將此事交總 理衙門處理,制止了戈登的過激行爲。

一場風波總算平息。回國前,戈登接受了朝廷賜予的提督頭銜、幾套華服和象徵最高榮譽的黃馬褂,但沒有接受那 1 萬兩賞銀,仍然表示對蘇州殺降的不滿。

李鴻章在給他母親的信中對殺降的解釋是:“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爲。”

後記:李鴻章一生頗受爭議,但蘇州殺降20000餘衆,可能與太倉詐降受騙有關,但個人認爲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淮軍一舉受降20萬(外界傳太平軍投降人數),將威脅其師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

二是,向曾國藩表明他的忠心,不僅手段與作爲有恩師風範,更知輕重尊卑。

當然,李鴻章殺降的影響是極壞的,充分反映了他心狠手辣的兇殘面目和不講信義的作風。 梁啓超在 20 世紀初寫的《李鴻章傳》中對這件事的看法是,李鴻章“殺降已爲君子所不取,況降而先有約,且有保人耶?故此舉有三罪焉:殺降背公理一也,負約食言二也,欺戈登負友人三也”。

梁啓超所說的“三罪”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對李鴻章蘇州殺降一事的蓋棺定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