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夜半步次古城》唐代張衡所作,傳遞詩人心靈上的乏力

《夜半步次古城》唐代張衡所作,傳遞詩人心靈上的乏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衡,字仲師,唐朝時期詩人,他的生卒年、生平事蹟均不詳,是山中四友之一,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楊衡所作的《夜半步次古城》吧。

人說寂寞如雪,飛舞處無人得知,極言其零落如斯。以此喻人生,倍感淒涼意,無助之處,恍若小獸避靜地舔傷口。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偶爾醒悟,頓覺滿目愴然,百般毫無滋味,翻轉處,淚雨滂沱。

《夜半步次古城》唐代張衡所作,傳遞詩人心靈上的乏力

人非獨處,不能得其真諦;人生妙趣橫生,並非需要萬千熱鬧。法門百轉,得一即可。奈何諸多念念不忘,諸般依依不捨,從此駐紮心頭。是枷鎖,是牢籠,是前生緣,是來世情,原來各種因由,都是纏繞着的三千煩惱絲,剪不斷,理還亂,只有好好揣摩。

《夜半步次古城》

【唐】楊衡

茫茫行復坐,

惟有古時城。

夜半無鳥雀,

花枝當月明。

楊衡,字仲師,吳興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曆初年前後在世。天寶間,避地至江西,與符載、李羣、李渤等同隱廬山,結草堂於五老峯下,號“山中四友”,日以琴酒相娛。衡工吟詠,著有詩集一卷。

《夜半步次古城》唐代張衡所作,傳遞詩人心靈上的乏力 第2張

“茫茫行復坐,惟有古時城”。從來處來,到去處去,詩人的心,必定在某個時間點上,是惘然的,是無助的。所以,他在此時此刻的情緒,正是掙扎在一種難以安定的狀態。或行走,或坐下,然而是不行的,內心的騷動讓他坐立不安。他的茫然是如今的夜色,漆黑而幽深。當他四顧,身邊一片空蕩蕩,沒有陪伴的那些所謂的“知己”,唯有從古代遺留下來的,頹敗的城垣。

詩人的孤獨來得並不突然,而是慢慢堆積起來到了某種程度,然後猛地爆發出來的。正因爲來勢洶洶,詩人從而顯得有些手足無措的樣子,只好用了一個“茫茫”來形容其中的彷徨感。這種感受反映在外在上,就是詩人此時的行爲舉止,或走或坐,都不自然。爲了更好地映襯自己的內在豐富情感,詩人藉助了周邊景緻,古代遺留的城垣,以此作伴,愈見其孤單狀況,愈見其寂寥程度。

《夜半步次古城》唐代張衡所作,傳遞詩人心靈上的乏力 第3張

“夜半無鳥雀,花枝當月明”。在這裏,詩人把時間給擺放出來,細膩地描繪着這個時間點上的自然景色。半夜時分,鴉雀無聲,萬籟俱寂,整個世界驀地安靜下來了,彷彿剎那置身永恆的宇宙空間。如果有什麼可以打破了時空,給人帶來些稍微不同,那麼一定是夜空上的那輪皎潔冰盤。當然,還有,在月光下繁花初綻的芳枝,馨香沁人肺腑。

詩人對詩題的照應,是分階段進行的,如果說前面是對“古城”的某些借用,那麼到了此處,則點明瞭時間上的切入之無奈。這種無奈的舉動,全部隱藏着詩人心靈上的那一部分脆弱性質。在當下的時間之內,是可以沒有生氣顯現的,這種窒息感不僅僅來自於現實之中,更多地來自於詩人的內在空間,是一種思想上的壓迫感。他費力地去描寫進入視線範圍中的花、樹和明月,都只能用來表明或傳遞其心靈上的乏力。月亮是明亮的,心靈卻是黯淡的。

閱讀此詩到最後,忽然在心底浮現出來著名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面對造物,自身何其渺小。能夠亙古不斷,唯有時間。世相紛紜,人事複雜,奔波勞碌,偶爾延宕,駐足停歇片刻,欣賞一番周邊風景,未嘗不可抵銷諸多繁蕪囂擾。可惜,終究無法釋放天性,不得不咬緊牙關,風雨兼程。人生的無奈,便是如此。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