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魯定公爲什麼把孔子提升爲魯國的“司空”?

魯定公爲什麼把孔子提升爲魯國的“司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魯定公爲何把孔子提升爲魯國的“司空”魯定公即位後,魯國“民不知君”的狀況有了改變。意欲圖治的魯君以孔子在列國的聲望日漸提高,多次召見孔子,詢問治國之道。比如,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看出定公有正君位的願望,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爲君難,爲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國君的艱難,臣民就應該認真去幹,這不近於‘一言而興邦’嗎?”定公又問:“一言而喪邦,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如果君主說的正確,誰也不違背,不是很好嗎?如果君主說的不正確,誰也不違背,不就是近於‘一言而喪邦嗎?”

魯定公爲什麼把孔子提升爲魯國的“司空”?

魯國執政的季孫氏向以廝養“隱民”聞名於列國。而列國聞名的孔子,使季孫認爲這是個不可忽視的人物,於是送給孔子千鍾粟米作爲養贍之資。孔子自齊返魯後的數年裏,也親見季氏執政日久,“而民服焉”,並無篡位之意。因此,對於季孫賜粟,孔子“受之而不辭”,隨即散發給貧乏困難的弟子門人。他的學生端木賜(字子貢)說:“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夫子受之而施人,無乃非季氏之意乎?”孔子說:“受人財,不以成富。與季孫之惠一人,豈若惠數百人哉?”後來孔子追述道:“季孫之賜我粟千鍾,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微夫二子之貺財,則丘之道,殆將廢矣。”

季孫的家臣公山不狃是季孫采地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南)的宰官,早想強公室,杜私門,但因地位卑下,不得其便。於是,他派人敦請聲名很高的孔子到費邑,幫助謀劃,孔子久欲實現自己的抱負,未逢其時,很想應召前去。學生子路不高興了,說:“沒有地方去就罷了,爲什麼要到公山氏那裏去呢?”孔子解釋說:“他們請我,難道僅僅是叫我白跑一趟嗎?如有人用我,我將使周公之道在東方復興啊!”不過,孔子並沒有去應召。還有一個名叫陽虎的人,爲季氏家臣已20餘年,歷事季孫宿(武子)季孫意如(平子)、季孫斯(桓子)三相,曾幫助季氏在魯國進行變革,“有寵於季氏”而執季氏之政。《左傳》曾說:“陽虎爲政,魯國服焉”。但陽虎認爲季氏“爲富不仁”,而代父執政的季孫斯尤其“不肖”,他想敦請聲望很高的孔子能夠出仕。

輔助國君治理好魯國,“主賢明,則悉心而事之。”但是,孔子不贊成“陪臣執國政”,也不苟同陽虎“親富不親仁”的品行,不願見他。陽虎便給孔子送去一頭烤熟的小乳豬,使孔子好依禮去他家拜謝時再談。孔子不得已,探聽陽虎不在家時,依禮前去回拜,不料偏偏在路上相遇了。陽虎說:“來!我和你說說話。”孔子磨不開面子,便走過去。陽虎說:“你懷有一身的本領,眼看國家迷亂你卻不去救,這能稱作仁愛嗎?”孔子敷衍道:“不可以。”陽虎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能算是明智嗎?”孔子說:“不可以吧。”陽虎又說:“時光流逝一去,就不會再回來了哇!”孔子說:“好吧!我遲早會出來做官的。”在魯國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下,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已經四十七、八歲的孔子被魯定公任命爲中都宰。

魯定公爲什麼把孔子提升爲魯國的“司空”? 第2張

奔波了大半生的孔夫子,終於在“知天命”之前登上仕途,有了展示其抱負的機會。魯國中都在今山東汶上縣西南、魯都曲阜西北50公里的地方,地近大野澤,土地肥沃,水草豐富。孔子爲邑宰大夫,主張“先富後教”,因地制宜,鼓勵民衆農牧漁工並舉,發展生產;再敷以教化,整飭社會風氣,即“養生送死之節”的措施。如按年齡大小供應不同的飲食,按體力強弱分配不同的任務;掉在地上的東西沒人隨便拾取,別人的東西更不去偷竊了;製作器具不能外華內粗,弄虛作假;整頓社會風氣,免得男女混雜;反對厚葬過分的僭越,喪葬按普通棺槨薄葬於丘陵而不能佔耕地等等。

魯定公爲什麼把孔子提升爲魯國的“司空”? 第3張

僅一年光景,一改當年衰頹局面,社會安定,老少鹹歡,男耕女織,百姓富庶。《孔子家語》曾這樣敘述:“孔子初仕爲中都宰,製爲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爲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爲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諸侯則焉。”成爲西方列國效法取則的榜樣。如此二年,政化大行。三年,中都出現了興旺昌盛的局面。真正體現了孔子所說的“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中都小試,政績卓著,受到國家重視。魯定公召見孔子問道:“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答對說:“雖天下可也,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孔子被提升爲魯國的“司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