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出塞》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出塞》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塞

徐錫麟 〔清代〕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爲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死後屍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註釋

《出塞》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出塞:本是樂府舊題,後人多用此題反映軍旅、邊塞生活。

軍歌:這裏有高唱讚歌、慷慨從軍的意思。大刀環:戰刀柄上有環,環和“還”諧音,所以用它隱喻勝利而還。

胡奴: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這裏是清朝統治者的蔑稱。玉關:即玉門關。這裏借喻山海關,指要把清朝統治者趕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沙場:戰場。

何須:何必要。馬革裹屍:英勇作戰而死,屍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這開篇的兩句,詩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一種願望,而且這兩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對於出征的士兵來說,應該要高唱着戰歌,然後勝利歸來,只有要決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趕出玉門關去。其實這更多的是詩人一種內心的表現,由於當時的滿族從關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這着這樣的一種抱負,但是徐錫麟這首詩,則是顯得更爲獨特,也更加的霸氣。

《出塞》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深化出征戰士的思想境界,把他們出征的雄心和壯志上升到爲國犧牲的高度。“只解”是說心中所存唯一的念頭,排除了其他的種種想法。古人在對待“死”的問題上,很崇尚爲國而死,爲朋友而死,爲公而死,爲義而死,等等,其中尤以爲國捐軀被看作無上光榮的事,尤其是戰場上爲國犧牲,更是高於一切的莫大榮幸。這句詩正好體現了上述內容,強調了“爲國”二字。

末句,總領全詩,從反面講,爲國犧牲、戰死沙場,既然是人生最大的榮幸之事,那麼,對於屍體歸葬的問題,就不必考慮了。“徐錫麟把東漢時期馬援“馬革裹屍”的思想又作了更進一步的發揮,他用了“何須”兩個字,認定了只要爲國犧牲不問其它;至於屍體歸葬故土的問題,並不重要,所以才說“何須……還!”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