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水滸探祕:高俅飛黃騰達並非是接蘇軾之力?

水滸探祕:高俅飛黃騰達並非是接蘇軾之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高俅是《水滸傳》重要的反派人物。他初爲蘇軾小史,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趙佶即位,成爲宋徽宗,高俅便官至開府儀同三司,是宋徽宗的貼身寵臣。在《水滸傳》中,高俅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場,因爲具有很高蹴鞠技術,被喜愛蹴毬的端王所賞識。在端王趙佶登基成爲皇帝后,高俅便飛黃騰達,很快官至殿帥府的太尉。

《水滸傳》的開篇就說,話說故宋,哲宗皇帝在時,其時去仁宗天子已遠,東京,開封府,汴梁,宣武軍便有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業,只好刺槍使棒,最是得好腳氣球。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只在東京城裏城外幫閒。上面說的這人就是高俅。他出身寒微,但“踢得好腳氣球”,更兼“吹談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雜耍;亦胡亂學詩、書、辭、賦”。如此看來,他不但出身好,而且技術也很全面。“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真可謂一招鮮,吃遍天。本來,高俅原名高毬,後來一躍入了官場,便將“毬”改做“俅”。大概他覺得“毛”字旁有禽獸之嫌,改作單立人,便有些做人的模樣了。

水滸探祕:高俅飛黃騰達並非是接蘇軾之力?

高俅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但是史書上對這個人記載不詳。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帥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由此可見,高俅原是蘇軾的祕書一類的角色,他爲人乖巧,擅長於抄抄寫寫。元佑八年,即公元1093年,蘇軾從翰林侍讀學士外調到中山府,將高俅送給“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弟弟曾布。但是曾布因支持王安石變法而婉拒了蘇軾的好意。於是蘇軾又把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這王晉卿,即王詵,因爲尚英宗第二女蜀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當時,人稱小王都尉。

這樣,王詵不僅是宋神宗趙頊的妹夫,而且是端王趙佶的姑夫。據《宋史》記載,王詵是丹青書法的高手,宋徽宗在潛邸時,二人就常常在一起切磋技藝,關係非同一般。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爲一次偶然事件而發生了重大轉折,這就是與端王趙佶的相識。《揮麈後錄》中說,王詵與趙佶在等候上朝時期相遇,趙佶忘了帶篦子刀,於是向王詵借了一個,修理了一下鬢角。趙佶用後對王詵說:“這篦子刀的樣式非常新穎可愛”。

王詵回道:“我最近做了兩個,還有一個沒用過,稍後就派人給你送去。”晚上,王詵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趙佶正在園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露出不以爲然之色。或許是趙佶注意到了這個小廝的神情,便問道:“你也會踢嗎?”高俅倒也年輕氣盛,回答說能。於是二人對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領,將毬踢得如鰾膠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趙佶的口味。趙佶大喜,當即派人傳話給王詵:“謝謝你給的蓖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於是變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不久,宋哲宗趙煦駕崩,端王趙佶幸運地被太后選中繼位,是爲宋徽宗。而高俅這個搭上末班車的潛邸“奴才”,隨即鴻運當頭,一躍進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場。並且在官場中青雲直上,一步登天。但是,高俅畢竟是小人得志。但凡小人得志,第一件事便是公報私仇。在《水滸傳》中,高俅發現曾與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正在其分管之下,而王進的父親曾與自己有仇。所以,高俅要報復王進了,害得武藝高強的王教頭連夜攜母出逃。當時宋朝邊患頻仍,正值用人之際,而作爲國家有用之才的王進卻被高俅逼得走投無路。

水滸探祕:高俅飛黃騰達並非是接蘇軾之力? 第2張

其實,像高俅這號人,幹好事,未必能幹好;幹壞事,卻絕對能將壞事幹盡。他上任伊始,既不整頓軍紀,也沒檢閱兵馬,第一件事,就是把跟他有過節的王進修理了一頓。沒過幾年,又因爲乾兒子高衙內青春躁動,看上了林沖的老婆,就機關算盡,硬是把這個一貫忍氣吞聲的老實人給逼反了。後來還把楊志弄得流落街頭,無處容身。梁山水泊之所以能聚起這麼一批虎狼之徒,高太尉實有不可磨滅之功。

有人認爲,高俅是因爲蘇軾推薦之力與踢得一腳好球而步入官場,從而飛黃騰達,成爲皇帝寵臣的,其實,這未免小看了高俅。金聖嘆在評《水滸》時,曾經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金聖嘆不愧是才子,這一番話,入木三分,發人深省。高俅躍入大宋官場、成爲皇帝寵臣的最主要原因,並非是蘇軾推薦之力,也並非他踢得一腳好球,而是,大宋王朝在官員選拔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所致。

大宋王朝在官員選拔制度上採用“揚文抑武”的政策,不過這是針對權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實際並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佔先,對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對於像高俅這般的閒雜人等,要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而武臣體系相對望低權小但用人的資格方面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大。對於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

不過,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沒有邊功,就不得爲中書門下、樞密院等兩府、三司的長官。宋徽宗爲了提拔高俅,並把他培養成出類拔萃的貼身寵臣,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先讓高俅下放到軍營,託給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爲以後升遷打下基礎。《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中說:先是高俅嘗爲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爲三衙。時仲武爲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競以邊功至殿帥。”

水滸探祕:高俅飛黃騰達並非是接蘇軾之力? 第3張

崇寧三年,即公元1104年,劉仲武便在吐蕃趙懷德等叛宋的事變中,指揮得當獲得大勝而使趙懷德等人復降。有大觀二年,即1108年,童貫及劉仲武在西邊又取得了一次較大的勝利,他們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徵僕哥,收復了積石軍。宋徽宗對此十分高興,親自接見了劉仲武,頗爲恩寵,並悉命仲武的九子爲官。在宋徽宗的心目中,這是一次很大的勝利,而且是高俅也參與了其役。《揮麈後錄》中說高俅“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

不難看出,高俅升遷的資本,無疑是出於在劉仲武軍中的經歷,而劉仲武深知宋徽宗將高俅託給自己的目的,也有可能擴大高俅的功勞,做個順水人情。這從高俅以後與劉仲武家的密切關係中可以看出。劉仲武在政和五年打了敗仗,但他的仕途卻沒有受到影響,高俅在朝中替他說了好話。劉仲武死後,高俅又極力向徽宗推薦其子劉錡擔任大將,以致後來劉錡成爲抗金名將。

當然說起高俅最大的功勞恐怕是充分利用了“以賊破賊”的驅虎吞狼之計,既按宋徽宗的意思招安宋江等梁山好漢,並利用他們剿滅了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三股農民起義力量。

在這些“以賊破賊”的剿滅戰中,尤其是對方臘一戰,兩虎相爭,一死一傷,從此天下太平!高俅不費大宋朝的一兵一卒,就幫宋徽宗穩固了萬里錦繡江山。其功勞不可謂不大!其成就不可謂不輝煌!其人生不可謂不優秀!

水滸探祕:高俅飛黃騰達並非是接蘇軾之力? 第4張

但是,到了靖康年間,政治風雲變幻,有大臣上書揭露了高俅恃寵營私的罪行。高俅不僅將行把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而且把禁軍當作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爲他營私出力。

如果你沒手藝,那麼只能花錢再僱工匠。有錢的,就可以免於操練;沒錢的,只能再找營生賺錢,也無法操練了。於是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爲“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危急,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的禁軍很快瓦解,其罪是令人難以容忍的。

但是,他在宋徽宗的心目中仍是一名可信賴的貼身寵臣,以至他最後的下場也比童貫、蔡攸等人要幸運得多。讓歷史留下難以言說的千古遺憾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