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李德裕《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感嘆仕途的飄泊失意

李德裕《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感嘆仕途的飄泊失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德裕,字文饒,小字臺郎,唐代傑出政治家、文學家,曾二度爲相,歷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德裕所作的《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吧。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李德裕 〔唐代〕

昔人懷井邑,爲有掛冠期。

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

李德裕《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感嘆仕途的飄泊失意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過去那些離鄉求仕的人,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後辭官榮歸故里。

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雖然暫得返鄉,卻不能久留,還要爲仕途而繼續奔逐。

我年來多病,常常產生思鄉之情;鬢髮發白,但未曾建功立業,愈發感到失意。

馬上又要離開故鄉,這一去歸鄉無期,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壯志實現,功成名就。

李德裕《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感嘆仕途的飄泊失意 第2張

註釋

郡樓:指滑州城樓。

贊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

井邑:鄉邑,故里。

掛冠:謂辭官。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春秋越國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後用喻思鄉之情。

潘鬢:西晉詩人潘岳,三十二歲鬢髮就開始斑白,作《秋興賦》以感懷。見《秋興賦》序。後以指中年鬢髮初白。

北指邯(hán)鄲(dān)道,應無歸去期:從滑州(今河南滑縣)歸故鄉贊皇,經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言歸鄉無期。

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於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李德裕《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感嘆仕途的飄泊失意 第3張

賞析

“昔人懷井邑,爲有掛冠期。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遊,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裏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後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髮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邯鄲,戰國時爲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爲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爲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爲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後。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