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哪幾個國家?爲何是魏蜀三國?

三國時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哪幾個國家?爲何是魏蜀三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國時期有六組兄弟比較出名,他們兄弟間的和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各自在歷史上能走多遠。

三國時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哪幾個國家?爲何是魏蜀三國?

1

袁紹與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的祖上“四世三公”,風光無限,名望極高,因而在討伐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爲盟主,各方諸侯都唯袁紹、袁術兄弟馬首是瞻。

可惜的是,袁紹、袁術兄弟卻在隨後便發生了失和。袁紹想立漢室宗親劉虞爲帝,派人通知袁術,希望得到袁術的支持。不料袁術早已心懷異志,不願意擁立成年的漢朝皇帝,於是託辭公義不贊同袁紹的提議,兄弟兩人因此積怨翻臉。

袁紹於是聯合劉表、曹操,並派周昕去搶佔孫堅(當時是袁術部下)的地盤。袁術出兵擊退周昕,又與公孫瓚以及陶謙結盟,大罵袁紹是後孃養的,誓與袁紹不共戴天。

建安四年,袁術先後被曹操、呂布等人打敗,在逃亡途中得不到吃食,悲憤吐血而死。建安五年,袁紹在官渡被曹操打敗,兩年後,也因悲憤去世。

2

袁譚與袁尚是袁紹的兒子,兄弟倆爲了爭奪權位、爲了一己之私,未能吸取上一代人慘痛的教訓,相互大打出手。結果,曹操再次撿了個大便宜,採取邊拉邊打的策略,先後打敗了袁尚、袁譚和袁熙,基本統一了北方。

袁紹死後,袁譚和袁尚之間的矛盾公開化,雙方發生火拼。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曹操於是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袁尚率軍回救,反被曹軍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曹操攻佔鄴城。

此後,曹操以負約爲名,出兵攻滅袁譚,平定冀、青二州。建安十一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幷州。次年,曹操出兵征伐烏桓,逼迫公孫康獻上袁尚、袁熙的頭顱,徹底肅清了袁氏的勢力。

3

三國時期,還要一組兄弟的情況與袁譚、袁尚兄弟的情況類似,他們就是荊州牧劉表的長子劉琦與次子劉琮。也就是說,劉琦與劉琮也是爲了爭奪權位而發生內鬥,最終便宜了曹操。

建安十三年,劉表去世,蔡瑁、張允等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劉琦大怒,準備借奔喪的名義起兵討伐劉琮。恰在此時,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劉琦只好避走江南,而劉琮則舉荊州投降了曹操,曹操竟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戰略要地荊州。

4

三國時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哪幾個國家?爲何是魏蜀三國? 第2張

毫無疑問,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一組兄弟當屬劉備與關羽、張飛。劉備與關羽、張飛雖然不是親兄弟,但他們“寢則同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三人之間的感情勝似親兄弟。

客觀來說,劉備本人的軍事才能算不得上乘,他後來之所以能夠在三國多如過江之鯽的羣雄中脫穎而出,成爲蜀漢的開國皇帝,關羽和張飛是出了大力,有大功勞的。

當然,劉備對關羽和張飛也不錯,他自己稱帝后,對關羽和張飛這兩位兄弟加官進爵、封侯拜將自不必說,後來關羽在荊州被殺,劉備不惜動員蜀漢的所有力量,傾巢而出進攻東吳,想要爲關羽報仇,足見劉備對關羽的感情確實很深。

5

孫策被稱爲“小霸王”,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英勇人物。但他爲人過於豪爽而疏於防範,因而在建安五年不幸爲刺客所傷。

臨終前,孫策叫來兄弟孫權,親自給孫權配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衆,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又請來張昭等重臣,將孫權託付給他們,說:“中原正處大亂,憑吳、越之兵衆,三江之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好好輔佐我弟弟!千萬不要回到北方去。”?

孫策能將自己千辛萬苦打拼下來的基業傳給弟弟孫權,既體現了他的胸襟,也體現了他與孫權之間的兄弟情深。而孫權也沒有辜負兄長的期望,果然將孫策未盡的事業發揚光大。

6

曹操的成功,除了其本身雄才大略以及有衆多文臣武將追隨效力外,也離開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兄弟們的鼎力支持。

曹操與曹洪是堂兄弟。初平元年,曹操與天下諸侯一起起兵討伐董卓,兵至滎陽,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擊敗。倉惶敗退間,曹操的馬兒被殺,沒了坐騎,而此時,董卓的追兵又在身後緊追不捨。

曹洪見狀,立刻下馬,將自己的坐騎讓給曹操。曹操推辭不受,曹洪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能沒有您啊!)堅持把坐騎讓給了曹操,自己則步行隨曹操到了汴水邊。水深流急,不能涉水過河,曹洪沿着河道搜尋,終於尋到一隻渡船,曹操因此得以渡河,返回到譙郡。

“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對於這句,後世有人提出懷疑,認爲曹洪那時候怎就知道曹操能左右天下?

三國時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哪幾個國家?爲何是魏蜀三國? 第3張

我的理解是,曹洪並非有先見之明或能預言,而是曹操在起兵時,曹操家族和夏侯家族可能就已經形成共識:大家都以曹操爲首,共同輔佐曹操奪取天下。或許正因爲曹家和夏侯家有了這個共識, 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人才會無怨無悔地追隨曹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住曹操。

《周易·繫辭上》雲:“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大概意思是說,兩個人同心同德,就能發揮出很大的力量。這句話,後來演變成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俗語——“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袁紹與袁術、袁譚與袁尚以及劉琦與劉琮這三組兄弟,他們原本都手握不錯的資本,如果兄弟和睦,即便無法統一天下,也足以稱霸一方,然而,他們最終都因爲兄弟不和而爲外人所乘,死的死,降的降,無所作爲。

相反,孫策與孫權、劉備與關羽、張飛、曹操與曹洪等,因爲兄弟能夠同心同德,從而發揮了巨大的能量,最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國時期,能三足鼎立的分別是劉備、孫權和曹操,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