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記嶺南竹》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記嶺南竹》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嶺南竹

蘇軾 〔宋代〕

嶺南人,當有愧於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譯文

嶺南人,面對竹子應感到慚愧不安。(他們)吃的是竹筍,蓋房子用的是竹瓦,載着他們的是竹筏,燒火煮飯的柴用的是竹枝,穿的是竹皮,書寫用的是竹紙,穿的是竹鞋,真的可以說是一天不能沒有這位君子啊!

註釋

《記嶺南竹》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嶺南:五嶺以南,即湖南、廣東、廣西、江西邊境一帶。

庇:遮蔽。

爨:燒火煮飯。

賞析

東晉王子猷“何可一日無此君”(語見《世說新語》)之語一出,便成爲歷代愛竹之士的口頭禪。子猷愛竹,在於竹綠葉萋萋、秀美多姿,在於竹懷愁含怨、情韻綿邈,在於竹勁挺有節、凌霜不凋。而後世文人的詠竹篇亦多不脫於此,像唐令狐楚的“齋居栽竹北窗邊,素壁新開映碧鮮”(《郡齋左偏栽竹百餘詩》),唐李嶠的“高簳楚江濆,嬋娟含曙氣”,“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詠竹》),唐許渾的“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等。在他們眼中,竹如含愁幽人,如隱逸高士,總是那麼優雅脫俗。

《記嶺南竹》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可蘇軾所謂“一日不可無此君”則獨闢蹊徑,着意於竹之可“食”、可“庇”、可“載”、可“爨”、可“衣”、可“書”、可“履”的實用性價值,竹也就由超脫走向凡俗,由夢幻走向現實,由可賞走向可用,簡直成了嶺南人的“衣食父母”,卻並不爲人所貴,故而蘇軾說“嶺南人當有愧於竹”。著此文時,蘇軾被貶惠州,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貶。普通平凡的“嶺南竹”同樣寄託着他沉重的身世之感“嶺南竹”尚可物盡其用,而“奮勵有當世志”的蘇軾卻遠貶僻地,不爲所用,悲哀啊!同時,蘇軾將嶺南竹寫得那樣有生活氣息,正反映了他的達觀和對現實的執著。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