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獅子是如何融入中國文化的?探索中國傳統獅子形象

獅子是如何融入中國文化的?探索中國傳統獅子形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很多人對擁有毛絨絨外表的貓科動物缺乏抵抗力,本就制霸草原與山林的大型食肉動物獅子或老虎,對人們來說,這些“大貓”一面極爲可愛,一面也始終讓人膽寒。可偏偏也是這樣的“大貓”,尤其是作爲外來猛獸的獅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卻意外地獲得了重要位置,乃至被神化。獅子爲什麼能擁有這樣的地位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絲綢之路與雄獅

中國古代的氣候與今日有着巨大的差別。即便在河南都曾出現過大象的腳印,但獅子卻始終未成爲神州的“土著”。所以中國古時出現的獅子基本都來自國外,且主要是他國朝貢。

中國與活獅子的接觸源起張騫打通西域之路。據《漢書》記載,當絲綢之路開通,“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大象、獅子、猛犬、大雀之流很快就現身皇帝的宮苑。加之進貢活獅比進貢獅子皮換來的收益更大(明代成化年間一頭活獅可換得的賞賜約是一張獅子皮的6.5倍),來朝的使者便更青睞於運送活獅。

獅子是如何融入中國文化的?探索中國傳統獅子形象

由於路途漫長,爲了確保運輸的成功率,也爲了博得中國統治者的喜愛,使者們多選擇人工馴養的會進行一定獅子舞表演的雄獅。(相較於鬃毛茂密的雄獅,母獅的觀賞性較差。且母獅來華可能會削弱獅子的珍貴性,影響朝貢貿易。)或許他們出發時帶的還是小獅子,但待抵達中原時小獅子也已經長成了成年獅子。所以中國古人幾乎也沒見過幼獅。

此外,獅子在古代除了有“獅子”之名,還被稱作“師子 ”或“狻猊”。一開始,因爲未曾見過獅子,人們即將其與體型、食性相似的老虎並列,用指代老虎吼叫的“虓”指代獅子。許慎即在《說文解字》裏記載“虓,虎鳴也,一曰師子”。後來,人們又在《山海經》和《穆天子傳》裏發現了類似獅子的動物,也就是食虎豹的“淺毛虎”狻猊。而因爲獅子來自西方,據說狻猊也生活在西方,所以人們乾脆又將獅子等同於神話中的狻猊。

獅子是如何融入中國文化的?探索中國傳統獅子形象 第2張

二、中國傳統獅子形象

因爲來自朝貢,普通百姓基本只能聞獅子之威名,而不能見到活獅子。可中華民族向來都是一個富於想象的民族。獅子被視作珍貴異獸豢養在帝王跟前,宮裏又不斷傳出獅子的故事與藝術品,獅子便很快被人們與祥瑞聯繫在一起。

因爲來到中國的活獅子基本都是成年雄獅,人們便有了所有獅子都有茂密鬃毛的認識,將一切獅子形象都冠以一圈鬃毛;因爲宮中的獅子多數都會獅子舞,在表演時還會被打扮一番,於是民間的獅子形象也多飾有繡球 、鈴鐺等;因爲獅子在宮中由專人照料,養獅人還會獲得官職,是故在以獅子爲紋飾的藝術品上還常見一些與獅子有互動的胡人形象……

在宮廷藝術品中,因爲匠人們有機會見到真獅子,所以其中的許多獅子形象也十分寫實。在東漢中後期,隸屬官方的專門負責製作陵墓喪葬品的東園工匠曾製作了大量墓葬石刻獅子。而這一時期剛好有活獅子作爲貢品來華。

唐代大明宮遺址東側曾出土一件精美的葵口三足唐獅紋金花銀盤。而整個唐朝前期外國朝貢獅子的隊伍絡繹不絕。不過宮廷匠人們也沒能搞清楚雄獅、雌獅和幼獅的外形差別,以至於中國古代幾乎不見不長鬃毛的獅子形象。

獅子是如何融入中國文化的?探索中國傳統獅子形象 第3張

三、獅子與中國傳統意識

不過話說回來,獅子到底是如何融入了中國文化,甚至戰勝老虎而成爲一種更受歡迎的祥瑞化身的呢?其實,真正使得獅子“戰勝”“土著”老虎的並不是獅子自身的威猛,而是中國的傳統審美意識。

前文提到,真獅子在我國古代基本只見於宮廷。換句話說,民間普通百姓或聞獅子之名,但並未見獅子之形。即便是一些士人在詩文中提到獅子,也只是爲借外國朝貢獅子以達成稱頌帝王的目的,而將獅子形象描繪地十分脫離現實,乃至神化。所以可以說從一開始,民間對獅子的認識就十分片面,也幾乎沒有機會完善。

當寫實這條路被堵住了,普通人就只能依靠既有的認識來完善獅子形象。而這既有的認識就是虎、麒麟,就是動物要憨態可掬,要與人爲善。所以在民間,尤其是在宋代及以後,獅子開笑口就成爲了一種定式。我們很難在民間找到兇惡的獅子形象,但要找獅子與孩童嬉戲卻十分容易。甚至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聽到這樣的雕刻獅子的民間口訣:“眼如銅鈴方寬口,張嘴露齒伸舌頭,銅頭鐵額大蒜鼻,慈眉善目笑顏開”。

事實上,作爲一種在全球諸多文明中都留下足跡的猛獸,獅子許多時候都是王權的象徵,以威猛的形象示人。但只有在中國,獅子因爲人們的審美傳統和想象而成爲了一種憨態可掬的寵物,甚至能與孩童爲伴。這一點,別說是同爲“大貓”的老虎了,就是小貓都比不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