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周武王爲什麼能戰勝商紂王?

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周武王爲什麼能戰勝商紂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帝辛三十二年,牧野,大晴。巳時三刻,陽光耀眼,照地大地一片金黃。商朝軍隊的玄鳥旗整齊地排成一列,陰影灑在地上構成了一道黑色的城牆。

師離握了握手中的矛,眯起眼睛看着遠方的地平線。父親隨着大軍去征討東夷了,他想,不過朝歌城裏還留下了不少師氏的族兵,周人的叛軍不足爲慮。

少頃,原野盡頭響起了雷鳴般的馬蹄聲,軍陣前的奴隸們開始慌亂起來。定眼看去,只見數百輛戰車朝己方的軍陣直衝過來,滾起陣陣塵土。

他吁了口氣,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我們也有一些,只是不像周人這樣規整。

一陣鼓點過後,己方陣中也駛出了一排戰車,朝對面的周軍戰車對衝去。100步,雙方的車左已經開始射擊對面的戰馬,不時有馬兒嘶鳴着倒下,失去控制的車歪斜地栽倒在地。

50步,師離突然發現,周人的戰車是駟馬三士的配置,而多出的那名甲士赫然舉着一把幽光閃閃的長柄戈!兩軍接陣,甲士將戈橫推了過來,掃過己方的御手。

商軍的戰車像潮水撞上了礁石,黑色的燕子旗倒下了,奴隸們轟然逃散,披着虎皮的馬在師離的視野中越來越大,將他撞向了天空……

提到牧野之戰,我們總能想起紂克東夷,倒戈相向等事情。這場戰役對周人來說好像有點太輕鬆了,就像踹倒商朝大廈的臨門一腳。

但現代甲骨文的解讀卻對紂克東夷的事情提出了質疑,《史記·周本紀》中也記載到“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一說十七萬),所以周武王在討伐紂王時“猶戰戰兢兢”(《春秋左傳研究·周人天殷》),“並沒有必勝的把握”(《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考古發現,周人的戰車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至於《詩經·大雅·大明》中留下了“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這樣洋洋自得的句子。

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周武王爲什麼能戰勝商紂王?

01、牧野戰車哪家強

考慮到周武王在戰前的戰戰兢兢,和商紂王戰敗後的絕望自焚,我們可以判斷,牧野之戰一定是傾盡兩國國力的國運之戰。

那麼,除了奴隸臨陣倒戈帶來的“六打四”局面,還有哪些軍事層面的因素決定了雙方的成敗呢?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考慮到《史記》的“信史”地位,牧野之戰可謂是我國文獻記載較早的,較可信的一次大規模車戰。

商、周雙方在戰車數量、裝備和編制上的代差,最終決定了天命的歸屬。

首先,從戰車的數量上來看,商朝軍隊配置的戰車數量很少,且多用於指揮、田獵、運輸等方面,並不形成獨立的兵種,所以也無法對戰爭走向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爲占卜記錄的甲骨文的釋讀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證據。《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統計到,殷墟出土的十幾萬甲骨殘片中和戰爭有關的內容基本爲步兵作戰,僅有兩片提到了戰車作戰,講的還是商人在和方國的戰鬥中俘獲了戰車。

由此可以,商朝軍隊還是以步兵方陣爲主要作戰形式,“飛龍騎臉”這種打法並不普及。

其次,從戰車的裝備和編制來看,商人的戰車也更遜色。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戰車基本爲兩馬配置,車上的士兵多爲兩名,一名使用弓箭射擊,一名負責駕車。

雖然車馬坑中也出土了戈等青銅兵器,但商代的戈最長不過一米,再按手握兵器的三分之處來計算長度,車戰中戈的有效兵器長度不超過70釐米。

通過車廂的規格我們可以計算出,兩車相會時至少要保持1.5米左右的距離纔不會相撞,那麼戈絕對不是作爲車戰使用的兵器而存在的,更可能是配給車上甲士的防身短兵。

因此,商軍戰車的主要攻擊手段仍是弓箭。

那麼,周人戰車的裝備和編制又是怎樣的呢?

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周武王爲什麼能戰勝商紂王? 第2張

02、三四五,一起衝

長期和戎狄部落作戰的周人,對戰車的運用要遠比中原的商人嫺熟。

北京房山琉璃河一號車馬坑出土的西周戰車,比殷墟戰車的車廂要更寬,更大。這樣的車廂意味着周人的戰車足夠容納下三名甲士,再加上駟馬的編配,便成了我們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式樣。

三名甲士按左,中,右一字排開,左邊的甲士使用弓箭射擊,是一車之首,稱爲“甲首”;中間的甲士專門負責駕車,稱爲“御手”;右邊的甲士使用長柄的戈、矛、戟等攻擊,稱爲“參乘”,非勇武過人之士不可勝任,比如生吃豬腿的猛人樊噲。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爲人的慣用手是右手,使用長柄武器作戰的車右能夠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揮舞兵器更加方便。

四匹馬兒同樣一字排開,中間架轅的兩匹馬稱爲服馬,左邊的馬稱爲“驂馬”,右邊的馬稱爲“騑馬”。王勃《滕王閣序》中“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中說的就是它們。

至於兵器,周人喜好使用長柄兵器。短柄的戈是商朝軍隊的標配,周人使用的則多爲長柄戈,並大量裝備了矛、殳、戟等兵器,在戰鬥前插在戰車的輿側備用。

三士、駟馬、五兵(據《考工記》載,車兵五兵爲戈 、殳 、戟 、酋矛、夷矛)便成爲了周人戰車的標準配置。

看得出來,三名甲士都需要長期的操作訓練和協同訓練,所以往往由不事生產的貴族擔任。

因此,每輛戰車往往伴隨着大量徒兵,他們由庶人和奴隸充任,任務是保護戰車和提供後勤服務。

在青銅器時代,有着高移速、高重量和完備護甲的戰車,能夠不懼箭矢地衝鋒陷陣,堪稱軍國利器。

在牧野大戰中,彙集了“戎車三百乘”,“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的周武王,就是藉此一舉突破了商人的步兵方陣,也擊垮了商朝本來就被紂王作的所剩無幾的民心。

牧野之戰是怎麼樣的?周武王爲什麼能戰勝商紂王? 第3張

03、戰車的輝煌與沒落

雖然在中國古籍中一直有“黃帝作車”、“奚仲作車”的記載,但是從出土的戰車遺蹟來看,商周時期我國的戰車在規格上都和兩河流域、埃及以及高加索地區的戰車十分相似,而後者出現的時間又遠早於我國。

因此,戰車很可能是通過西邊的遊牧民族傳到中國來的,而長期處在中原商王朝和西面戎狄之間的周人,自然對戰車的運用和設計,有着更深厚的經驗。

牧野之戰的大勝給周人帶來了極大的信心,本就“尚輿”(《考工記》)的周人在獲得天下之後,進一步完善了戰車的編制和武備,比如給車廂裝上青銅甲片,給車軸加上利刃這樣的“騷操作”。

到了征戰不休的春秋戰國時期,車戰已經成爲了諸侯征伐的主要作戰形式,戰車的數量也隨之成爲了衡量一國國力的主要標準。

春秋霸主晉國的大臣叔向更是在外交場合公然恐嚇魯國使臣:“寡君有甲車四千乘,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我家國君有戰車四千輛,就是耍無賴打你,你能咋地?)

這種仗着國力耍流氓的行徑,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啊!

到了後來,騎兵的大量出現衝擊了戰車的地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打響了反抗戰車統治地位的第一槍,漢武帝的十萬鐵騎伐匈奴更是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戰車從此退出了戰場的舞臺。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