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揭祕: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有多大?

揭祕: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有多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是古時候讀書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歷史上的科舉有哪些特點呢?難度有多大?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科舉考試報名很難

科舉首先在報名上就非常不易,必須填寫詳細的履歷表,在表格中需要將與個人相關的信息都填寫完全,包括自己上三代人都需要寫清楚,方便朝廷審查。這還不算,爲了更加保險,還需要在履歷表上寫清楚擔保人的姓名。

科舉的擔保非同小可,一旦考生有作弊行爲,那麼所有擔保的人一同獲罪,等同於連坐。科舉的擔保既有四鄰街坊的擔保,也有考生的相互擔保,還有成績優異秀才的擔保,可說是三管齊下,這樣的擔保,最大限度杜絕了作弊的發生。

2、科舉考試的審查很嚴

報名成功之後就是進場了,考生進場需要經過嚴密的審查,主要防範的是考生夾帶小抄,類似於如今高考的那種低等級作弊手段。爲了保證不出差錯,檢查時從頭到腳全都會查一遍,連鞋子都會脫下來,甚至發展到要求考生脫光衣服檢查。

後來有大臣上奏,認爲這種脫衣服檢查有失體統,所以改爲了沐浴更衣,每一名考生在考試之前先要沐浴,更換上朝廷統一發放的衣服。如此,理論上什麼小抄也帶不進去。

小抄是帶不進去,不過其他東西還是需要帶的。科舉考試與現在不同,在進場之後一直到考試結束,要待滿三天兩夜,這段時間內朝廷只負責提供熱水,其他的食物以及餐具一類全都需要自備。

3、科舉考試批閱嚴格

考生的作弊手段多種多樣,以上的種種措施不能完全杜絕作弊行爲。有的考生會暗中和主考官取得聯繫,還有的考生會在字體上故意留下標記,以便於主考官辨認徇私。爲了應對這種作弊手段,朝廷實行了多種制度。

揭祕: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有多大?

首先是避嫌,如果有考生與主考官有親戚關係,那麼就會爲這樣的考生另外安排考試,由其他的考官監考,這種考試稱之爲“別頭試”。

另外從宋朝開始,會將考卷中考生的個人信息翻折,用白紙封住,加蓋印章,批卷的考官是看不到名字的,這一點等同於我們如今考試的密封線,密封線以內不能答題。

揭祕: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有多大? 第2張

至於考生在寫作時可能留下的標記,朝廷也有對策,安排了專門的謄錄官,將試卷全部謄寫一遍,這樣什麼標記都不會有了,最大限度上維持了公平公正。

4、科舉之路難,難以上青天

如此嚴密的考試,每一次都是一個大關口,而這樣的關口要一連經過三次,考生通過地方考試得到秀才頭銜後,要繼續進行鄉試會試以及終極的殿試,所有的關口都通過之後成爲進士,纔有做官的資格。

而能熬得住寒窗苦讀,一直做到進士,難度是非常大的。

難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只因爲高中就歡喜得發瘋,但他卻也只是過了鄉試,中了一個舉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