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曹操爲什麼不稱帝?是因爲他本身不看重虛名嗎

曹操爲什麼不稱帝?是因爲他本身不看重虛名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有所作爲,然而生逢亂世、朝政廢弛,才華得不到發揮,因而走上了軍閥爭戰的道路,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於他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這一選擇讓他在軍閥混戰中處於極大的優勢,他的這種實用主義還表現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則是不問出身,唯纔是舉,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

這種講究實際、不務虛表的作風在是否稱帝的問題上得到了極致的體現,曹操平定北方之後一步步剝奪了漢獻帝的權力,直到完全成爲他的傀儡,成爲他發號施令的道具。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爲代價受封魏公及九錫,並把全國合併爲九州,最大的冀州歸他管轄,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獻帝詔令他設置只有天子纔可使用的旌旗,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也具備了身爲天子纔能有的裝束禮儀,此時,陳羣、桓階、夏侯敦等人都勸曹操稱帝,然而曹操不爲所動,堅持不做皇帝。

曹操爲什麼不稱帝?是因爲他本身不看重虛名嗎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他是以丞相的名義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經成爲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

漢獻帝劉協倒有“皇帝”的名號,可又有什麼用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爲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成爲事實上的皇帝,曹操當然滿足了,已經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種待遇,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那樣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曹操的確是爲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了準備。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