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元史》的主要內容介紹

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元史》的主要內容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史》,中國“二十四史”之一,記載元朝中國歷史事件的一部史書。採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1370年。宋濂(1310-1381)、王褘(1321-1373)遵照皇帝朱元璋的詔令,主持編修。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元史》全書210卷,包括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

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元史》的主要內容介紹

元史簡介

元朝是我國境內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興起於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東部,後來逐漸散佈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後來借用畏兀兒文寫蒙古語,創制了畏兀兒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國師八思巴用藏文創制“蒙古新字”,作爲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國前和建國後的一段歷史,都是後來追述的,比較簡略,也有錯誤。

蒙古太宗(窩闊臺)到憲宗(蒙哥)時期編成的史書《元朝祕史》,就是用畏兀兒字的蒙古文寫成的。這部史書對了解十二至十三世紀上半期蒙古族歷史有重要價值。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由參知政事王鶚建議,忽必烈始設翰林國史院,開始纂輯國史。至元年間,又設立蒙古翰林院,專用蒙古文記錄史事。這些機構的設立,使元朝除了元順帝的“實錄”缺失,其他十三帝都有較爲完整的“實錄”,爲撰修《元史》提供了主要史料依據。

後來由於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無實錄可據,明太祖爲了彌補元順帝一朝歷史,派歐陽佑等十二人爲採訪官,到北平(今北京)、山東等地,蒐集史料,以備續編。

另外,歷代的《后妃功臣列傳》也是《元史》本紀和列傳的重要資料來源。

元朝的典章制度史也不少,主要有《皇朝經世大典》(《元史》中的《志》和《表》主要取材於此)八百八十卷、留存到今的《元典章》、王禎的《農書》、郭守敬的《授時歷經》等,這些都是修《元史》的重要參考材料。

此外,還有些史料雜著,如宋人著的《黑韃事略》、《蒙韃備錄》、《長春真人西遊記》等,也是修《元史》的材料來源。《元史》依據上述材料成書,因而具有原始史料豐富的特點。

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元史》的主要內容介紹 第2張

元史編寫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宮東)正式開局編寫,以左丞相李善長爲監修,宋濂、王褘爲總裁,徵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趙壎等十六人蔘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學家宋濂是主要負責人。

這次編寫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結束,僅用了188天的時間,便修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37卷,志53卷,表6卷,傳63卷,共159卷。這次修史,以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經世大典》爲基礎。

由於編纂的時間太倉促,缺乏順帝時代的資料,全書沒有完成,於是派歐陽佑等人到全國各地調集順帝一朝資料,於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開史局,仍命宋濂、王褘爲總裁,率領趙壎,朱右、貝瓊等15人繼續纂修,經過143天,七月初一書成,增編順帝紀10卷,增補元統以後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貨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傳》36卷,共計53卷。

然後合前後二書,按本紀、志、表、列傳釐分後,共成210卷,也就是如今的卷數。兩次纂修,歷時僅331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