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寒食雨二首》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寒食雨二首》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寒食雨二首

蘇軾 〔宋代〕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譯文

《寒食雨二首》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度過三個寒食時際。

年年愛惜春光想將它挽留,春天自管自歸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於連連陰雨,綿延兩個月氣候蕭瑟一如秋季。

獨臥在牀聽得雨打海棠,胭脂樣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造物主把豔麗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雨中海棠彷彿一位患病的少年,病癒時雙鬢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漲彷彿要衝進門戶,雨勢兇猛襲來似乎沒有窮已。

我的小屋宛如一葉漁舟,籠罩在濛濛水雲裏。

空空的廚房煮着些寒菜,潮溼的蘆葦燃在破竈底。

賞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後陰雨連綿、蕭瑟如秋的景象,寫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華似水的心情。詩人對海棠情有獨鍾,並多次在詩中藉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詩中說:“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且對自己與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運,發出深深嘆息。這首詩後段對海棠花謝的嘆惋,也正是詩人自身命運的寫照。他對橫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的絕妙比喻,正是對自己橫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極大傷害的命運的借喻。

《寒食雨二首》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假如說前一首詩表現貶謫之悲還較含蓄,第二首則是長歌當哭,宣泄了詩人心頭無限的積鬱。詩中先描寫雨勢兇猛,長江暴漲,似欲衝入詩人居所。而風雨飄搖之中,詩人的小屋如一葉漁舟,飄蕩於水雲之間的狀況“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二句,描寫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與艱難,表現了詩人在黃州時常迫於飢寒的窘況。詩人從前在京師、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節,曾經有過許多賞心樂事,如今卻只有滿目蕭條、滿目淒涼,他不由得悲極而發出“那知是寒食”的設問。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掃墓的日子,看見“烏銜紙”,詩人這才恍悟,當前確實正是寒食節令,這故作迴旋的筆墨,突顯了詩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詩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門九重欲歸不能,親人墳墓遠隔萬里欲祭不可,於是篇末說是要學阮籍窮途之哭,又反用韓安國典,表示對政治的冷淡和憂讒畏譏的心情。

在藝術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別以人聲韻與上聲韻傳達詩人苦悶的心境。通篇緊扣寒食節的主題。章法結構緊密,虛實相間。還以“空庖”、“寒菜”、“破竈”、“溼葦”等空寒物象,突現窘迫的物質生活;以“紙”、“墳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悽愴悲涼的基調,風格沉鬱,顯示出一種沉穩悲壯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戶”的艱苦環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進門了。他還在想象“小屋如漁舟,瀠瀠水雲裏”的那種樂趣。這正是東坡獨特、可愛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會無病呻吟,還時不時展現幾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小屋如漁舟,瀠瀠水雲裏”,幾乎已經從忍受苦難昇華爲詼諧欣賞的態度了。

賀裳《載酒園詩話》說詩人“黃州詩尤多不羈”,認爲此詩“最爲沉痛”。黃州時期,蘇軾寫了不少曠遠清超的詩詞,但這首詩實在寫出了他最爲真實、沉痛的內心感情。詩人手書此二詩的真跡至今猶存,也可見其對此二詩的重視。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寒食節。東坡依然處境艱難,生活淒涼。心情孤鬱。經過險惡的政治鬥爭和牢獄的折磨,東坡的個性收斂了許多。這兩首詩充分表現了這種心境平和之後的無奈和絕望。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