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北宋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後集·卷二 全文

北宋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後集·卷二 全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經總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爲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時間編成。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後集·卷二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賞罰

晉文公既立,從亡賤臣壺叔曰:“君行賞不及臣,臣不欲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矣。”晉人聞之,皆悅。

鄭人賂晉侯歌鐘之樂,晉文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諧,亦和也)。請與子樂之。”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願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詩》曰:樂止君子,殿天子之邦。樂止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便蕃,數也。言達人相率來伏從,便蕃然在左右)。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書》曰: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規,正也)”。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

抑微子,寡人無以待戎(待遇樓約),不能濟河(渡河南服鄭)。”衛獻公出奔,反於衛,及郊,將班邑於從者而後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孰執羈勺而從?如皆從,則熟守社稷?君反其國,而有私也,無乃不可乎?”不果班。

衛孫良夫帥師侵齊,師戰於新築,敗績。新築人仲叔於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於奚,守新築大夫。新築,衛之地)。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不止也(此濫賞以惰軍志)。”晉文公與楚戰於城濮,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旆之左旃。祈瞞奸命,司馬殺之,以徇於諸侯,使茅{艹伐}代之。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權代舟之僑也)。秋七月丙申,振旅凱以入於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召會計貳,殺舟之僑以徇於國,民於是大服。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人服(三罪,顛頡、祈瞞、舟之僑)。《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趙宣子言韓獻子於晉靈公,以爲司馬。河曲之役,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幹行,獻子執而戮之。衆鹹曰:“韓厥必不沒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車,其誰安之?”宣子召而禮之,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舉義,比也;舉以其私,黨也。夫軍事無犯,犯而不隱,義也。吾言汝於君,懼汝不能也,舉而不能,黨孰大焉?事君以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汝,汝勉之!苟從是行也,長臨晉國者,非汝其誰?”皆告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賀我矣,吾舉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於罪矣。”晉侯之弟楊幹亂行幹曲樑,魏絳戮其僕(僕,卿也)。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爲榮也,楊幹爲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曰:“絳無二志,事君不避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絳至,授僕人書(僕人,晉侯之御僕也),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讀其書曰:“日君乏使,斯臣司馬(斯,此也)。臣聞師衆以順爲武,軍事有死無犯爲敬。君合諸侯,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楊子,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用鉞,斬楊幹之僕也)。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

請歸死於司寇(致屍於司寇,使戮之)。”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訓,使幹大命,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爲請。”晉侯以魏絳爲能以刑佐民矣,反役,與之禮食,使佐親軍。

北宋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後集·卷二 全文

司馬穰苴,田完之苗裔,齊景公以爲將軍,捍晉燕之師。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加大夫之上,權輕,願得君之寵臣以監軍乃可。”景公乃使莊賈往。苴既辭,與賈約曰:“日中會於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至。苴曰:“何後期?”賈曰:“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授命之,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亡其親;授桴鼓之急,則亡其身。今鄰國深侵,君不安席,百姓之命皆縣於君,何爲相送?”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到者,云何?”對曰:“當斬。”遂斬賈以徇三軍,三軍皆震。於是遂擊燕,燕師遁,遂取所亡之地而歸。  宋王師徵蜀,劉光人下遂州,入城安撫,盡出府庫錢帛以給軍士。初諸將入辭,太祖謂曰:“所破郡縣,當傾帑藏爲朕賞戰士。國用所取,惟土疆爾。”故人皆效命,所至成功,如席捲之易。

軍政不一必敗春秋時,楚伐鄭,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佐之;士會將上軍,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爲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爲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爲下軍大夫;韓厥爲司馬。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剿民,焉用之(桓子,林父。剿,勞也)?”楚歸而動,不後(勒兵伐鄭)。隨武子曰:“善(武子,士會)。”彘子曰:“不可(彘子,先)。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臣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由我失霸,不如死。我弗爲也。”以中軍佐濟。韓獻子謂桓子(獻子,韓厥)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已甚。子爲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爲罪已甚。不如進也(令鄭屬楚,故曰失屬。彘子以偏師陷,故曰亡師)。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晉師濟河。楚子欲還,伍參言於楚子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剛愎不仁,未肯用命(愎,狠也,皮逼反)。其三師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衆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閔,憂也)。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楚成王、穆王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淹,留也)。隨季對曰:“昔平王東遷,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

今鄭不率(率,遵也),寡君使羣臣問諸鄭,豈敢辱侯人(侯人,伺侯望敵者)?

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爲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言誤對也)。

寡君使羣臣遷大國之跡於鄭(遷,徙也),曰:無闢敵。羣臣無所逃命。”晉終爲楚人所敗。

吳師伐楚州來,楚救之,吳人御諸鍾離。楚將子瑕卒,楚師(音安,吳楚之間謂火滅爲。軍之重主喪亡,其軍無復氣勢)。吳將公子光曰:“諸侯從於楚者衆,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克,勝也。事尚威)。胡、沈之君幼而狂(性無定),陳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師,越爲師,賤而多寵,政令不一(越非正卿也。軍多寵人,政令人不一于越),七國同役而不同心(七國,楚、頓、胡、沈、陳、蔡、許),師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從之,楚師大奔。  後漢末,曹公擊馬超,始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徵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衆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酌適(音的),故一舉可滅。爲功差易,吾是以喜也。”軍無政令必敗後魏末,原州人豆盧狼害都督大野木兒等,據州城反。州人李賢乃召集豪傑謀曰:“賊起倉卒,便誅二將。其勢雖盛,其志已驕,然其政令莫施,惟以殘剝爲業。夫以羈旅之賊,而御烏合之衆,勢自離畔。今若從中擊之,賊必喪膽。如吾計者,指日取之。”衆皆從焉。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爲兩道,乘夜鼓譟而出,羣賊大驚,一戰而敗,遂追斬之。

將帥和必有功春秋時,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爲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騎佐之;韓厥將下軍,荀佐之;趙旃將新軍,至佐之。毅御式,欒針爲右。孟獻子曰:“晉師乘和,師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晉之軍師和,而蔡積怨於諸侯,是以克也)。

魏中山元英攻北徐州,圍刺史昌義之於鍾離,衆兵百萬。武帝遣徵北將軍曹景宗拒之,次邵楊洲,築壘相守,未敢進。帝怒,詔韋會焉,賜以龍環御刀曰:“諸將有不用命者,斬之。”自合肥輕趨陰陵大澤,過澗谷,造飛橋以濟。師人畏魏軍盛,多緩緩行。曰:“鍾離令鑿穴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旬日而至邵陽洲。初,帝敕景宗曰:“韋,卿之鄉望,宜善敬之。”景宗見甚謹。帝聞曰:“二將和,師濟矣。”於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立鹿角,截洲爲城,比曉而營立。元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遂克之。

樑武景略與前軍趙祖悅同軍交惡,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齧其齒,皆流血。

韋以將師不和,將至禍患,酌酒自觀景略曰:“且願兩虎勿復私鬥。”故略於此役得無害焉。

將帥不和必敗唐初,劉黑闥引突厥寇河北,淮陽王道玄授山東道行軍總管,師次下博,與賊軍遇。道玄師騎先登,命副將史萬寶督軍繼進。萬寶與之不協,及道玄深入,而擁兵不進,謂所親曰:“吾奉手詔,言淮陽小兒輩,雖名爲將,而軍之進止皆委於吾。今其輕銳越泥濘交戰,大軍若動,必陷泥溺。莫如結陣以待之,雖不利於王,而利於國。”道玄遂爲賊所擒。

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徵賀魯,爲前軍總管,至鷹娑川,突厥有二萬騎來拒,總管蘇海政與戰,互有前卻。既而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領三萬餘騎續至,蘇定方正歇馬,隔一小嶺,去知節十許裏,望見塵起,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賊衆大潰,追奔二十里,殺千五百餘人,獲馬二千疋,死馬及所棄甲仗綿亙山野,不可勝計。

副大總管王文度害其功,謂知節曰:“雖雲破賊,官軍亦有死傷,蓋決成敗法耳,何爲此事?自今正可結爲方陣,輜重並納腹中,四面布隊,人馬披甲,賊來即戰,自保萬全;無爲輕脫,致有傷損。”又矯稱別奉聖旨,以知節恃勇輕敵,使文度爲其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終日跨馬披甲結陣,由是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鬥志。定方謂知節曰:“本來討賊,今乃坐守,馬餓兵疲,逢賊即敗,怯懦如此。公爲大將,閫外之事不許自專,別遣軍副專其號令,理必不然。須囚繫文度,飛表奏之。”知節不從。至怛篤城,有降胡附,文度又曰:“比我兵回,彼還作賊,不如盡殺,取其資材。”定方曰:“如此,則自作賊耳,何名伐叛?”文度不從。師還,竟無功,文度坐處死。

北宋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後集·卷二 全文 第2張

宋銀夏李繼遷逆命,至道初,命將部送糧草於靈武。時會州觀察使田紹斌治裨將,皇甫繼明、白守榮皆在陣中。至浦洛河,與虜角鬥,大敗之。紹斌語諸將軍曰:“蕃戎輕挑,勿棄輜重,但按轡結陣徐行。”守榮忿曰:“我不受君節度。”乃率兵去輜重四五里。繼遷初見紹斌旌旗,不敢擊。守榮等欲邀奇功,遂與戰。

賊先伏兵,以羸騎挑戰,既而伏發,守榮等敗走。

法貴必行前漢胡建守軍正丞時,監軍御史爲奸,穿北軍壘垣以爲賈區。建斬之,奏曰:“軍法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今有穿軍垣以求賈利,私買賣以爲市,無以帥先士大夫。法曰:壁壘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謂奸人。奸人者,殺。臣昧死以聞。”制曰:“司馬法: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三王戒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

建又何疑?”建由是顯名。

後漢祭遵從光武徵河北,舍中兒犯法,遵格殺之。光武怒,命收之。主簿陳嗣諫曰:“明公常欲衆軍整齊,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以爲刺奸將軍,謂諸將曰:“當備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吳將呂蒙爲漢昌太守,圍關羽,定南郡,盡得羽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物,蒙猶以爲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

隋樊子蓋東都留守,屬楊玄感作逆逼城,子蓋遣河南贊務裴弘榮逆擊之,反爲所敗,遂斬弘榮以徇。國子祭酒楊汪小不恭,子蓋將斬之,汪拜謝頓首流血,久乃釋免。於是三軍莫不戰慄,將吏無敢仰視。玄感每盡銳攻城,子蓋徐設備禦,至輒摧破。

唐高崇文獻宗初爲右神策行營節度,統諸鎮兵,討四川劉闢。至興元,中軍有折逆旅之匕箸者,斬以徇。初,闢陷東川,擒節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歸康,求雪己之罪。崇文以康敗軍失律,斬之。

韋雲起,契丹入寇營州,詔護突厥兵往討之,啓民可汗發騎二萬,受其處分。

雲起分爲二十營,四道俱引,營相去各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自非公使不得走馬。三令五申之後,擊鼓而發。軍中有犯約者,斬紇幹一人,持首以徇。於是,突厥將帥來入謁之,綿膝行股戰,莫敢仰視。終立功焉。

王智興,元和中王師追吳元濟戰,賊令姚海率勁兵二萬圍豐,攻城甚急。智興復擊敗之,於賊壁獲美妾。智興懼軍士爭之,乃曰:“軍中有女子,安得不敗?

此雖無罪,違軍法也。”即斬之以徇。

鄧士美討王丞宗,士美遣兵馬使王獻領勁兵一萬爲前鋒。獻兇惡恃亂,逗撓不進。遽令召至,數其罪斬之,下令曰:“敢後出者,斬。”士美親鼓之,兵既合,賊軍大敗。上大悅,曰:“吾故知士美能辦吾事。”高仙芝每出征討令封常清知留後事。常清有才學,果決,知留後時,仙芝乳母子鄭德詮以爲郎將,威望動三軍。常清出回,諸將皆引前,德詮自後走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廳,凡經數重門,德詮既過,命隨後閉之。

常清離席謂曰:“常清起自細微,中丞過聽,以常清爲留後使,郎將何無禮?對中使相凌!”因叱之曰:“郎將須暫死以肅軍容。”因令勒回,杖六十,面仆地,拽出。仙芝妻及乳母於門外號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狀上仙芝。覽之,驚曰:“已死矣!”及見常清,遂無一言。常清亦不謝。於是軍中股慄。

宋雲州觀察使郭進在石嶺關,幹敏有材,善聽斷,以鉤距得其情,御下有方略,軍政嚴肅。然天性喜殺,士卒少有違令,必置於法。每有討伐,皆奮不顧死,多致克捷。在西山,宋太祖每遣戍卒,必諭之曰:“汝輩當謹奉法,我猶赦汝,郭進殺汝矣。”其爲將嚴肅如此。

馬知節徙知定遠軍時,部民入堡,卒有盜婦人首飾者,護軍止笞而遣之。知節曰:“民避外虞而來,反爲內寇所掠,此而可恕,何以肅下?”即斬之。又虜衆犯塞,民相攜入城。知節與之約:有盜一錢者,斬。俄有竊童兒錢二百者,即戮之。自是無敢犯者。

兵道尚嚴漢文帝時,賊兵入邊,以周亞夫軍細柳營。帝至軍,吏被甲,銳金刃,控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帝使持節詔曰:“吾欲勞軍。”亞夫傳言開壁門,士請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天子按轡徐行,至營中,爲動容,式車曰:“真將軍也。”魏平寇將軍徐晃既破關羽,諸軍皆集,太祖按行諸營,士卒鹹離陣而觀,獨晃營齊整,將士駐陣不動。太祖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也。”宋龍驤將軍蒯恩伐魯餘之,其子軌乘勝擊恩,矢下如雨,呼聲震天地。恩整厲將士,置陣堅嚴,屢衡之,不少動,乃退。

隋楊素爲靈州行軍總管,討突厥,馱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

戰無不勝,稱爲名將

杜伏威聚衆,自稱總管,有敢死之士五千人,號爲上募,寵之甚厚,與同甘苦。有攻戰,輒令上募擊之。及戰罷,閒視,有瘡在背者便斬之,以其退而被擊也。所獲貲財,皆以賞軍士。及戰死者,以其妻妾徇葬。故人自爲戰,所向無敵。

唐文德皇后之葬也,段志玄與宇文士及分統士馬,出肅章門。太宗夜使宦官至二將軍所,士及開營納使者。至志玄,閉門不納,曰:“軍門不可夜開。”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辨真僞。”竟停使者。至曉,太宗聞而嘆曰:“此真將軍也,周亞夫無以加焉。”李晟與李懷光同討朱Г,懷光軍輒虜掠驅牛馬,百姓苦之。晟軍無所侵犯,收復京城,告諭於衆百姓安堵,秋毫不犯。後其子克復蔡州,市不改肆,復踵其美。

長武城使高崇文統神策軍討劉闢,崇文在長武練卒五千人,常若寇至。及中使至,卯時宣命,辰時出師,兵仗軍須,無不備具。  五代周韓令坤平楊州,吳人遣孟俊率衆數萬來逼城,世宗遽命宋太祖皇帝領兵二千援之。帝所領多天武禁兵,有臨陣逗撓不用命者,帝必奮劍斫其皮笠,陽爲趣戰,其實識之。明日盡索皮笠,視有劍跡者,得數千人,立斬以徇。自是人皆死戰。

臨敵不顧親後漢邳肜從光武於河北,時王郎所置信都王捕擊肜父弟及妻子,使爲書呼肜曰:“降者封爵,不降滅族。”肜涕泣報曰:“事君者不得顧家,肜親屬所以至今得於信都者,劉公之恩也。公方爭國事,肜不得復念私也。”會更始將攻拔信都,郎兵敗走,肜家屬得免。

樑羊侃爲都官尚書,侯景叛,逼城。侃長子爲景所獲,執來城下視侃。侃謂曰:“我傾宗報主,猶恨不足,豈復計此一子?幸汝早能殺之!”數日復持來,侃謂曰:“久以汝爲死,猶覆在耶?吾以身許國,誓死行之,終不以汝而生進退。”因引弓射之。賊感其忠義,亦弗之害。

唐肅宗即位於靈武,僕固懷恩從郭子儀赴行在所。時同羅部落自西京叛,北寇朔方,子儀與懷恩擊之,恩子汾領徒擊賊,兵敗而降,尋又自拔而歸。懷恩叱而斬之。將士懾駭,無不一當百,遂破同羅。

仁愛晉羊祜爲平南將軍,增修德信以懷。吳初附,每於吳人交兵,剋日方戰,不爲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飲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吳二兒爲俘者,祜遣送還其家。後吳將夏詳、邵ダ等來降,二兒之父亦率其屬與俱。吳將陳尚、潘景來寇祜,追斬之,美其死節而厚加殯殮,景、尚子弟迎喪,以禮遣還。

吳將鄧香掠夏口,祜募生縛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率部曲面降。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爲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衆江沔遊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爲吳人所傷,而爲晉兵所得者,皆封還之。於是吳人翕然悅服,吳將陸抗告其戍曰:“彼專爲德,我專爲暴。”是不戰而自服也。  宋檀道濟爲高祖北伐前鋒,至洛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十餘人。議者謂應戮以爲京觀,道濟曰:“伐罪弔民,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於是戎夷感悅,相率歸之者衆。

劉π爲寧朔將軍,會預州刺史商琰反,詔π輔國將軍討之。及琰開門請降,π令三軍不得妄動,城內秋毫無所失。百姓感曰來蘇。百姓生爲立碑。  唐程名振,武德初遙授永年令,率兵經略河北。名振夜襲鄴,俘其男女千餘人。去鄴八十里,聞婦女有乳汁者九十餘人,悉放遣之。鄴感其仁。唐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勒兵鎮守。初百姓經福信之亂,合境凋殘,殭屍相屬。仁軌始令收斂骸骨,瘞埋弔祭之,賑貸貧乏,存問孤老,條錄戶口,人懷其惠。

宋開寶中,江南李煜違詔,稱疾不朝,治城壘,繕甲兵,漸失藩臣禮。詔曹彬、李漢瓊、田欽橐率兵先赴荊南,發舟艦;又命潘美髮騎士共十餘萬,水陸齊進。太祖語彬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惟示威令使自歸順,不須急擊。”彬等率士卒晨夜攻城,長圍中。彬每緩師,冀煜之歸服。煜常爲左右所惑,及鑿城將陷,彬又使人入諭曰:“事勢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生能歸命,策之上也。”煜猶豫不決,翌日城陷。彬申嚴禁暴之令,兵不血刃。煜與其臣百餘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盡以其禮歸京師。

彬殿數騎待於宮門外,煜既入,左右密啓彬曰:“縱煜入宮,或致不測,爲之奈何?”彬笑曰:“煜甚懦,素無斷,既已降,必不能自引決。”果如彬言。僞朝文武官吏賴彬保全,各得其所,親屬爲軍士所掠者即遣還之。因大搜軍中,無得匿人妻女。倉廩府庫委轉運使按籍檢視,彬一不問。

士卒同甘苦齊田穰苴爲將,閱士卒次舍井竈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撫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平分糧食,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爲之赴戰。晉師敗走。

漢耿秉擊賊寇,休止不結營部,然遠斥侯,明要誓。有警,軍陣立成。士卒皆樂爲之死。

唐朱Г之亂,李晟於畿甸率聚徵賊,吏民樂輸守,御益固,由是軍不乏食。

神策軍家族多陷於Г,晟家亦百口在賊中。左右或有言及家者,晟因泣下曰:“乘輿何在,而敢恤家乎?”Г又使晟小吏王無忌之婿詣晟軍,且曰:“公家無恙,城中有書問。”晟曰:“爾敢與賊爲間!”遽命斬之。時供輸不至,盛夏,軍士或衣裘褐,晟以同甘苦,每以大義奮激士心,士卒無離叛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