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北宋有九位皇帝,爲何出現了五次垂簾聽政?

北宋有九位皇帝,爲何出現了五次垂簾聽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后和后妃垂簾聽政,是我國古代社會專制皇權與後宮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在兩千餘年的中國古代專制社會裏,如果皇帝年紀輕輕就去世,太子還未成年,這就需要皇太后輔佐未成年的皇帝執掌朝政,即所謂的“垂簾聽政”。

北宋有九位皇帝,爲何出現了五次垂簾聽政?

這些臨朝聽政的太后,往往手握國柄,執掌朝政,成爲當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北宋從太祖趙匡胤開始,到欽宗趙桓結束,一共有9位皇帝,由於古代醫療技術落後,以及宮廷爭鬥、內憂外患壓力巨大等等的原因,北宋的皇帝大多英年早逝,這就導致繼位的皇帝年齡都小或者來不及培養繼承人。

比如,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活了55歲,算是壽命較長的,但在他去世時,太子卻只有13歲。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趙頊活了38歲,繼位的宋哲宗趙煦才9歲。第七位皇帝宋哲宗去世時,年僅25歲,繼位者端王趙佶年僅幾歲,幾乎沒有接受過治國理政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只得由皇太后垂簾聽政。

北宋因此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過5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其中有的皇太后地位與皇帝相差無幾,甚至與皇帝並稱“二聖”,代皇帝奉祀太廟,與皇帝共同接受百官朝拜。

但是,北宋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始終沒有像武則天那樣大權獨攬,登基稱帝,也沒有像後來的慈禧太后獨攬大權,這又是爲何?

究其原因,這是因爲皇太后垂簾聽政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在諸多限制因素中,最爲特殊的便是遺詔了,遺詔既是北宋皇太后得以垂簾聽政的依據,同時又是限制皇太后專權並最終迫使她們撤簾歸政的政治工具。所謂遺詔,又叫做遺制,北宋9位皇帝中,除宋徽宗未駕崩即傳位於其子宋欽宗,後徽宗、欽宗一併被抓到外民族地區,其餘7位皇帝均留有遺詔,其中有3篇遺詔明確規定皇太后享有垂簾聽政的權力——即《乾興遺詔》《元豐遺詔》《元符遺制》。

北宋遺詔在授予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權力時,都會給出聽政的條件,在《乾興遺詔》與《元符遺制》中,遺詔給出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條件是“然念方在沖年“,具體聽政的內容爲“方嗣君踐柞之初,應軍國事請皇太后權同處分”。意思就是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原因是皇帝年齡太小,個人無法處理國家大事,或者皇帝剛剛繼位,需要有人來協助他穩定政權,所以才需要皇太后垂簾聽政,共同處理朝廷事務。

北宋有九位皇帝,爲何出現了五次垂簾聽政? 第2張

這樣的遺詔包含着一個重要意思,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基礎是皇帝年幼或者缺乏政治經驗,皇帝一旦成年,又有了從政經驗之後,皇太后便失去了垂簾聽政的合法基礎。這便給了北宋大臣們要求皇太后撤簾歸政的理由,一旦條件成熟,大臣們便會時時敦促皇太后還政,讓皇帝早日親政。就這樣,面對士大夫所造成的壓力,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不得不及時歸政於皇帝。

衆所周知,唐高宗皇后武則天在唐高宗死後垂簾聽政,最終代唐建周,如果將那個時候的遺詔與北宋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雙方藉以垂簾聽政的遺詔對處理政務權力的規定有很大的不同。

在《大帝遺詔》中,對武則天垂簾聽政的規定是“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這個意思就是說,凡是所有的大事,皇帝與大臣之間不能決斷,都交由武則天處理,與北宋的遺詔相比少了一個“權”字和一個“同”,說白了,皇太后的聽政權力是有限的,必須同大臣們商議,共同決定。然而,這兩個字的缺失使得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權力無限擴大,武則天可以不同皇帝、其他大臣共同商議,自行決定。

北宋有九位皇帝,爲何出現了五次垂簾聽政? 第3張

這就造成武則天的實際地位與權力已經超過了皇帝,只要大臣與皇帝、大臣與大臣之間在處理政務時無法取得一致意見,即“軍國大事有不決者”,武則天就可以憑藉遺詔所賦予的權力,合法地干預朝廷政務,甚至廢立皇帝。

所以說,北宋出現這麼多的太后聽政,但是,太后的權力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制約,最終始終未超越皇權,也從來沒有辦法獨攬皇權。

“冷絲說歷史”發現,朝代更迭是正常的歷史發展邏輯,但是,太后專權在歷史的發展邏輯之中被印證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關鍵還是在於權力是否受到制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