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蘇幕遮·燎沉香》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蘇幕遮·燎沉香》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宋代〕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

焚燒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溼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着晴天,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竊竊私語。初出的陽光曬乾了荷葉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微風吹過,荷葉一團團地舞動起來。

想到那遙遠的故鄉,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帶,卻長久地客居長安。又到五月,不知家鄉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夢中,我划着一葉小舟,又闖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註釋

《蘇幕遮·燎沉香》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燎(liáo):燒。

沉香:一種名貴香料,置水中則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惡氣。沉,古時作沈。

溽(rù)暑:潮溼的暑氣。溽,溼潤潮溼。

呼晴:喚晴。舊有鳥鳴可佔晴雨之說。

侵曉:快天亮的時候。侵,漸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圓:清潤圓正。

風荷舉:意味荷葉迎着晨風,每一片荷葉都挺出水面。舉,擎起。

吳門:古吳縣城亦稱吳門,即今之江蘇蘇州,此處以吳門泛指江南一帶。作者乃江南錢塘人。

長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後世每借指京都。詞中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槳。

賞析

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遊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尤爲巧妙別緻。上片主要描繪荷花姿態,下片由荷花夢迴故鄉。全詞寫景寫人寫情寫夢皆語出天然,不加雕飾而風情萬種,通過對清圓的荷葉、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這些情景進行虛實變幻的描寫,思鄉之苦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段落極爲分明。“燎沉香,消溽暑”兩句,點明季節。“沉香”是一種香料,“溽[rù]暑”指溼熱的夏天。這兩句說:點燃(燎)起沉香,來驅除夏天的溼熱之氣。作者在室內悶熱難忍,忽然聽到窗前檐頭的鳥語。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兩句是說:一大早鳥雀就在屋檐下探頭探腦地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原來昨夜下雨,快天亮時才停,鳥雀都在歡呼天放晴了呢。“呼睛”,歡呼天晴了。“侵曉”:天剛亮。“窺”,偷看。“窺檐語”,指鳥雀在屋檐下張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說話。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邊。呈現在面前的是多麼清麗的景色啊!

《蘇幕遮·燎沉香》原文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 第2張

“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寫荷塘景色。大意是: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幹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有時間性的景緻。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後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爲下闋久客思鄉伏了一筆。

下闋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爲神宗所賞識,進爲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爲,不免有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起故鄉來了,而故鄉那麼遙遠,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呢?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兩句說:我本是南方吳地人,卻長期在北方做官。“吳門”指蘇州,這裏用來代指南方。“長安”在這裏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長安旅”是說自己長期客居在京城做官。明明是作者長期客居,思念家鄉,可是他偏偏不說自己,而是從家鄉的朋友着筆,說“五月漁郎相憶否?”舊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詞人寫這首詞的季節。“漁郎”,這裏指從前跟作者一起釣魚或打魚的朋友,不知你們還想念我嗎?這裏還含有作者在想念這些朋友的意思,這個意思通過“相憶”的“相”字透露出來。作者怎麼想念呢?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槳(小楫),穿行在家鄉那長滿荷花的小河塘裏。“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個“夢”字點明這些只不過是作者的夢影,這個“夢”字也含有不過是夢想罷了的意思。這就表明了他強烈的思鄉情緒和回不了故鄉的矛盾心理。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賙濟所說:“上闋,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雲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爲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爲其詞作之牢固基礎。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至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間,當時周邦彥一直客居京師,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爲神宗所賞識,進爲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爲,不免有鄉關之思。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