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畲族建築 畲族建築有什麼特色

畲族建築 畲族建築有什麼特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地域的差異我們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樣的。畲族由於深居山區,交通不便,當地又沒有可燒煅貝灰的原料“海蚺”。所以,建築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黃土做磚砌牆,茅草爲屋頂,這樣也大大的節省了費用。因爲這樣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風的壓力,所以房子蓋的很低。那麼,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了解當地的建築吧。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種類型,“竹竿寮”和“走馬寮”。“竹竿寮”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竹竿厝。它門面小但縱深長,就象竹竿一樣修長。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棟柱與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與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爲走廊,正廳照壁在後二柱之間,照壁就在兩邊的挾柱。照壁中間設有神龕,奉祀祖先。

一幢房屋至少有兩“木扇”柱子在兩邊牽牆,形成三格。也有五、七、九格不等的。正廳左右對稱,偏間鋪以地板,前一丈的方間爲“暖堂”。堂前中間的桌下放有方形火爐,冬、春季可取暖、烘乾。後一丈間鋪設有對面牀,中間空地爲通往廚房的通道,照壁後無天井,而是砌上牆,做廚房用。樓上設穀倉和客房,正廳樓上不隔房間。

畲族建築  畲族建築有什麼特色

走馬寮的造型多爲“日”字形,前後均有廂房,稱爲“伸手”後廂稱爲火廂。棟柱與第二柱相距八尺,偏間隔到廊柱,走廊不設廊柱,以馬腳架下檐,過間一丈二尺,前後的臥室較大,少鋪地板,不設暖間,僅在爐前設一火爐。照壁後有天井和小廳。“伸手”每排三根柱子,有二、三格不等。前天井較大,放中門,蓋門樓。

(一)茅寮

山區畲族同胞傳統建築是茅寮,也稱爲“畲寮”。茅寮分爲山棚與泥間兩種:山棚,顧名思義就是山上的篷棚。通常以三、五根帶丫的樹枝或樹幹作爲支柱,上面架上橫條作爲棚的主體架構,頂部成金字狀,中間高而兩邊低,上面再用茅草或樹皮覆蓋以避風雨;泥間,也稱“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蘆葦杆編成籬笆狀,拐角處用木頭固定,然後塗上泥巴,做成“牆”。

上面以三根木頭橫架,中間高而兩邊低,同樣用小竹等編成籬笆狀物鋪在上面,蓋上茅草或樹皮,再用藤條將其固定而成。山棚通常建在靠近勞動的田邊或山地旁邊,作爲勞動中間的休息場所,或臨時過夜的住所。而“土寮”通常建中村中,爲畲族同胞的普通民居。

(二)瓦厝

瓦厝也稱爲“瓦寮”,顧名思義就是上面用瓦片覆蓋的房子。“瓦寮”的建築通常是用泥巴夯實成牆。泥巴是用黃泥土浸漂,再借用牛力在泥上多次反覆踩踏,以增加土的粘性,然後加入稻草製成土磚,由於有稻草的牽引,土磚的硬度更高。將土磚按一定格式堆疊起來就成了牆。

牆上面橫架杉木,鋪上木片,再蓋上當地自制的土瓦,就成了屋頂,可檔雨。只是在鋪設土瓦時,瓦片之間不用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爲陽作瓦槽,以小瓦爲陰作瓦瓴,這樣就把可能漏雨縫隙給封閉了,這就是建築上所說的“陰陽蓋”了。

(三)祠堂

大凡畲族村創村之時都會集中建一座房子,這座最早建設的房子就是他們的“祖厝”。早期一般畲村議事、祭祀等族內活動都在“祖厝”的公廳內舉行。“祖厝”是創村的第一批建築物,雖然年代久遠,陳舊不堪,但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宗族的權威性。

畲族建築  畲族建築有什麼特色 第2張

此類建築物與民居毗鄰,建築風格也與民居相類似,但規模較民居要大。到了一段時間之後,生活穩定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且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這時祖厝的規模可能與各種活動的開展不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村中畲族同胞會建設更大規模的祠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