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仡佬族歷史 仡佬族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仡佬族歷史 仡佬族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係。“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爲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係。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爲“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着更爲直接的密切關係。“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爲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係。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

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着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爲郡,前111年又分設羣。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繫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爲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仡佬族歷史  仡佬族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以及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爲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裏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佈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着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爲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