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的加強,古代女子的地位也越來越低,儘管如此,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還是涌現出了很多傳奇女子,這些女子在男權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即使時至今天也會讓很多男性自愧不如。那麼這些傳奇女子都是哪些人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幷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衆人皆知的女皇帝。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網絡配圖

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爲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爲昭儀,後爲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爲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爲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

任用酷吏讓武則天背上了罵名,在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武則天開始啓用酷吏。爲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爲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爲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在用人上,武則天爲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爲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爲之用”。

705年退位以後,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週一朝結束,唐朝復辟,恢復以神都爲東都。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竇猗房,清河郡觀津人 。是西漢時期的一代女政治家。出身貧寒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爲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孝文竇皇后,景帝母也,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家在清河,願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宦者忘之,誤置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爲帝而王后卒,乃代王爲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爲太子。竇姬爲皇后,女爲館陶長公主。明年,封少子武爲代王,後徙樑,是爲樑孝王。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爲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峯。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啓漢武帝雄風。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爲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爲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

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第4張

網絡配圖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

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爲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

呂雉,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爲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這四位才貌雙全 得到一位都是祖輩做善事庇佑的 第5張

網絡配圖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爲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亂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爲。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司馬遷評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