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遼宋西夏三足鼎立是怎麼形成的?

揭祕:遼宋西夏三足鼎立是怎麼形成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是想到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分天下,三個國家都自稱正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則是保留了大量衣冠南渡的士人,儼然一箇中華正統,爲後世五胡亂華的漢文化留存開闢了最初的道路。

這個三國時代只是古代文人所認可的三國,畢竟三個都是漢文化,都認可漢朝的正統。但是站在宏觀的中國史角度上,還是有着很多的三國並立時代的,只不過這些歷史時期的割據政權分屬不同的民族,古人的夷夏觀念又很濃厚,所以往往不將這些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看作是正統。

揭祕:遼宋西夏三足鼎立是怎麼形成的?

但站在統治者的角度,會將一些格局的遊牧民族政權當作正統,併爲其修訂史書,這一時代,就是北宋、遼國、西夏,以及南宋、金、西夏的三國時代。至於西南邊陲的南詔國和吐蕃國,則是長期與宋朝保持和平,沒有參與到三足鼎立的戰爭中來,所以我們今天也就暫時不把這些政權考慮在內。

在這一歷史時期,內,最早的三國鼎立就是遼、北宋和西夏的三國鼎立了。由於宋朝是農耕民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所以古人們往往是把宋朝當成是正統來看,而不論是契丹人建立的遼還是党項人建立的西夏,都不被文人們所承認。那麼這三個國家是怎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呢?

遼朝

在三足鼎立當中,最先建國的就要數遼國了,不過最初的遼國並不叫遼國,而是契丹,並且在遼國漫長的國祚當中也曾多次更改國名,在一些學者的考證之中,遼國更改國號甚至達到了18次之多。所以對於對遼國曆史並不是非常瞭解的我們,統稱爲遼國即可。

遼國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地區,是早些年東胡鮮卑的一支,最早被中原文明所認知,是在匈奴統治時期。就來漢朝北擊匈奴,大大削減了匈奴的實力,使得匈奴分裂爲南匈奴和北匈奴兩支,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被迫西遷給遠在歐洲的部落文明帶去了遠古的痛苦回憶。

沒了匈奴人的壓制,東北大興安嶺周邊的鮮卑族就崛起了,契丹先祖也是隨着契丹的崛起而發展壯大起來。後來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亂,這幾個北方遊牧民族一看,南邊的大片肥沃土壤無人認領,有機可乘,就紛紛跑到北方地區建立了屬於各自的政權。

鮮卑人就是隨着這波南下的大浪潮將事業重心放在了中原地區,逐漸轉化爲農耕民族。工作重心轉移,老家那邊難免就會被忽視。契丹人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鮮卑人的老家發展崛起,不斷向西、向北擴張,佔領了大量水草肥美的草原,成爲了繼匈奴、鮮卑之後第三個最強大的遊牧民族。

這一時期是中原的五代時期,中原的幾個政權能管住自己農耕區的地盤就不錯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理會塞外之地的契丹人發展,所以在耶律阿保機這一代,契丹各部完成了統一,契丹國建立,並且佔領了原來東北地區的渤海國,實力進一步擴張。

但這些畢竟都是草原上的事情,要想讓中原文明真正承認遼國是正統王朝,必須還得是有農耕的血液,畢竟只靠騎馬打仗這種不安穩的統治,沒有固定的城邦和糧草囤積,一個國家是不能長久穩定的。

當時的中原地區戰亂,大量的中原難民向北逃到契丹國的國境之內,耶律阿保機非但沒有驅逐,反而是在草原上爲他們建立起來中原的城敦安置,受到了這些漢人們的一致擁戴。並且北逃而來的難民中也有着不少仁人志士,耶律阿保機也一律善用,啓用了韓延徽、韓知古、等漢人常伴左右,爲契丹國的崛起出謀劃策。就是在這種兼容幷包的風氣之下,契丹國的政治制度、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都在不斷地進步着,愈發地壯大起來。

就在此時,北方地區的後唐出了亂子,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造反,對遼國的遼太宗自稱兒皇帝,並拱手獻出燕雲十六州,請求遼國攻打後唐。遼國早就有圖謀中原之意,這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誰又能拒絕呢?於是遼太宗率領大軍南下,滅亡了後唐,輔助石敬瑭建立了後晉。

後來遼國在政局上雖然多有浮沉,但總體上還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甚至一度得到了中原地區的大片領土。

但中原地區也是天降猛男,出了個後周的周世宗柴榮,大敗遼軍,收回了很多之前丟失的城池,直取燕雲十六州而去。但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或許是天佑大遼,也可能是天妒英才,周世宗重病而返,未能進一步取得燕雲十六州。

揭祕:遼宋西夏三足鼎立是怎麼形成的? 第2張

在這之後,後周就再也沒能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了,甚至連南方都沒有機會圖謀,完成統一大業了。但周世宗不能完成的,總有人會繼承他的意志,繼續完成他沒有完成的夢想,中原地區有二度天降猛男,出來了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

北宋

在後週週世宗柴榮還在世的時候,趙匡胤已經在朝廷有了一定的地位,跟隨柴榮一路南征北戰,積累了不少經驗,並有了一幫十分忠心的兄弟部下。柴榮病逝以後,周恭帝即位,趙匡胤被任命爲歸德節度使,駐紮在如今的商丘地區宋州,就是周朝的宋國所在地。

公元960年,聽聞契丹和北漢大有南侵之意,朝廷派遣趙匡胤揮師北上,抗擊契丹。但這個消息很可能就是趙匡胤等人防風出來的,就是爲了集結大軍發動政變,畢竟契丹和後漢早就被後周的大軍給打怕了,根本不敢南下,甚至在周世宗時期還險些丟掉燕雲十六州。

於是在一羣人的自導自演之下,趙匡胤被一衆武將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繼承了後周的遺產,坐上了“禪讓”而來的皇位。由於之前趙匡胤是宋州的節度使,所以就以宋爲國號,建立了宋朝,開啓了一個新的紀元。

趙匡胤不只是繼承了後周的遺產,同時也繼承了後周未完成的統一大計,但是他沒有像後周的柴榮一樣繼續對北方用兵,而是採取先易後難的方針,先打南方後打北方。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趙匡胤接連滅亡了南方的南平、楚國、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

在統一了南方之後,宋朝的國力非但沒有因爲連年戰爭而得到削減,反而因爲收服了南方的大片產糧區而實力大增。解決了簡單的,接下來就要對付難一點的北方了,但遼國真的像是被上天保佑了一樣,正在趙匡胤準備揮師北伐,奪取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發生了“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一代天驕就此隕落,其弟趙光義即位。

雖然趙光義也有一定的才能,滅亡了北漢政權,但其軍事才能還是和哥哥趙匡胤差上一截,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對遼作戰多次失利,燕雲十六州始終沒有被完全收復回來,成了北宋心中的一塊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正是燕雲十六州的喪失,北宋也一直不被認爲是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其實除了燕雲十六州,還有一片傳統漢地沒有被宋朝收復,那就是西域地區,其實北宋還是有實力對西域進行征戰和治理的。但卻有另外一個政權死死把控着河西走廊,讓北宋不敢深入,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個政權就是西夏。

西夏

建立西夏的党項族本是生活在四川北部青藏高原上的一支西羌部落,後來吐蕃崛起之後,屢屢受到吐蕃的侵擾,於是党項人就向大唐臣服,尋求庇護,被安置到了如今的青海東南和甘肅一帶。後因爲平定黃巢起義有功,党項首領拓跋思恭被賜姓爲李,領有銀州、夏州、綏州、宥州與靜州五州之地,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立足之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論中原地區是誰來掌權,党項族都是俯首稱臣,以維持原有的統治以及大量的賞賜。中原政權也是樂得如此,畢竟能夠和平收服,誰又想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戰爭呢?直到宋朝建立,党項仍然是對宋朝延續了原有的俯首稱臣策略,只是這時候的党項實力已經遠非同日而語了,變得十分強大起來。

後來党項內部產生了政變,一部分向宋朝稱臣,另一部分則是向遼國投懷送抱,抱住了遼國這根大腿。在遼國的幫助下,李繼遷被封爲夏國王,徹底與宋朝交惡,扼守住了北宋與西域聯繫的交通要道。

後來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在李元昊這一代建立了西夏,遊離在遼與宋兩個大國之間,利用制衡之術存活了許久,以至於遼國和北宋滅亡,西夏仍然能和金、南宋保持三足鼎立之勢。

結語:

這一時期的三足鼎立,是三個不同民族的發展史,遼國統一了北方草原遊牧區,宋國則是統一了大部分的農耕區,西夏則是利用兩個大國之間的鬥爭而以相對弱小的實力存在了許久,同時也扼守住了北宋向西購買良馬的要道,這就給本來就沒有北方草原的宋朝雪上加霜,無法大量發展騎兵力量。三個國家維持在這樣微妙的平衡關係長達近二百年之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