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明末評論家金聖嘆是如何評價《水滸傳》的呢?

明末評論家金聖嘆是如何評價《水滸傳》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明朝的滅亡,後人有很多的評論。而在明末清初,明朝的士大夫普遍認爲對農民起義軍的招安是明朝覆亡的一大禍根。而對明末招安誤撫的反思及其輿論傾向直接影響到了《水滸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崇禎十五年(1642),左懋第上《謹題爲再陳息盜要着事》,直接說義軍的反叛“始於《水滸傳》”,他認爲以宋江等爲梁山嘯聚之徒,其中以破城劫獄爲能事,以殺人放火爲豪舉,日日破城劫獄,殺人放火,而日日講招安,以爲玩弄將吏之口實。不但邪說亂世,以作賊爲無傷,而如何聚衆豎旗,如何破城劫獄,如何殺人放火,如何講招安,明明開載,且預爲逆賊策算矣。因此,他認爲《水滸傳》是一部“賊書”,貽害人心,十分可恨!

由明入清的史家査繼佐直接將明朝的滅亡與《水滸傳》掛鉤,稱自《水滸傳》出“貽禍者三而未已”,他認爲一則萬曆末年,徐鴻儒以鄆城人創白蓮教,巢於樑家樓,直欲親見梁山泊故事……一則崇禎中流賊初起,□爲指名,亦輒如傳中各立諢號,如託天王、一丈青等□勇出相,作梁山泊好漢,其爲數十倍於天罡、地煞不止”。

在此種思潮的促動下,金聖嘆點評《水滸傳》只有七十回,出現了腰斬《水滸傳》的現象。

明末評論家金聖嘆是如何評價《水滸傳》的呢?

因爲金聖嘆稱“招安”爲“強盜之變計”,這絕不可能是他一時心血來潮,或坐在書齋中想象的結果,必與同時的士大夫一樣,直接來源於明末招安誤撫的歷史經驗。

金聖嘆在該書中對招安的敏感與忌諱。他不僅僞託古本,反覆強調招安部分乃羅貫中後續,非施耐庵本意。

在金聖嘆那個時代,他評改出版《水滸傳》,一些不明就裏且思想偏執的士大夫便指責他有意倡亂。金聖嘆評改《水滸傳》,期望藉此“誅心”之法以弭盜於未然,想法畢竟過於天真,因爲民衆的接受不會只被作者牽着鼻子走,而是根據自己的現實體驗有所選擇的。此後民衆叛亂行爲仍不時發生,且不乏以梁山好漢爲標榜者,這筆賬自然又被算到了金聖嘆的名下。

明末評論家金聖嘆是如何評價《水滸傳》的呢? 第2張

不過,這一點同情心雖爲封建衛道者所張大,但並不能掩蓋金聖嘆反對農民起義的基本立場。直到清末西方民主與革命思想傳入中土以後,此種立場才逐漸爲學界所認同,尤其是經過胡適、魯迅的闡發,一時幾無異議。胡適說:“聖嘆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能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聖嘆又親見明末的流賊僞降官兵,後復叛去,遂不可收拾。所以他對於《宋史》侯蒙請赦宋江使討方臘的事,大不滿意,故極力駁他,說他‘一語有八失’。所以他又極力表章那沒有招安以後事的七十回本。其實這都是時代的影響”。魯迅也說金聖嘆“截去《水滸》的後小半,夢想有一個‘嵇叔夜’來殺盡宋江們”,是“因爲痛恨流寇的緣故”。這些雖僅泛泛而論,但已十分接近事實

但是,正如胡適所說,金聖嘆“賞識《水滸傳》的文學,但他誤解了《水滸傳》的用意。他不知道七十回本刪去招安以後事正是格外反抗政府,他看錯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