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商朝文化爲何充滿什麼?爲何和其餘朝代區別那麼大?

商朝文化爲何充滿什麼?爲何和其餘朝代區別那麼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同時代的文物往往都有着不同的氣質,比如,秦漢的文物往往顯得古樸;兩晉的文物顯得飄逸;唐朝的文物豪邁大氣;宋朝的文物則精緻可愛。

如果觀察殷商的文物,便會發現,殷商文物往往透着一股猙獰和恐怖,時常可見一些猛獸食人的圖案和各種抽象怪獸的形象,彷彿商朝人在刻意地描繪出鬼神的威嚴和人類的卑微。

這是因爲,商朝是一個極爲迷信的王朝,3000多年前,鬼神和巫術統治着中原大地,那是一個血腥的時代,一個活人獻祭的時代。

商人是一個極爲迷信的民族,在他們的信仰中,世俗世界的一切都逃不出超自然力量的支配:

生者的世界裏,支配一切的是無處不在的精靈和神明,他們和人類相處於同一個世界,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卻能通過神力影響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死去的人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們變成了“鬼”,在死者的世界裏過着和生者世界類似的生活,他們並沒有與生者的世界隔絕,常常作祟,讓生者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不管是精靈、神怪還是鬼,在商人的信仰裏,這些超自然的力量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世俗的世界,人們的健康與疾病、豐收與饑饉、勝利與失敗、生存與死亡都是這些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結果。人類在超自然的力量面前,除了小心侍奉、取悅他們之外,毫無反抗的能力。

理解了商人信仰的這個基本原則,就能理解考古所見的商文化中那股神祕陰鬱的氣質。

有學者統計,在大型獻祭活動中,商朝人最多曾經一次殺死了500多人當作祭品。商朝人這種對死亡的偏愛並不僅僅侷限於殯葬活動,而是滲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不止是在大型祭祀活動中廣泛的使用人牲作爲獻禮,哪怕是新建一座房屋,在房屋的地基,承重柱,大門等部分,都會埋上那麼一兩個人牲作“奠基”之用。

作爲一個有幸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筆者很難想象,在進入朝歌並直觀瞭解到商人是怎麼對待俘虜以及有不臣之心的部落首領時,周昌兒子們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

卯,這個漢字,在如今人們的認識中,多和記錄方式有關,但是在商代,它的代表着活人祭祀的一種形式。

具體的做法將人用類似現代屠宰廠的方式,將人掛起來,從中間刨開,掏空內臟,一分爲二。

而這只是其中一種,作爲先進文明的商人,在祭祀這件直接影響着王朝興衰的大事上,絲毫不敢怠慢,創造力驚人。

除了卯,還有全牲(俎)、擊殺(彈)、砍頭(伐)、燒死(尞)、投水(沈)、取出內臟(副)等等。

商人們認爲,上天主宰着人間的一切禍福,而已經死去的君王和貴族,則會升天成神,想要獲得他們的祝福,就需要不斷的獻祭,牛,羊,人等都是上天喜歡的祭品,只有獻祭的越多,神靈纔會越喜歡,得到的祝福才越多。

商朝文化爲何充滿什麼?爲何和其餘朝代區別那麼大?

從甲骨文的記載推測,商朝將首都遷至殷地之後,至少有上萬人被殘酷地處決,或被敬獻給無形的鬼神,或成爲死去貴族的陪葬。在所有關於殷商活人祭祀的文物中,有兩件文物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是兩件青銅甗(yǎn),今天陳列在安陽殷墟博物館的展廳中。

甗是一種炊具,大體上可以分爲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被稱爲甑(zèng),用以盛放食物,下半部分被稱爲鬲(lì),用以裝水。下方的鬲被加熱時,其內部的水會受熱蒸發,蒸汽通過中間的篦(bì)子進入上方的甑中,將其內部的食物蒸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鍋頗爲相似,但是殷墟博物館展廳裏的那兩件青銅甗非常特殊,因爲它們內部都盛放着人頭。

較早發現的一件青銅甗出土於1984年,由一個年輕的考古隊員在一次發掘過程中偶然發現。

一般來說,挖出一個甗並不罕見,因爲中國人對這種器皿的使用,從商朝一直延續到了漢朝,但這件甗最讓人驚訝的是,它的上半部分,也就是那個名甑的部分內,居然有一個人頭。

在場的隊員無不驚奇,雖然古代墓葬中,並不缺乏類似的“人殉”痕跡,乃至到近代中國,也存在着婦女被用作陪葬的事件,但類似這樣的現象卻並不常見。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後,由於其特殊性以及稀少性,暫且把其定性爲“個體現象”。

就這樣過去十幾年,類似的發掘還在繼續,但類似這件甗的器皿,並沒有再次出現,於是人們更傾向於這是一個“獨立現象”。

直到1999年,同樣是在河南安陽,在對一個規模較爲龐大的墓葬進行發掘時,再次發現了一件裝有人頭的甗。

這立即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他們意識到,這很可能並不是一個“獨立現象”,而對這片墓葬隨後的發掘,進一步刺激着考古隊員們的神經,大量的各類人類骸骨陸續出現在這個墓葬裏,他們有的完整,有的殘缺,有的拿着武器和盾牌,像一個武士一樣在保護着什麼,形象莊嚴肅穆,有的卻死狀悽慘,死前似乎受了很多苦。

而結合部分文獻的記載,以及此前考古人員的發現,人們確定,在幾千年前,那個叫做“商”的時代裏,存在着普遍的活人祭祀現象。封神榜中,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被殘忍的剁成肉泥,比干被刨心,可能並不是簡單的“懲罰”。

商朝文化爲何充滿什麼?爲何和其餘朝代區別那麼大? 第2張

商朝盛行人祭,除了迷信的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朝有充足的奴隸來源。

商朝定都殷之後,曾經有一段時期,氣候非常溼潤、暖和,彼時的中原大地還是一片亞熱帶雨林,今天已經在河南絕跡的犀牛和大象,當年卻在殷商王朝的疆域內四處馳騁。在殷墟曾經出土了一副小象的骨骸,脖頸處還掛着一個銅鈴,說明那是一隻被人類馴養的小象,足見當時的商朝人和大象相處密切。

此外,在甲骨文中,“大有作爲”的“爲”字,看起來就像是一隻手在牽着一頭大象,這也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中,農作物往往會有更好的收成,更多的糧食儲備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勞動力和更大規模的軍隊,在殷商中後期的歷史中,王朝迅猛擴張,駿馬拉着兩輪戰車四處馳騁,一批又一批俘虜被抓回首都斬首祭神。我相信當時整個王朝一定信心滿滿,昂揚向上,堅信自己所獻祭的鬼神會永遠保佑自己。

然而,公元前11世紀左右,中國再一次迎來氣候的轉冷,與寒冷相伴的乾燥也隨之而來。從甲骨文的記載來看,商朝後期一些卜辭中,“烄”字出現的頻率明顯多了起來。

“烄”字在甲骨文裏看起來就好像一個人被置於火焰上炙烤,其含義爲“焚人”,是活人祭祀的一種,主要目的在於求雨。而商朝後期越來越多的焚人記錄,意味着當時氣候已經整體轉向乾旱,焦慮的商朝人不斷地將人燒死以祈求降雨,可以想象,寒冷和乾旱給古代農業生產帶來的威脅有多大。

糧食減產會造成食物的匱乏,食物匱乏會使得整個王朝人心渙散,軍隊後勤崩潰,同時,被飢餓逼入絕境的各地方國和諸侯也會鋌而走險,試圖挑戰中央王朝的權威。在古代社會,飢餓和造反常常相伴相隨,殷商軍隊在王朝末期四處鎮壓,然而,他們數百年來一直崇拜的鬼神終究要拋棄他們了。

就在商朝忙於應對各方戰事之際,居住在陝西周原一代的周族認爲時機已到,在周武王姬發的帶領下,早已對殷商心懷不滿的各路諸侯聚集起來,在牧野討伐商軍。

公元前1046年2月1日,殷商與周人的軍隊在朝歌城外的原野上擺開架勢,準備大幹一場,二者的矛盾已無法調和,戰爭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自從決定開始滅商,武王周發就幾乎沒有睡過一場好覺,雙方巨大的實力差距與兄長伯邑考的慘死,讓他一直難以安然入眠。

可這是一場不歸路,一旦下注就沒有結束,直至最終的勝利者的出現,周發心裏很清楚,他幾乎是在拿全體周人在賭博。

一旦失敗,兄長的經歷就會降臨在全體族人身上。

隨着清晨的霧氣散去,雙方陣容開始出現在對方眼前,周人這裏會同盟友的軍隊,據記載,大致4萬5千人左右。

而商朝的軍隊則像一片沒有盡頭森林。

被奴役了數百年的周人內心充滿恐懼,雖然他們其中已經有很多經過了有效的訓練,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心理障礙,在此時變得無比沉重。他們幾乎走幾步就要停下來整頓隊形,以防出現破綻,就在衆人都快慌了神時,武王周發做了最後的總動員。

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

然而,商紂王忘記自己是如何對待那些奴隸的了,他忘了那些奴隸被斬首和肢解之前絕望的哭喊,忘了商朝人怎樣虔誠地將奴隸們的血肉獻祭給鬼神。周朝聯軍大兵壓境之際,虛無縹緲的鬼神沒有出來保佑殘暴的殷商和同樣殘暴的紂王,那些被鬼神“吃肉喝血”的萬千生靈又怎麼會爲殷商而戰?

奴隸們臨陣倒戈,殷商王朝灰飛煙滅,絕望之下的紂王站在高臺之上,望着無盡的河山,將自己焚於熊熊烈火。在某種程度上,殷商君主成了這個王朝滅亡之前,最後一個被獻祭給神明的人。

從周朝開始,中國人漸漸擺脫了對鬼神的瘋狂崇拜,轉而用道德和禮制來構建整個社會,此後數千年,中國社會中的世俗力量一直牢牢地佔據着主宰地位,華夏大地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政教合一的全國性政權。

今天,主宰這片土地的不再是曾經那些虛無縹緲的鬼神,而是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人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