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31年09月02日 亞克興海戰

在2045年前的今天,前31年9月2日 (農曆八月初二),亞克興海戰。

前31年9月2日 阿格里帕率領的忠於屋大維的羅馬軍隊在亞克興海戰中戰勝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率領的軍隊

公元前31年9月2日正午,海上颳起了常見的和風,大戰也隨風而至。安東尼的右翼和阿格里帕的左翼同時向對方側翼迂迴。不一會開始交戰,安東尼的士兵不斷用機械或手投擲巨石、弩箭和帶倒刺的鐵標槍。阿格里帕率領左翼戰船,充分發揮船體輕、機動性好的優點,避開安東尼艦隊的遠程矢石攻擊,猛烈撞擊敵艦,將其擊沉。一次不成,立即退回,重新組織再次撞擊。駕駛人員和搖槳人員冒着極大的風險和疲勞,奮力划槳,時而進攻時而後退,時而分散時而集中;雙方艦船互相撞擊,有的撞擊船頭、腹部,有的破壞尾舵、槳板。海面上,大船小船混雜在一起,喊聲、號角聲和船板破裂聲交織在一起,戰鬥十分激烈。

最成功的還是屋大維艦隊的“鉗子”。士兵們隨心所欲地選擇較弱的敵手,然後用弩炮把“鉗子”投射出去,鐵鉤死死拖住敵艦,敵人砍不斷跳板,夠不到繩索,船上的步兵則趁機踏着跳板跳到對方甲板上,用長矛、短劍殺死敵人,海戰頓時變成了陸戰。船上、海上血肉橫飛,到處是漂泊的船板和斷殘的肢體,鮮血染紅了海面。

就在安東尼指揮右翼仍在苦戰之際,他的中央和左翼艦隊感到勝利無望,竟然掉頭向港內逃跑。埃及女王急忙指揮她的預備隊阻擋,可是哪裏知道她的預備隊不但沒有截住逃跑的戰船,反而轉舵回身,舉起他們的船槳,直接向屋大維投降了。安東尼眼睜睜看着逃跑的戰船一籌莫展,他最害怕的事終於發生了。安東尼知道敗局已經無可挽回,除了撤退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於是,他掛起了事先約定好的信號旗,通知克婁巴特拉,準備逃跑。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埃及艦隊接到信號後,紛紛掛起船帆,不顧一切地穿過衆戰船,向廣闊的海面逃去。仍在激戰之中的安東尼的其他戰船,看到信號後也放棄了戰鬥,扯起風帆,把投射器等重機械丟入海中,以減輕負載,迅速撤離。一些沒有帶風帆的戰船,包括安東尼的旗艦在內,因爲無法逃走,便重新組織力量,準備血戰到底。

在西部,屋大維面臨着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四萬老兵的安置問題。老兵安置之所以成爲他首要考慮的事情,是由於它關係到屋大維作爲一個統帥的可信度,並影響着今後軍隊的忠誠。整個過程需要將那些被放逐者的土地重新劃分成小塊進行分配。先前在腓力比時,十八個富足的城鎮被許諾給士兵,現在是兌現的時候了。這件事從前41年開始持續了一年或更久,被選爲安置地的城鎮和地區經歷了大規模的混亂。那些失去了土地和財產的人並沒有因他們的損失而得到補償,所以這件事使屋大維在意大利很不得人心。

這個不得人心的情況給三頭同盟的敵人提供了良機並導致了所謂的“佩魯西亞戰爭” (Perusine War)。L.安東尼是前41年的執政官之一,同時也是馬可·安東尼的兄弟。他利用屋大維在意大利人中的壞名聲儘可能多地給屋大維製造麻煩。他在安東尼的老兵中散佈流言說與屋大維的老兵相比他們受到了卑劣的對待,同時安東尼的妻子福爾維婭(Fulvia)也在遊說那些生活無依無靠的意大利人。他們的行爲使屋大維的政治處境極爲危險,他不能允許他在意大利的軍隊忠心離散。其中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安東尼是否受到了他兄弟的煽動,甚至是同謀。前41年末,局勢惡化到屋大維與L.安東尼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了。當戰爭公開爆發後,軍事行動都集中在佩魯西亞一帶,路西烏斯·安東尼和福爾維婭被屋大維包圍於此。在幾個月的圍困後,路西烏斯投降並得到了屋大維的寬恕,但佩魯西亞的官員和人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屋大維處死了該市的官吏並將城鎮交給他的士兵去搶掠。隨後他前往高盧並將該地區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自此結束了安東尼對該地區的統治。

對此,安東尼作出了迴應:他於前40年春率軍西進幷包圍了布隆迪西。屋大維也集丅合軍隊南下與他相抗衡。兩巨頭的戰爭使三頭同盟看似已走到盡頭,然而,雙方都不願真的刀兵相見。因此,經過談判,一個名爲《布隆迪西協定》(Pact of Brundisium)的條約取代了戰爭。根據這個協定,安東尼將高盧讓給屋大維,從而失去了他在西部的最後一個立足點,但同時他加強了對東方的控制。雷必達仍然被困在阿非利加。此外,安東尼還娶了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Octavia, 恰好其間福爾維婭在希臘死去)。隨後,巨頭們在公衆的一片歡呼聲中來到羅馬。

這時,屋大維的士兵情緒更加高漲。他們沒帶風帆無法追擊逃跑的敵艦,就死死纏住無法逃走的敵艦。他們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殘餘敵艦的攻擊上,有的集中幾艘戰船,從四面八方同時撞擊一艘敵艦,有的猛力撞擊敵艦下層,折斷它們的長槳,有的通過接舷跳板衝上敵艦與敵人展開肉搏。安東尼艦船上的士兵竭力用船鉤推開敵艦,用斧頭砍殺衝上來的敵人,用沉重的矢石擊退靠近的敵船,砸死那些想爬上船來的敵軍。由於安東尼艦隊上的士兵拼命抵抗,使屋大維的戰船遭到很大損失。於是屋大維命令艦隊撤離敵艦,改用火攻。

不一會,千萬支火箭、扎着火把的標槍和發射器射出的塗有柏油的木炭塊,從不同方向飛向安東尼的戰船。霎時,安東尼的一些戰船燃起熊熊大火,熾烈的火焰映紅了海面。安東尼的旗艦也被敵艦的“鉗子”死死鉤住了,他急忙爬上另一艘戰船,帶着殘存的四十艘戰船逃走了。這時,夜幕已經降臨,屋大維艦隊因爲沒帶風帆,而且也看不清整個戰場,所以就沒有追趕。

第二天,沒能逃走的安東尼的一些戰船全部投降。安東尼的陸軍看到海軍大敗,也都投奔了屋大維。 自此,戰爭以屋大維的全勝結束。

根據普魯塔克記載,克里奧帕特拉是被屋大維俘虜的,後者還打算在他的凱旋式上將她展出,但克里奧帕特拉在他舉辦的宴會上偷偷帶了一條角蝰蛇(一種北非毒蛇),藏在一盤無花果中。根據普魯塔克和狄奧的記載,蝰蛇咬的是她的胳膊而不是胸部。

  1820年09月02日 大清嘉慶皇帝駕崩

在194年前的今天,1820年9月2日 (農曆七月廿五),大清嘉慶皇帝駕崩。

大清仁宗睿皇帝(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愛新覺羅氏,原名永琰,後爲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顒琰,年號嘉慶,世稱嘉慶皇帝。

1760年11月13日(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顒琰出生,初名永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母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令妃之子永琰爲嘉親王。清代以祕密建儲制指定皇位繼承人,乾隆連兩次建儲,惜指定人選均早早去世;(歷史今天)到乾隆晚年才第三次立儲,爲十五子永琰。

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禪位顒琰。最初四年,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名義掌朝;至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顒琰開始親政,是爲嘉慶帝,時已39歲。

嘉慶帝任期內顯著政績不多,比較值得一提的乃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賜和珅自盡,充公其家產。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十五年歲入半額而強。此後嘉慶就沒有其他顯著治績。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第2張

嘉慶帝對貪污深惡痛絕,翰林院侍講樑同書“恭錄嘉慶七年御製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爲爾曹。”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嘉慶三年(1799年),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在北京受審時的供詞提到“官逼民反”,嘉慶知道後受到很大震動。嘉慶八年(1803年),爆發陳德在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案。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事件。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頒佈“罪已詔”,當然不會有任何收效,歷史學家稱這時期爲“嘉道中衰”。

臺灣民間有“嘉慶君遊臺灣”的傳說(大意是在乾隆朝,尚未即位的嘉慶帝曾經微服遊臺灣),甚至迄今仍有許多穿鑿附會的說法,但並非史實。嘉慶帝一生不曾到過臺灣。

1820年秋季,嘉慶帝木蘭秋獮(秋季打獵)。在到達熱河避暑山莊的次日,即1820年9月2日(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因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心腦血管病而猝死。

  1870年09月02日 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慘敗

在144年前的今天,1870年9月2日 (農曆八月初七),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慘敗。

1870年9月2日,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慘敗。

當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會見德國首相俾斯麥,正式簽署了投降書。拿破崙三世、法軍元帥麥克馬洪以及39名將軍和10萬士兵全部做了普軍的俘虜。色當戰役中法軍死亡1.7萬人,被俘10.3萬人,德軍僅傷亡0.9萬人。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第3張

評論:色當戰役是普法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戰役,法軍的慘敗和拿破崙三世的被俘加速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

  1898年09月02日 恩圖曼會戰爆發

在116年前的今天,1898年9月2日 (農曆七月十七),恩圖曼會戰爆發。

1898年9月2日,恩圖曼會戰爆發。

英國和埃及軍隊(8200名英軍、17600名埃軍)依託工事,併發揮機槍的威力,擊敗5.2萬蘇丹馬赫迪軍。馬赫迪軍陣亡近萬人,1.3萬人受傷,5千人被俘,英埃軍隊僅陣亡48人。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第4張

點評:武器的精良使英軍佔了絕對的優勢,也許這就是落後就捱打的現實版。

  1944年09月02日 伊犁起義開始

在70年前的今天,1944年9月2日 (農曆七月十五),伊犁起義開始。

1944年9月2日,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各族人民爲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暴政,在伊犁地區自發地舉行了武裝起義。

1943年3月,國民黨新疆省政府對牧民區居民發佈給國民黨軍隊捐獻軍馬1萬匹的命令,並規定,牧民如不繳馬,每匹馬可折繳新疆幣700元。這個價格比市場價格高二分之一。沉重的負擔主要落在伊犁、塔城、阿山3個地區,因而激起了三區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在阿山武裝起義的鼓舞下,掀起了反對獻馬鬥爭,並逐步發展成爲武裝起義。

1944年9月2日,伊犁地區的尼勒克縣(鞏恰)的哈薩克和維吾爾等族人民,在縣西南的烏拉斯臺舉行武裝起義。10月8日,起義部隊攻入尼勒克縣城,佔領警察局,殲滅駐縣城的所有國民黨的部隊。接着,向喀什河以南進攻,21日,逼近精河。起義爆發後,迅速得到伊犁地區維、哈等各族人民的支援和響應,紛紛參加起義軍。11月7日,伊寧市也爆發了武裝起義。起義部隊迅速包圍和佔領了國民黨政府的專員公署和專區警察局。9日,起義部隊佔領發電廠和國民黨軍重要據點,並切斷了通往伊犁的要道,控制了整個伊寧市。國民黨殘餘部隊退守艾林巴克、空軍教導隊和機場等9個據點,繼續頑抗。11日,起義部隊佔領伊寧市以西的綏定、霍城等縣。12日,起義部隊代表在伊寧召開會議,宣佈成立臨時革命政府。一方面着手恢復社會秩序;一方面繼續進行解放全伊犁地區的鬥爭。截至1945年1月31日,起義部隊先後攻佔博樂、溫泉、昭蘇、惠遠等縣,並將在伊寧市郊飛機場等據點的國民黨殘餘武裝全部消滅,起義部隊控制了伊犁地區。臨時革命政府成立後,即頒佈施政綱領。3月8日,成立正規的革命武裝部隊——民族軍,並制定解放伊犁、塔城、阿山3個區的軍事計劃。民族軍根據臨時革命政府的命令,從5月開始,分3步開展軍事活動。9月,民族軍先後佔領額敏、塔城、阿山3個專區。與此同時,各地代表在伊寧市召開會議,將臨時革命政府改組爲伊塔阿三區革命政府,並頒佈新的綱領。

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亞克興海戰 第5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