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唐武宗滅佛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唐武宗滅佛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佛教的繁榮

在唐代佛教建立了各支宗派 ,完成了各自的體系 ,並向國外發展,中國成爲佛教的世界中心;佛教成爲當時中國封建社會思想領域三足鼎立的一支 ;寺廟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佛教在唐代走向了繁榮。

佛教在唐代之所以能夠興盛發展 ,首要因素要歸功於唐朝統治階級的扶植與支持 。唐代統治者的佛教政策,在佛教日趨鼎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縱觀有唐一代,二十一位皇帝,除了唐武宗對佛教態度排斥 ,積極毀釋以外,大部分皇帝對於佛教還是非常的尊崇支持。即使是出於鞏固社會統治的考慮 ,部分皇帝雖然對佛教有一定的抑制 ,但基本上還是將分寸把握得非常好 ,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政策變化 ,形式上還是以籠絡利用爲主 。可以說,唐代的皇帝們總體上執行的還是一種穩健的宗教政策 。

唐朝前期,對佛教比較重視的皇帝主要是唐太宗與武則天。 尤其在武則天時期,佛教的發展 達到鼎盛, 寺院林立, 僧尼衆多 ,佛教典籍著述非常豐富 。到會昌毀釋前,佛教的發展日趨完備 ,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佛教的各個宗派如華嚴、律、禪諸宗都已成立。各宗派在組織結構和理論上已經非常成熟完善 。

唐武宗滅佛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唐代寺院經濟的膨脹

僧尼在唐代均田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唐六典》中規定中“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僧尼一如之。”僧尼不僅能從國家獲得土地同時還有不繳納賦稅的特權。這項對宗教的保護性政策在唐代逐漸演變爲寺院經濟膨脹的基礎。

唐代皇帝多次對寺院賞賜土地,這是寺院經濟發展的資本之一。如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下令在長安建西明寺 ,寺廟建成之後,又“賜田園百傾,淨人百房,車五十輛,絹布二千匹”;至德二年( 757年),唐玄宗避亂於益州,賜大聖慈寺田產一千畝。皇帝直接賞賜外,貴族和地方豪民也大規模向寺院捐贈財產,這些都構成了寺院的常住田,通過對常住田的經營和不斷的土地兼併,在中唐前一些寺院已經有相當可觀的地產,以至於時人驚呼,“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天台山國清寺,置有寺院莊田 12頃;淄州長白山醴泉寺,有莊園 15所;隴州大象寺 ,田莊7所,土地53頃。發展到後期寺院土地過多僧尼無法耕種,會僱傭佃戶進行耕種,大量的勞動力掛靠於寺院經濟。

除了對土地經營外,寺院發展出許多發展經濟的道路。寺院在這一時期甚至還發展出了完善的金融體系,包括質舉、借貸等等。一些寺院甚至以末法時代將要來臨爲名,利用信衆對末日的恐懼斂財。、唐代寺院從武則天時期起創立了“悲田養病坊”,負責掌管悲田 、治病、施藥三院 ,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二年 (734年)下詔,將京城內的貧兒全部收容於各寺院的病坊 。 而這些慈善設施在後期也變爲寺院收費的商業工具。另外寺院舉辦法事也是獲得收入的一個渠道。

唐武宗滅佛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第2張

由於寺院經濟並不納入國家賦稅體系,因而寺院經濟的膨脹與世俗經濟產生了矛盾。大量的人口藏匿於寺院中以躲避賦稅。尤其在中唐以後均田制實際上崩潰後,建中元年(780年)實施兩稅法以來,寺院佔有大量的土地卻不繳納賦稅,另外貨幣的大量使用使銅資源需求量上升,而寺院鑄鐘鑄佛消耗了相當一部分銅資源。佛寺的修建使中唐後不斷走下坡路的唐代經濟難以維持。

唐代的崇道政策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唐朝建立後,因爲皇帝姓李,道教尊奉的老子也姓李,統治者爲了藉助神權,提高皇家的地位,自認是老子的後代,所以推崇道教。高宗時,追尊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還親自爲《道德經》作注,叫人學習。尊老子的《道德經》爲《道德真經》,莊子的著作爲《南華真經》,庚桑子的著作爲《洞靈真經》,列子的著作爲《沖虛真經》,在科舉中增設老、莊、文、列四子科。在唐代佛教和道教都不斷髮展壯大,兩大宗教必然會產生摩擦。從唐初開始,佛道就不停地爭鋒相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就發生了佛道間大規模的論戰,這場論戰還牽涉到大量的權臣和貴族。安史之亂中,兩大宗教都受到打擊,在經過一個世紀的恢復後,兩大宗教的矛盾在此時又達到了一個高峯。

唐武宗滅佛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第3張

唐代雖然實施了崇道政策,但在民間和地方上佛教依託於自己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自漢代以來積累的信衆基礎依舊十分強勢,在中唐前多次出現佛寺搶佔道觀資產甚至直接強佔道觀的現象。佛道摩擦已久,崇道政策下仍然處於弱勢的道教一直在等待時機打壓佛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