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嚴格來說,武則天最初應該是唐高宗李治的庶母。貞觀十一年,十四歲的豆蔻少女被唐太宗召選入宮,封爲五品才人,伴駕唐太宗左右。當時的李治不過是十歲的青蔥少年。在長達十二年的歲月裏,李治每每出入太宗書房,總忍不住多看父親身邊這位美豔的伴讀祕書幾眼,一來二去,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自然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若說李治對武則天最初的情感只是懵懂少年對美麗異性的好感的話,那麼成年登基爲帝后,李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武氏從感業寺內接回宮,則更大層面上是由於身處王皇后與蕭淑妃權力鬥爭的漩渦中,令高宗感到情感上失落,而武則天的溫柔多情在此時起到了一種填補內心空虛的作用。

李治對武則天的愛,更大程度上帶有一種對母性光環的依戀,以及對政治夥伴的倚重,這種情感相較他過去對蕭淑妃那種單純的自上而下的恩寵有本質的不同。

雖然後來高宗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爲後,不光是因爲他對她的感情,更主要是爲了從長期專權的舅舅長孫無忌手中奪回朝政大權,然而他畢竟給了她天下女子最尊崇的榮耀和冠冕,更何況他後期許她參與朝政,把軍政大權交於她分擔,並賜“二聖”尊榮,這都爲武則天一步步登上帝王的權力巔峯創造了條件。須知對於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而言,肯將自己最重要的王權交予心愛的女人分享,難道還不足以說明他對她的信任與愛重嗎?

唐高宗李治書法作品賞析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亦爲長孫皇后嫡出的皇子。唐太宗生前連續經歷皇子謀逆後,心灰意冷,遂立宅心仁厚的李治爲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或許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唐高宗乃是一位酷愛詩詞和書法的風雅天子,尤其喜愛書法,在他三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書法大概是他最大的愛好。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第2張


唐高宗李治年輕時庸懦無能,缺少殺伐決斷的勇氣,所以在朝政大事上難有建樹,致使長孫無忌等大臣把持朝政,倚老賣老,長期弄權,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武則天成爲皇后,輔佐高宗執政才得以杜絕。

李治雖然在治國才能上有所欠缺,然而其得益於太宗皇帝的親自教導,自幼飽讀詩書,文采斐然,在書法和文學上造詣頗高,是當時公認的才子。

據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尤擅工行,行筆婉妙,自有其獨到之處,此外,他對草書、隸書、楷書、飛白書等各種筆法也是應用自如,絲毫不遜名家。觀後世流傳的唐高宗手筆不難發現,他的書法蒼勁豪邁,字跡圓潤俊華,視覺效果十分美觀,比之其父太宗皇帝之手書,也不遑多讓,因而世人評價頗高。 唐高宗流傳於世的書法佳作不勝枚舉,其中《大唐紀功頌》、《萬年宮銘》、《六尚書帖》、《九乾門帖》、《前事帖》、《欲僻洛城帖》等精彩的書法作品,均可稱之爲帝王代表之作。

揭祕李治爲什麼喜歡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後宮佳麗衆多,然而他卻偏偏對先帝的才人,年長自己四歲的武則天情有獨鍾,這是什麼原因呢?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第3張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猜測是因爲李治童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所身處的是慈父嚴母的生活環境。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會對自己的兒子高標準嚴要求,因而深感父愛缺失的李治勢必要在母親長孫皇后身上尋求更多的母愛,以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治就將這種戀母情結轉移到太宗身邊最親近的宮人武媚身上,因而高宗對武則天的感情並不僅僅是單純的男女之情,民間廣爲流傳的高宗愛慕武則天美貌,而不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立自己父親的女人爲後的說法,實際上是有失偏頗的。

唐高宗即位初期,王皇后與蕭淑妃爲爭奪帝王愛幸及立儲之事明爭暗鬥,令高宗不勝其煩,而正在這時,他在感業寺中偶然邂逅了曾經兩情相悅的武則天,立刻被武則天的溫柔多情善解人意所吸引。

武則天不僅在精神上給予高宗極大的撫慰,而且心機深沉,極具人格魅力與政治手腕。得王皇后相助回宮後,她一邊籠絡宮中人心,迅速掃平了後宮妨礙她獨攬大權的障礙,一邊又積極輔佐高宗展開了與前朝老臣們的政治鬥爭,逐漸將朝中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爲代表的凌駕於王權之上的外戚勢力清除乾淨,幫助李治擺脫朝臣的鉗制,延續了貞觀之治的繁榮。

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李治對武則天的寵愛,還在於其在朝政方面對武氏的倚重,她爲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李治的妃子都有哪些人

在武則天回宮之前,唐高宗李治最寵愛的是妖冶狐媚的蕭淑妃。蕭淑妃家世顯赫,她是南朝士族蘭陵蕭氏一族的望族,齊樑皇室後裔。相傳她美貌聰慧,能歌善舞,是由高宗的叔叔——漢王李元昌親自引薦入宮的女子。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第4張


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對她視若珍寶,愛不釋手,一娶了她即封爲良娣。

高宗登基後,蕭氏被冊封爲淑妃,地位雖比不得位正中宮的王皇后,然而蕭淑妃頗爲爭氣,接連爲高宗誕下了一位皇子和兩位公主,頓時成了李唐江山的大功臣,因此越發趾高氣揚,不把王皇后放在眼裏。

王皇后本就不得寵,又膝下無兒,面對蕭淑妃的飛揚跋扈,正苦無對策之時,陳王李忠的生母劉妃獻上一計:欲扳倒蕭淑妃,得藉助武氏。

王皇后一聽,茅塞頓開,立刻祕密差人前往感業寺,命削髮爲尼的武則天蓄髮,準備回宮。

高宗聞聽後喜不自勝,於是,在王皇后的一手安排下,已然懷有龍種的武則天很快得以回宮。

王皇后這招果然奏效,未過多久,武氏誕下嬰兒,高宗的全副身心都在她身上,蕭淑妃頓時失寵,氣急敗壞地前往昭儀宮找武氏理論,一張因妒恨而尤顯醜惡的嘴臉更招致高宗厭惡。

王皇后自以爲除掉了眼中釘,豈料不久她便發現當初接回武氏的做法完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比起蕭淑妃,武則天的手段要高明得多,她不僅獨佔了高宗全部的寵愛,而且很快用計使高宗廢掉了王皇后,立自己爲後。

被廢爲庶人的王氏與昔日情敵蕭氏一同被囚禁別怨,很快被武則天以殘酷的手段迫害致死。

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年號是什麼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前,大唐皇帝的年號幾乎沒有變動過,例如唐太宗在世時,一直使用“貞觀”爲年號,直至太宗殯天。而高宗執政期間,曾先後使用過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十四個年號,如此高頻率地改換年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第5張


關於唐高宗頻繁變更年號的原因,歷史上衆說紛紜,總結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國事紀念論”,即每逢國家有大事發生,就要改換年號,像廢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響大唐國運的事件,高宗認爲必慎重對待,遂改國號以作紀念。

這個說法能從史書工筆之上發現跡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見”,便改國號爲麟德,又好比“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於是又改國號爲儀鳳,由此可見,將變更國號視爲一種大事記,亦未嘗不可。

至於另一種說法則意義更爲深遠。高宗執政之初還不曾頻繁變更國號,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無疑是武則天成爲皇后之後。衆所周知,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後,使高宗頻繁更換年號,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稱帝,又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年號,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則天通過變更年號,體現自己與李治並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並以這種形式讓天下百姓先入爲主地習慣“改變”,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這都是爲其將來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爲帝所做的準備。聯想到武則天稱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的施政舉措,頓覺前期的年號變更不過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遠比常人所想的更爲廣大。

唐高宗李治簡介生平

唐高宗李治是唐國公李淵之孫,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開國之後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衆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氣度的李治是不在儲君考慮範圍之內的,然而諸皇子皆對皇位虎視眈眈,等不得父親百年歸老就接連發生謀反事件,另太宗傷心不已。

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第6張


痛定思痛之後,他決意傳位於雖無大才,卻有一顆仁愛之心的晉王李治,這便是後來繼承李唐江山,與武則天一同開創燦爛輝煌的後貞觀時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時期,得唐太宗親自教導,經常出入御書房,與太宗才人武氏漸生情愫。

唐太宗駕崩後,武氏與其他一衆宮人被送往感業寺削髮爲尼。彼時,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長孫無忌等權臣的諸多鉗制,尤爲後宮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之事所煩惱,偶然一次入感業寺進香之際,竟意外地與曾經愛慕至深的武則天重逢,驚喜之下立刻詔她侍寢,兩人纏綿間互訴離別之情。

不久之後,一心想着扳倒蕭淑妃的王皇后主動提出將武氏納入高宗後宮,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許可,當即不顧朝臣反對從感業寺接回已然懷有身孕的武氏,封爲正二品昭儀。至此之後,武氏漸漸寵冠後宮,竟以雷霆之勢迅速打敗了王皇后與蕭淑妃,一躍成爲高宗的後宮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則天的輔助,高宗得以放開手腳,漸漸擺脫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爲代表的外戚勢力的鉗制,在之後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