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他們在重陽節時都做些什麼?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他們在重陽節時都做些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重陽節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節,源起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古人觀察星象發現大火星”退隱於農曆九月,便會舉行送行祭祀的儀式。

它首次明確記載在先秦的《呂氏春秋》:“(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意思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在9月農收的時候,就會祭祀感謝老天和感謝祖宗了。

其得名源於《易經》中的“陽爻爲九”,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九,日月並陽,故謂之“重陽”。在古代,重陽節是一個極爲重要的節日,隨着時代的變遷,重陽節被後人們不斷豐富延伸出賞菊、飲酒、求壽、登高等習俗,並普及於唐代。

登高

登高習俗一說出自山嶽崇拜,一說是爲避災祈福,後來則多歸於遊樂抒懷。孫思邈的《千金方·月令》記載道:“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爲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

重陽爲秋節,秋高氣爽的好時節,節後草木開始紛紛凋零,所以重陽的野遊登高活動,往往也被稱爲“辭青”,這與三月清明左右的春遊“踏青”是相對應的。約上三五知己,登高“辭青”,感受自然野趣,賦詩秋日情懷,不亦說乎?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他們在重陽節時都做些什麼?

古人的登高,並非等同於今天的爬山,還包括了高臺、高樓、寺廟中的寶塔等地點。登往高處是一個具有儀式感的方式,古人們希望登上祈福之地,獲取福運、躲避災禍。

賞菊、喝菊花酒

《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後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農曆九月又稱菊月,賞菊、採菊、飲菊花酒、簪菊花、堆菊花山……處處有菊,處處講究。草木遍枯,而菊清芬盛綻,重陽的詩意雅興,菊花便佔去了十之有八,人們吟誦它的傲然風骨,並賦予其吉祥長壽的寓意,享用菊花酒具有延綿益壽的作用。

佩茱萸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一句相信大家都能熟記於心。

古人稱茱萸爲“辟邪翁”,認爲其香有辟邪驅鬼之用。尤其是在重陽,民間認爲九月初九多災多難,被譽爲“逢兇之日”,所以會給孩子們佩戴上茱萸,對他們多加保護,使他們免受鬼邪的侵害。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他們在重陽節時都做些什麼? 第2張

《西京雜記》:“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佩戴茱萸也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也。”

食花糕

每個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吃”的主題,重陽吃糕,還巧取了“糕”通“高”之諧音,意喻“步步登高、事事皆高”。自漢代起就出現了食蓬餌的風尚(餌即糕),吃糕亦求好彩頭。古人會在重陽糕上放兩隻小羊的裝飾品,寓意“重陽”。

不同朝代的重陽糕各有風味,麻葛糕、米錦糕、菊糕、花糕,花樣繁多,餡料豐富。比如北宋古書中記載的重陽糕,“上插剪綵小旗,摻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他們在重陽節時都做些什麼? 第3張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

如今的重陽節,除了是傳統佳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我國政府於1989年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爲“中國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又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定,重陽節成爲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傳統以登高避禍爲中心的重陽節,本來就有祈祝長壽的內涵。所以從“登高節”到“敬老節”,其文化意義沒有與傳統斷裂,反而是一種繼承與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