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兩宋時期的飲食豐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種

兩宋時期的飲食豐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飯粥麪點我國飲食,源遠流長,以五穀爲主食,以蔬菜、魚肉爲副食的獨特的飲食結構,形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綜觀兩宋三百多年的飲食發展,是我國古代飲食史上承前啓後的重要階段;兩宋的飲食品種和烹飪技術均超過了唐代。宋代的主食品種,粗分爲飯、粥、麪食及糕點等幾大類;在繼承隋唐的基礎上,飯與粥的品種又大爲增多;炊飯煮粥的技術也逐漸騠高,基本適應了宋代城鄉居民的需要。飯品飯,是我國古代傳統飲食中最基本的食物。相傳黃帝創造蒸飯,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漢唐時期,因原料的不同,飯分爲黃黍、稷、白粱、白黍、黃粱等大類。兩宋時期,飯的品種增多,配料奇巧,且多精美,尤其利用多種原料合在一起,精製飯品,更具特色。今擇要介紹幾種特色飯品:盤遊飯 又名團油飯,是唐宋流行於嶺南地區(今廣東、海南一帶)的風味飯品。據唐代段公路《北戶錄》載,它是用煎蝦、炙魚、雞、鵝、豬羊肉灌腸等配料,用姜、桂、鹽、豉爲調味與飯一起合成的一種飯,是富家女子做產婦時的營養食物,類似今日什錦飯或蓋澆飯。這種飯,至宋代仍流行。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仇池筆記·盤遊飯》中說得更加清楚,盤油飯與團油飯,是兩者語音相近,流傳中誤寫之故。

兩宋時期的飲食豐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種

他說:“江南人好作盤油飯,鮓脯鱠炙無所不有,埋在飯中,里諺曰:‘掘得窖子’。二紅飯 是由大麥雜小豆合制的飯,是蘇東坡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爲團練副使時所創制。蘇東坡《仇池筆記·二紅飯》對二紅飯作了具體的記載:今年東坡(山之東麓)收大麥二十餘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爲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蝨子。然日中腹飢,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樣二紅飯也。”蟠桃飯 這是一種以桃肉和稻米煮成的特別飯品,故名。在兩宋桃鄉較爲流行。南宋文學家林洪對蟠桃飯的製作方法作了介紹:山桃,用米泔(淘米水)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倒進正沸的飯中一起稍煮片刻,燜熟即成。宋代時,南方、北方均作爲糧食。《宋史》中多次記載,宋人多以食脫粟飯,表示儉樸清廉。《宋史·胡紘傳》載,胡紘,處州遂昌人,談到大理學家朱熹招待學子都是“脫粟飯”;胡紘爲官時曾到武夷山拜訪朱熹。朱熹也以脫粟飯招待,他非常不高興地說:“只雞樽酒,山中未爲乏也。”烏米飯 是古代傳統的飯品,道家、佛家都很重視此飯。

兩宋時期的飲食豐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種 第2張

道家認爲這是延年益壽的神仙飯,稱青精石飯。陶弘景《登真隱訣》記載製作方法:用南燭草木葉,雜莖皮煮,取汁浸米蒸熟而成飯。林洪《山家清供》介紹了兩種不同製作方法:南燭方,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即青精也。採枝、葉,搗汁,浸上好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幹,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顏。另一種方法: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搗爲丸,大小如李子,用開水送服一二丸。他在介紹此法之後引《圖經本草》中說,山村之人,多以熟食爲好。北宋蘇頌也介紹了當時流行的做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洗,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燭木葉五斤,燥者三斤即可,雜莖葉煮成汁,極令清冷,以溲米,米釋炊之。李時珍說:“日進一合,不飢,益顏色,堅筋骨,能益腸胃,補髓,滅三蟲,久服變白卻老。宋代飯品,逐漸增多,據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南宋行都杭州的飯店還有口髓飯、大骨飯、淅米飯、泡飯、水和飯等多種。北宋還流傳蘇東坡與毳飯、皛飯的趣事。曾慥《高齋漫錄》載:東坡嘗謂錢穆父(勰)曰:“尋常往來,須稱家有無,草草相聚,不必過爲具(豐盛之意)。”一日,穆父折簡(寫信)召東坡食皛飯。

及至,乃設飯一盂,蘿蔔一碟,白湯一盞而已,蓋以三白爲皛(xiǎo)也。說是飯、菜、湯,三者皆白,故名皛飯。蘇東坡感到自已被作弄,後來想報復,他也請錢勰來家做客吃“毳飯”。錢穆父到東坡家,等了好久,也不見蘇東坡有設食請客的意思,飢餓難受。東坡總說等一會,如此三次,最後蘇東坡回答說:蘿蔔、湯、飯三者俱“毛”也。毳蜀音“毛”與“沒”相近,作“無”字意思。這就是說三種食物都沒有了,蘇東坡也戲弄了錢穆父一次。宋代富貴之家,對糧食不珍惜,浪費極大。《貴耳集》記載,北宋末年大臣王黼與寺院爲鄰,寺院一僧,每天將從王黼宅溝中流出的雪色白飯漉出,洗淨曬乾保存,不幾年積成一囤。後靖康之難,金兵佔領汴京,王宅糧食不繼,面臨斷食之苦。寺僧便把收藏的乾飯粒復蒸成飯,送至王宅,供他們一家吃食,解決了王宅的糧食困難。(二)粥與食療粥,古時又有糜、 (音氈)、酏(音夷)、 等多種名字,相傳是黃帝創始的。古人把粥分爲 (厚粥)和粥(稀粥)兩大類;或以原料同而分爲米粥、麥粥、豆粥、粟米粥、乳粥等;每一大類又分爲許多品種,據宋人文獻《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養老奉親書》三書的記載,食療之粥品多達三百零六種。北宋文人張文潛撰寫了《粥記》的專文,極爲贊美食粥的好處,說能延壽;又說:“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空,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爲飲食之良。”

南宋陸游《食粥詩》也極力推薦飲粥之妙: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是食粥至神仙。從詩中可見,陸游認爲延壽最簡易的方法是食粥。詩中騠到的宛丘(今河南境內)就是神農嘗百草、辨藥物使人長壽的地方,比喻食粥能長壽。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時清苦力學,平日早晚兩頓食粥時,僅配點菜而已。同學們憐他清苦,而他視爲“美饌”。北宋蘇東坡在給朋友的書信中也極力稱讚白粥,他說:“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它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尤妙不可言。”他還說:“吾無求於世矣,所須二頃田,以足 粥矣。”粥,不僅是士庶民間的常見食品,在唐宋宮廷中,又常賜大臣以食療粥,表示寵愛。宋代宰相王旦(957—1017)在相位十多年,辦事認真,爲宋真宗所信賴。一次王旦病重,真宗不僅常派內侍慰問他,且還親自爲之調藥,並賜薯蕷粥。②粥,在宋代也成爲供奉佛祖的虔誠食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汴京開封諸寺院作浴佛會,給信徒贈送七寶五味粥,可稱爲“臘八粥”;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也沿襲。

兩宋時期的飲食豐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種 第3張

宋代粥品多達三百餘種,粗分爲豆穀類、花卉類、瓜果蔬菜類和動物類等四大類。宋代谷豆粥品種增多,烹煮技術益精,已成爲主食的重要特色。主要品種有秈米粥、焦米粥、陳米粥、粳米粥、香稻米粥、糯米粥、大麥粥、小麥粥,米麥合粥、秫米粥、黍米粥、粱米粥、粟米粥等。宋代豆粥的品種主要有黃豆粥、黑豆粥、綠豆粥、赤豆粥、豌豆粥、蠶豆粥、扁豆粥等十多種,其中以赤豆粥、綠豆粥最爲常見,宋代的醫學家也稱讚赤豆粥。醫書記載一位吃素的婦女做產生小孩,七日後乳脈不行(通),服藥無效,偶得赤豆一升,煮粥食之,當夜就行。林洪《山家清供》還保存了宋代赤豆粥烹煮方法,簡便可行:“用沙瓶(頸長腹寬的陶器)爛煮赤豆;候粥少沸,投之同煮,既熟而食。”花卉和米穀煮粥,也是宋代粥品中的重要特色。宋代較爲流行的有梅花粥、茶糜花粥、菊花粥、桂花粥等多種。梅花粥 “掃落梅英(落地的梅花),揀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梅)英同煮。”這種煮粥的方法,錄自林洪《山家清供》,在文人學士中最流行。他們認爲食梅花粥,即有“明目、益氣、除煩、安神”之食效,又能表示高潔雅趣。南宋田園詩人楊萬里作詩說:“纔看臘後得春曉,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兩宋時期的飲食豐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種 第4張

意思說,才見臘冬過後得春光,愁看梅花又在春風中飄落,把凋落的梅花拾起來熬粥吃,還可以把它當作香料煮。用穀米和瓜果、蔬菜類食物和合煮成粥,宋代也較流行,主要有柿餅粥、萊服粥、佛手柑粥、胡麻粥、莧菜粥、杏仁粥、蓮子粥、韭葉粥、蔓菁粥、桃仁粥、山藥粥、甘蔗粥等一二十種之多。這種粥品因有食療之效,而受到歡迎。胡麻粥 胡麻,又名芝麻、巨勝等名,即今黑芝麻。用胡麻和米煮粥,唐已流行,宋代較爲普遍;醫家與道士尤喜吃食。北宋官方醫書《太平聖惠方》就記述了一種煮粥方法:“巨勝子,不限多少,揀去雜(雜質),蒸曝各九遍。每取二合,用湯浸布裹,挼(揉搓)去皮,再研,水濾取汁,煎成飲(湯),著粳米作粥食之。”該書還指出,吃食巨勝粥,有“治五臟虛損,贏瘦,益氣力,堅筋骨”之良效。杏仁粥 是唐宋時期的食療粥品,宋代時尤爲道士隱士喜食。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記錄此粥的方法與由來:“杏子,煮爛去核,候粥熟同煮,可謂真君粥。向遊廬山,聞董真君未仙時,多種杏。歲稔則以杏易谷,歲歉則以谷賤糶,時得活者甚衆。後白日升仙。世有詩云:爭似蓮花峯下客,種成紅可亦昇仙。豈必專煉丹服氣,苟有功德於人,雖未死而名已仙矣,因名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