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進攻過緬甸,爲何很多都是鎩羽而歸?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進攻過緬甸,爲何很多都是鎩羽而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在清朝之前,進攻中南半島的歷代王朝大多沒撈到什麼實際好處,比如:宋朝徵交趾、元世祖忽必烈三徵安南、明朝經略安南,最後都是鎩羽而歸。

歷史記載,乾隆曾四次出征緬甸,前三次號稱清軍依舊是走的前朝老路。

首先,武器太弱。清軍士兵的武器是弓箭、刀、鳥槍。雖然配備了2000至3000斤銅炮、九節炮、劈山炮,但這些舊式火炮裝填慢、射程短、威力有限。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進攻過緬甸,爲何很多都是鎩羽而歸?

相比之下,緬軍武器卻普遍優於清軍。當時,緬甸正值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的巔峯階段,國力蒸蒸日上,統治者精明強幹,其征伐暹羅、侵擾雲南,還在海上與西方殖民者展開較量,堪稱東南亞“小霸”。 通過購買、搶掠等方式,緬軍從英、法、葡等西方殖民者手中搞到不少洋槍洋炮。

其次,氣候不適應。 徵緬戰場山川縱橫、植被茂密,清軍的騎射本領難得施展,還經常遭到熟悉地形的緬軍伏擊、偷襲。而且,由於交通不便,勞師遠征的清軍後勤難題一直無法破解。

第三,“煙瘴”肆虐。史載,前線清軍一部約1000人,竟然有多達800人染瘴(以瘧疾爲主的熱帶疾病)死去,剩下的也有100多人患病,還沒打仗這支部隊就幾近全軍覆沒。

在烈性傳染病面前,清軍不分貴賤通通喪失了抵抗力,就連乾隆帝寄予厚望的高級將領、參加過平定準噶爾的御前侍衛福靈安,也於1767年在前線病故。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進攻過緬甸,爲何很多都是鎩羽而歸? 第2張

1769年,乾隆第四次徵緬,清軍總兵力4萬多人,其中滿洲八旗就佔了3成左右,光是軍費就籌措了白銀850萬兩,並配備騾馬6萬多匹、各型火炮上百門,還讓福建水師配合陸軍作戰,傅恆、阿桂、舒赫德、阿里袞等久經戰陣的將領率軍。

清軍全力以赴、志在必得,但由於瘴氣感染、作戰傷亡,徵緬戰爭打響不到3個月,清軍兵力就銳減至1.3萬人,減員達70%以上,其中大多死於疾疫。比如傅恆親自指揮的8000精銳,抵達新街時僅剩2000餘人。

隨着疫情愈發嚴重,清軍高級將領中,副將阿里袞、總兵吳士勝和葉相德、副都統齊凌扎布染瘴病故,主帥傅恆也患病腹瀉不止。當時戰局已對清軍十分不利,繼續打下去就可能重蹈前3次失敗的覆轍。幸虧由於連年戰爭,緬甸消耗也很大,筋疲力竭,遂主動提出議和,徵緬以這種形式收場。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