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春天,趙國45萬軍隊在長平全軍覆沒——他們僅有數萬人死於秦軍戰陣,更多的人是在投降後被砍頭、活埋、槍挑、弓箭射殺……至今,這裏依舊被視爲中國最大的“萬人坑”,人們經常會在古戰場內發現被雨水衝出的人骨;明代詩人於達真曾在此地骷髏山下賦詩一首,寫出了李隆基、白居易、陳子昂、朱元璋等人巡遊此地後的心聲:“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詞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這是一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血腥故事: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都具有統一列國的實力。秦國在關中地區經過商鞅變法後,已日益強盛,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制之後,軍力也盛極一時。兩國開戰的原因也很簡單:公元前261年,秦國大舉攻韓,在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後,秦軍將韓國攔腰截爲二段。孤懸於外的韓國上黨郡(今山西長治、晉城地區)軍民,在上黨太守馮亭的帶領下投靠趙國,趙國欣然將上黨郡併入自己的版圖。這一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引起秦國的極大不滿,秦趙矛盾全面激化。秦王乘機出兵攻趙,趙軍在大將廉頗的率領下,在長平一線扼險而守,擺開陣勢期待與秦軍決戰……

當時的長平古戰場,就是現在的山西高平市。從軍事地理視角來看,此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長平的地理位置,是上黨郡乃至趙都邯鄲的戰略屏障,無論秦國從河東道進攻,還是從南路的太行道進攻,長平都是其軍隊的必經之路。只要長平不失,秦就不能接近趙都邯鄲……

  廉頗的三道防線與計謀

從長平的地形來看,當地東,西、北三面環山,境內山巒綿亙,丹河從境內縱貫而過,又有五大支流呈網狀遍佈全境。其地理環境在戰爭中極具價值——不僅守軍在山地作戰中有險可憑,在西、北方面又有高平關(今高平、沁水界),長平關(今高平、長子界)、故關(今高平、長治界)等諸多要塞可以防守;當年廉頗進駐長平,可見是一位諳熟軍事的戰略家的精準選擇。

山西多山,古來交通運輸、軍隊行軍容易受地形條件制約,廉頗充分利用了長平的地理優勢,依次在這裏構築三道防線:即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和百里石長城防線——其中,空倉嶺防線南北長達40公里,與高平古寨和秦城三者呈椅角之勢,構成防衛集羣;丹河防線東南長達亦40公里,並擁有高平關和韓王山兩大制高點,登高而望,可使整個戰場敵我態勢瞭如指掌;而百里石長城防線西起丹朱嶺,逶迤向東經南公山至羊頭山,再經金泉山至陵川與壺關交界的馬鞍壑,因沿山亙嶺而構築有簡易的石長城而得名,它擔當起了邯鄲安危的最後一道防線。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第2張

就這樣,在公元前262年春夏間,長平之戰打響,廉頗在空倉嶺一線佈防,秦軍主將王齕率領秦軍於沁河沿線突擊。初戰,秦軍銳不可當,一舉便攻破了空倉嶺,趙軍企圖作出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結果沒有成功,空倉嶺南北幾十裏防線數日後完全陷落。

但秦軍的進攻,並沒有讓廉頗失去信心,相反,廉頗在初戰失利後,反而摸透了秦軍的底細,他明白不可與其正面硬拼,於是,這位身經百戰、老成持重的將領,沒有再出擊收復空倉嶺,而是選擇撤回丹河東岸,以河險爲依託,固守第二道防線的有利地形,以不變應萬變。

關於這場相持戰,被後人用一個叫作“曠日持久”的成語來形容,在《史記》中是這樣形容的:“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的記載。雙方這一僵持,竟然耗費了長達3年時間,實力強大而急於求戰的秦軍主將王齕一籌莫展,卻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再加上秦軍遠道而來,補給維艱,又被冠上好戰嗜殺之名,當地居民見了秦軍就跑,趙軍則以逸待勞,補給源源而來,更有上黨吏民全力支持與合作,很快,優勢倒向了趙軍……

 “紙上談兵”導致的慘敗

不過,秦王與他的謀士們終究棋高一着,最終,他們運用謀略打開了缺口,爲後來的戰略進攻創造條件。

他們先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失去援兵的趙國陷入了被動孤立的局面。再者,他們採用了一次絕妙的離間計,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廉頗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趙國的趙括爲將軍——中計的趙王竟因此撤換下廉頗,並不顧謀臣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任命趙括爲趙軍主帥。

同時,秦國也調整了自己的軍事部署,不僅從國內再增援軍,還徵調了被後人視爲“戰國時期最傑出軍事將領”的武安君白起,封爲上將軍,代替王齕統率全軍。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第3張

這樣的情況下,秦軍又開始重佔上風,而趙軍軍心,卻在趙括率領下開始動搖了:趙括極其缺乏實戰經驗,上任後一反廉頗所爲,更換了諸多將佐,改變軍中制度,讓趙軍上下離心離德,鬥志消沉。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甚至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繼而下令西渡丹河,全線出擊,企圖一舉而勝。

針對趙括的出擊,白起領軍隊佯敗撤退,吸引了固守丹東防線的數十萬趙軍或越過丹河,或雲集丹河東岸待渡,另一方面,他悄悄分遣兩支騎兵,迂迴包抄已經空虛了的趙軍後路:這兩支隊伍一支從秦河(今端氏河)河谷迂迴北上,斷了趙軍糧道和援兵,一支直插小東倉河河谷一線,將趙軍一斷爲二——自此,出擊的趙軍失去了後方大糧山的軍糧和輜重補給,留守的趙軍則失去與主將趙括的聯繫,陷入混亂境界。

戰局急速惡化中,各路趙軍倉促構築壁壘固守,等待援救。但趙國政治、外交無能,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攝於強秦之威不敢馳援。而秦國方面,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且有奇兵斷絕糧道的消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今河南沁陽一帶),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15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組成一支“新軍”,他們經晉城、順蒲河、繞陵川西,迂迴到馬鞍山、百里石長城與斷絕趙國糧道的秦軍匯合,徹底切斷了趙國援軍的來路。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第4張

終於,趙軍在被圍46天,斷糧一個月後,將士們開始宰殺戰馬,甚至殺死傷兵吃人肉,軍心大亂。趙括連續組織了4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突圍到今日的谷口村時,秦軍強弩齊發,趙括身中十餘箭,仍然指揮戰士奮力向前,但最終,他還是死在了秦軍的亂箭之下……

至今,在長平古戰場中,還有一座名叫棄甲院的古代閣樓。相傳趙括屢次突圍不成,正是在此卸去重甲,棄在村中,帶領部隊赤膊上陣。而在位於高平市區北4公里的寺莊鎮,還有一座“箭頭村”,這座有500戶人家的村落可能沒有想到,在長平之戰發生兩千多年後,那些帶着血腥味的秦軍“箭頭”,還時有出土……

  最血腥的殺俘事件

主將身亡,剩下的趙軍已經是羣龍無首,最後全部放下武器投降。

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發現竟有近40萬人。而在這場戰爭中,秦軍部隊也傷亡過半,所以白起對人數衆多的俘虜心有餘悸——萬一他們突然反叛怎麼辦?於是,他作出了一個讓後世兩千多年後依然爲之震驚的決定:將俘虜全部殺死。

慘劇就這樣發生了:秦軍假意許諾降兵,說要將他們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就這樣,近40萬趙國俘虜被分割成若干個小集團,分別遭被砍頭、活埋、槍挑、弓箭射殺……長平地區一時屍橫遍野、丹河的水也被血染成了紅色,河水被屍體阻斷竟斷流多日,可謂慘絕人寰。最後,趙軍中只有240名15歲左右的娃娃兵被放歸了趙國,其意是讓這些人歸趙後散佈秦國之威。

關於這40萬俘虜的屍體是怎樣被處置的,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但今天的事實,卻是不斷地爲人們真實地演示着當年那場殘忍的屠殺。

萬人坑長平古戰場:每逢下雨就會發現人骨 第5張

至今,每逢下雨,生活在長平地區的人們,經常會在古戰場內發現被雨水衝出的人骨。而人們也多次在這片土地上發現“屍坑”,如1995年5月,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和他的兒子李有金在耕地時,在一尺的土下發現骨頭,越挖越多,他兒子還發現了幾十枚趙國刀幣,便報告文物部門。經考古人員發掘,此坑約有趙國軍隊屍骨100餘人,往西還有比這更大屍坑兩三個……

在現在長平已經發掘出的17個屍坑中,趙軍戰士的屍骨隨意疊壓,有的在頭蓋骨上還有中箭後的三角傷坑。當地人說,當時在發掘時,還發現有的屍骨的胯骨上還深深地嵌着鐵頭銅尾的箭頭,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有的四肢有明顯刀砍痕跡,以及掛有鐵鉤——他們的屍體曾被鐵鉤勾住殘忍懸掛。專家推斷,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僅僅是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可謂殘忍至極……

迄今爲止,經考證,在長平等地共發現450多個與長平之戰相關的地名或村莊,如趙莊村,縣誌記載長平大戰後此地一度成爲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爲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爲趙莊。再如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最多的地方,這裏曾挖掘發現了大量趙國士兵遺骸,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谷、省冤谷……

這些遺址中,最爲著名的無疑是骷髏山與骷髏王廟。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曾巡遊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情形觸目驚心,遂將此地命名爲骷髏山,在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爲清代遺構,廟內塑有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曾在此賦詩一首,寫出了唐玄宗的震驚,也寫出了白居易、陳子昂、朱元璋等人巡遊此地後的心聲:“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詞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