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夫差矛和勾踐劍,分別是吳越兩國的神兵利器。有意思的是,這兩件兵器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馬山和望山的楚墓,兩墓相距不過兩千米。曾經在歷史叱吒風雲的兩件頂級兵器,最終出現在楚國,着實令人費解。

1965年冬天,越王勾踐劍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型修長,劍有中脊,兩刃鋒利,鋒刃曲凹。劍身刻有兩列鳥篆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經檢測,勾踐劍含有銅、錫、鉛、鐵、硫等成分,寒氣逼人,紋飾精美,被列爲國家一級文物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上圖_ 越王勾踐劍

十八年後,同樣是湖北江陵,吳王夫差矛出現在馬山5號楚墓中出土。它全長29.5釐米,矛身最寬處5.5釐米,矛身中部起脊,呈三棱形,滿飾菱形花紋,脊部有血槽,矛刃鋒利。矛基有兩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矛”。據專家考證,這件矛是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珍品。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第2張

上圖_ 吳王夫差矛

吳越兩國的矛盾與地緣政治有着密切的聯繫。吳國以太湖爲中心,蘇南、浙北以及安徽東南部是其勢力範圍。越國位於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包括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吳國制霸中原,必須首先控制越國,以免後顧之憂。越國染指九州,肯定得制服吳國,由此,吳越兩國確認了一下眼神,相互纏鬥,至死方休。

在文化上缺乏認同感,同樣是吳越兩國勢不兩立的主要因素。吳國始於周王室苗齋泰伯,周太王長子秦伯三讓王位,和二弟仲雍從中原來到江南,斷髮文身,“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爲吳太伯。”司馬遷認爲:“餘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處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從而確立了吳國和周王室之間的血脈聯繫。

相較外來戶吳國,越國主要由當地越族組成,越族是夏朝姒姓後齋,據《史記》明確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少康奉命回鄉守護大禹陵寢,在當地建立了越國。吳越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造成雙方互不信任,戰爭在所難免。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第3張

上圖_ 春秋時期 吳國 越國(圖右下角)

吳國處於齊楚之間,經常與其發生戰爭,爲此,戰車依然是吳國軍隊的主力。戰車除了配備弓箭外,同樣需要戈、戟、矛、鉞等長柄武器。在這個背景下,夫差矛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夫差矛是指夫差時期鑄造的矛,並不是指夫差專用的矛。

先秦時期,中原國家普遍以戰車作爲武器。吳越地處長江三角洲,河網縱橫,水系發達,影響了戰車的機動性和衝擊力,故此,吳越交戰短兵相接的機率大大增加,青銅劍作爲近身武器,受到了兩國的關注,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春秋時期,越國尚屬蠻荒之地,自然條件的惡劣塑造了越人悍勇尚武的性格。《漢書·高帝紀》稱:“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可見其民風彪悍。《漢書·地理志》記載:“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西漢初年,吳越民風尚且如此,春秋時期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青銅劍在當時具備廣泛的社會基礎。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第4張

上圖_ 受到氧化後的春秋戰國 青銅劍

其實,青銅劍取決於青銅合金中錫的含量,以及劍的鑄造工藝。青銅實際上是一種銅錫合金。錫多了,增加了硬度,減弱了柔韌性。錫少了,加強了柔韌性,降低了攻擊力。爲了解決這一矛盾,越國工匠採取分段鑄造、整體澆鑄的方法,用柔韌性高的合金作爲劍身,以硬度高的合金用於劍刃,經過反覆澆鑄,形成了性能優異的複合劍。經過複合鑄造工藝,越劍的性能明顯優於吳劍。

現存二十多把越劍中,越王勾踐劍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般青銅劍長度在28到40釐米之間,與其說是劍,不如說是匕首。而越王勾踐劍的長度達到了55.7釐米,劍身表面的硫化銅,起到了防鏽抗氧化的作用。歷經兩千多年,依舊能砍破二十多層紙,寶刀不老,鋒利依舊。

春秋末期,吳越戰亂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伐越,越軍以死囚陣前自刎爲誘餌,分散吳軍注意力,越軍果斷出攻,吳軍措手不及,招致大敗,闔閭傷重不治。夫差繼位後,重用伍子胥,兩年後替父報仇,降服了越王勾踐,取得了吳越爭霸的領先地位。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第5張

上圖_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

在范蠡和文種等人的輔佐下,勾踐扶持生產,安撫百姓,訓練水軍,整肅軍隊。越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力逐漸強盛。公元前482年,越軍趁夫差攜吳軍主力北上會盟之際,偷襲吳國,俘虜了吳太子友。吳軍回援,軍士疲憊,被迫媾和。此後,越軍兩度進攻吳國,均獲大勝。公元前473年,越軍包圍了姑蘇山,夫差含恨自刎。越國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率兵伐齊,誤信齊使,認爲楚國空虛,轉而引軍攻楚。不料,楚國早有防備,在徐州伏擊越軍,無疆死於陣中。由於無疆身前沒有指定繼任者,他的子嗣紛紛自立稱王,越國陷入內耗分裂的局面。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第6張

上圖_ 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

夫差矛是吳國的制式兵器,曾經大量裝備吳國,全國曾經出土過多件夫差矛,出現在楚國墓地也在情理之中。

勾踐劍流入楚國,具體原因卻是迷霧重重。解答這個問題,答案應該與望山楚墓的主人邵固有關。

有鑑於此,專家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爲是戰利品。

有專家認爲邵固就是邵滑,此人“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助楚滅越,功不可沒,因此,楚王將勾踐劍獎賜給了邵滑,最終大寶劍淪爲了隨葬品。由於邵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份集中在簡王、聲王和悼王三朝,與楚滅越的時間線並不吻合,這種觀點pass。

吳國夫差矛、越國勾踐劍,爲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中? 第7張

上圖_ 楚昭王(約前523年―前489年),羋姓,熊氏

另一種觀點提出是嫁妝。

吳越爭霸,吳國和晉國結盟,越國聯合了楚國。勾踐的女兒曾經嫁給了楚昭王爲姬,這把寶劍作爲嫁妝,來到了楚國。邵固出身楚國貴族,“出入侍王”,深受信任,因此,受賜勾踐劍,死後還用它陪葬。先秦時期,有君王賜予寶劍的傳統,這一觀點無疑可信度更高。

清朝文學家蒲松齡曾有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一言道盡秦末亂世和吳越爭鋒的悲歡離合。

吳越兩國的糾葛,隨着秦國統一六國塵埃落定。吳國夫差矛和越國勾踐劍,曾經是一對死敵,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館同一個展館展出,歷經千年,鋒芒依舊,世事變幻,物是人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