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明朝百姓,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大明王朝一樁曾惹來“國際影響”的話題,正是“吃什麼”。

比如在十六至十七世紀,諸多歐洲傳教士的筆記裏,明朝百姓“吃什麼”的話題,就把多少歐洲讀者看得流口水:葡萄牙人克魯士的《中國志》形容明朝老百姓“極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麥之類的主食以及蔬菜外,還有豐富多彩的肉食,包括豬肉牛肉以及大量水產。城市裏到處都有攤販,隨處可以買到食物,所以“中國人是大食客”。

西班牙人拉達的作品《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裏,明代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肉食也很多樣,不但有燒肉燻雞鹹肉等各種常見肉食,還有鴿子和斑鳩,做法也有好多種,精細的記錄,看得多少歐洲人流口水。

而在“中國通”利瑪竇筆下的《利瑪竇中國札記》裏,當時的明朝南方土地肥沃,生產高度發達,所以“人們都很愛好吃喝聲色之樂”。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米麥魚肉水果的價格都很便宜,特別是大米的種植與生產,簡直“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第2張

那麼真實的大明百姓飲食,真有這些外國人寫得那樣?對照下歷史背景就知道,這些外國人記錄的明代生活,主要集中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東南沿海地區。倘若參考中國史料的話,陳舜系《亂離見聞錄》裏回憶,萬曆年間的廣東地區,鬥米只要二十錢,一斤肉不過六七錢,一斤魚一二錢。確實像利瑪竇說的那樣“價格便宜”。所以普通老百姓生活也“百般平易”,吃得很豐富。

那是不是在明朝所有時代,各個地區的普通百姓,都能如這些外國人記錄的那樣,能“愛好吃喝”甚至“做大食客”?

明朝弘治年間的《溫州府志》記載,當時溫州的普通農民,每年春分起開始勞作,到冬初收割了晚稻,纔算稍有農閒。家中的女人卻還閒不下來,貧民家即使六七十歲的老嫗,也要替人紡織掙錢。就這樣辛苦,每天一日三餐,早晚兩頓都是喝粥,中午才吃得上乾飯。下飯的菜餚,也基本是水產品居多。同時代的《嘉興府志》,描述的農家生活也差不多,不過端陽節時,大家可以湊錢喝酒,名曰“賽樂會”,小小奢侈一把。

當然,這樣的生活,也是建立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也由此可見,即使老天爺照應,農民的生活,依然是幾多辛苦在其中。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第3張

而比起農家飲食來,城市平民的飲食,則相對豐富一些。《明朝的居家必用食類》全集裏統計,明代“一線城市”的普通百姓飲食,包括了“槽魚”“臘肉”“風雞”“酸筍”“泡白菜”“醃蘿蔔”等各種食物。比起當時奢靡成風,號稱“食不厭精”的士大夫飲食,着實簡陋得多。

就以北京老百姓的“吃菜”來說,到了缺菜的冬季,當時北京的官宦人家,家裏都有自己的火炕溫室,哪怕外面天寒地凍,都能優哉遊哉種菜。甚至還能吃到鮮嫩的黃瓜。普通老百姓家呢?只能吃自家地窖儲藏的大白菜,或是醃製的鹹菜。有錢沒錢,就看能不能吃口新鮮菜。

不過,明朝老百姓的飲食種類,比起之前歷代來,那也是豐富得多。不同地區的食材甚至蔬菜,都常見在異地流通。《如夢錄》記載,在明代的開封,就有許多售賣“希奇”蔬菜的店鋪,不止有南方來的“乾菜”,甚至也有一些新鮮的蔬菜,價格也不貴。

而明朝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裏的記載,更生動見證了明朝人的“餐飲消費”:當謝肇淛二十歲那年(1587)來到北京時,想在京城買點肉食,卻也就只能買到雞鴨牛羊,買條魚簡直是萬分困難。但到了謝肇淛四十歲(1607)時,北京的集市上,卻充斥着大量的銀魚甲魚螃蟹等南方特產,價格竟還比江南便宜得多。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有倆閒錢都能打打牙祭。明代的商品經濟發展,乃至“資本主義”萌芽,幾樣食材就已縮影。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第4張

但別看明朝普通百姓日常飲食“簡陋”,明朝老百姓特別是城鎮百姓,“做大食客”的熱情,確實如利瑪竇形容得那樣高。從十六世紀中葉起,明代城市奢靡之風大起,餐飲消費也不能“免俗”。比如江南民間普通家庭,辦宴席都常用“簇盤”,桌上食物能堆到一丈高,不止有肉食蔬菜,還有各類珍奇果品糖果,甚至還有斑鳩馬奶等珍奇。以至於“一會之費,常耗數月之食”。辦頓大餐,幾個月生活費沒了。

這越演越烈的奢靡風氣,也讓餐飲行業在明朝,變得十分有前途。萬曆年間官至內閣大學士的申時行,就在筆記裏感嘆說“.今都城如賣醬、屠沽有千萬之資”。也就是從事屠宰甚至鹽醬的小商人,都有上千萬資產,比他這個“閣老”還肥。

如此火熱消費,也常被當作明朝“富庶”的證據。但必須說的是,這繁華景象,只是大多發生在明代的經濟發達地區,更集中在明朝中後期的“中興”時代裏。如果看看風雨飄搖的明末,同樣是“吃什麼”的話題,卻又是另一番觸目驚心的場景。

比如崇禎年間,明朝官員馬懋才的《備陳災變疏》裏,就以細緻的筆墨,描述了陝北百姓的“餐飲生活”:延安府顆粒無收的年景裏,朝廷的賑濟眼巴巴盼不來,餓急了的百姓們,先是去吃山上的蓬草,沒多久蓬草吃光了,又去吃樹皮,樹皮吃光了,只能去吃山上的石塊,這種叫“青石”的石塊,聞起來有腥氣味,吃一點就飽,但吃後“不數日就腹脹下墜而死”,場景慘不忍睹。

看過這悲慘一幕,相信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號稱生活“精緻”的晚明,會突然陷入西北大亂,直至大亂如烈火燎原,吞沒整個王朝。一個“吃什麼”的問題,就像晴雨表,縮影了大明朝的興衰。

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嗎 百姓一般都會吃些什麼 第5張

而如果對比同時代,那依然壓在災民頭上,讓災民們吃“青石”都不可得的“催科加派”,再看看明末年間,那些享受着“食不厭精”的餐飲水平,吃飽了把“民生”掛嘴上,卻玩命掐架黨爭的官僚們。那繁華背後觸目驚心的反差,乃至反差之後,明朝滅亡的深刻教訓。幾百年後,僅看這個“吃什麼”的問題,就依然如回聲般激盪人心,震起深深的回味。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如夢錄》《五雜俎》《明朝的居家必用食類》《溫州府志》《嘉興府志》、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 何茲全《走進晚明》

舉報/反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