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端午節的有什麼活動

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端午節的有什麼活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布依族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唱山歌,熬草藥,包糉子其樂無窮。在我國的許多地區都有着慶祝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布依族也和其他地區沒什麼兩樣,不過布依族的端午節多了一些特色習俗。想知道是什麼嗎?

布依語中沒有“端午節”這個詞,布依人稱爲“哈尼哈”(五月五)。端午節的習俗是隨他們的祖先從江西遷徒到樟江河畔的。交通的閉塞和年代湮久,祖先從漢族地區帶來的端午節,逐漸烙上布依人的印記,使這個節日具有濃郁的地方獨特的民族風格。

布依人有端午登高的習俗。參加這一活動的,多是青少年。一大早,青少年們便帶上“背崽糉”,成羣結隊爬上縣城北門外年玉屏山,在坡頂玩耍嬉戲,賞景吃糉子。興盡而返時,用稻草或茅草紮成草馬,騎在“馬”上吶喊着,從坡頂梭到坡腳,俗稱“梭草坡”。

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古時布依人不堪官府壓榨,端午節這天祕聚玉屏同頂,共謀起義。糉子是帶上山充飢的食品。後來祕密不慎泄露,官兵圍剿,情急之中,布依人機智地梭草坡逃了。爲了紀念起義,以後每逢端午這天,布依人都要爬玉屏山,梭草坡。

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端午節的有什麼活動

習俗代代相沿,玉屏山便有了一個俗名-登高坡。然而,這個習俗流傳到今天有了一些改變。如帶糉子上坡不僅僅充飢。老年人交代年青人,如吃不完的糉應留在坡上敬山神,據說這樣能保佑孩子平安。

布依人在端午這天要在木樓上懸掛蒿莆和艾葉。這些都是長在河邊的植物。據說,這樣做也是爲了紀念屈原:既未能在河裏撈到屈原的遺體,便扯了河邊的菖蒲艾葉回家。這寓寄了布依人睹物思人的質樸深情。然而,這個習俗慢慢也發生了變化。

菖蒲艾葉在木樓懸掛的位置,漸漸被固定在大門的兩側,彷彿守門神秦瓊和尉遲恭一們。懷念屈原的初衷,演繹爲驅邪、消毒和治病。布依人不僅懸掛菖蒲和艾葉,還在盲文子四周撒雄黃粉,飲雄黃酒。

布依人認爲,一年之中以端午節這天的藥性最強,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因此,端午節草藥攤特別多,到醫院看病的人也多。各家各戶還熬草藥,浴“百草湯”,用藥煮過的絲線爲孩子纏手,並以絲線系藥袋,掛在孩子胸前,名爲系“長命縷”。

布依人每年端午節都要在樟江上游楊家橋河段舉行龍舟賽、舢板船賽和搶鴨子、搶綵球活動。搶鴨子和綵球,即將鴨子和綵球放河中,由游泳健兒們追逐搶奪,鴨子誰得歸誰,搶得綵球者受獎。這一習俗是否同紀念屈原有關,已經失考。但相傳在宋元就已形成。綵球用綢緞縫製,因浸水易沉,不易搶奪,後改用豬尿泡,染以紅、黃、蘭綠諸色,鼓氣成球。

布依族端節的糉子名目繁多。有箬葉(俗稱粽粑葉)包裹的,也有用其他植物葉包紮的;按形狀來分,有三角糉、枕頭糉、背崽糉、鳥獸糉等;按品質來分,有肉糉、菜糉、涼糉、鈑豆糉、灰糉等。灰糉又有蕨草灰糉和糯米草灰糉。

涼糉又叫白糉。是在糯米里摻硼砂和少量食鹼做成的。這種糉子質軟,因爲是冷吃,故名涼糉。

羊耳艾糉,是在糯米中摻入羊耳艾,故又名菜糉。這種糉富含多種維生素,有清熱解毒功效。細膩可口,味道甘甜鮮美。

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端午節的有什麼活動 第2張

鳥獸糉有鳥糉、大糉、豕糉等。是先包紮成各種形狀的鳥獸,再灌充以糯米蒸制而成。

各種糉子有不同的用途。三角糉一般比較小,是丟在河裏餵魚蝦的;背崽糉,這種一大一捆在一起的糉子,則做來給孩子們背上山敬山神;枕頭糉專門扎來敬贈給學堂裏的先生的,所以這糉子的兩頭還要用糉絲紮上花。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