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雍正提高行政效率的奇葩方法:讓大臣跪着“承旨”

雍正提高行政效率的奇葩方法:讓大臣跪着“承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軍機處爲清朝獨有,首創者乃雍正帝。雍正爲何要設立這麼一個機構?根本原因是想有效發揮君主集權的優勢,有此動念的起因是一場發生在帝國西北邊陲的戰爭。事情起於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年羹堯、嶽鍾琪蕩平。羅卜藏丹津逃亡準噶爾。準噶爾是清廷的老對手了,康熙皇帝披掛上陣,三次親征準噶爾。

雍正四年,內政整肅完畢,皇帝準備對準噶爾用兵。雍正七年,戰爭爆發。軍情如火,需立即處理,且必須保守祕密。但當時的政治機構卻不盡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內閣爲國家行政中心。內閣設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的文淵閣附近,而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兩者相距一千餘米。宮禁重重,手續繁多的處理流程,極易延誤時機;而軍報到京,先經內閣,也容易泄露機密。

雍正提高行政效率的奇葩方法:讓大臣跪着“承旨”

網絡配圖

於是雍正以需要一個密近的處理機關爲藉口,在隆宗門一帶的牆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稱軍需房,後改稱軍機房,又改稱軍機處,遴選心腹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祕密辦理軍務。打開故宮地圖就能發現,隆宗門位於乾清門廣場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兩者相距不足五十米。

一千米到五十米,從內閣到軍機處,距離的縮短意味着政務處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權力向皇帝集中。軍機處的房子,和宮牆之間有兩米空隙。據說這裏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牆,經過御膳房,直達養心殿。如今御膳房的宮牆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跡。心急的雍正皇帝將軍務處理中心遷到自己附近還不夠,還要鑿出一條便捷往來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綱獨斷之望,顯露無遺。

軍機處如何高效辦公?西北戰事結束後,雍正並未撤銷軍機處,反而在第二年增設辦理文書事務的“小軍機”——軍機章京;雍正九年,又鑄軍機處印信,儲於大內。一個臨時機構,爲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大?因爲皇帝藉着軍機處,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技術,破解了集權統治的難題。

雍正提高行政效率的奇葩方法:讓大臣跪着“承旨” 第2張

網絡配圖

軍機處創設之後,早先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徒具虛名,議政王大臣成爲了虛銜,無應辦之事,有名而無實,在乾隆年間最終被裁撤。南書房雖仍爲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參預政務,主要負責文詞書畫。養心殿的西暖閣,是雍正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牆壁上懸掛着一副雍正手書的對聯,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爲天下奉一人。

皇帝不加掩飾地表達了他對集權的渴望。那麼,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祕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軍機處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須在當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摺多達幾百件,也必須連夜處理完畢。皇帝如此嚴格要求,軍機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凌晨3點,紫禁城內一片漆黑,唯有軍機處值廬中燈火通明。

不過,最辛苦的人不是軍機大臣,而是負責撰擬諭旨和管理檔案的軍機章京。軍機處成立後,權責日重。舉凡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事務,莫不經過軍機處,單憑几個軍機大臣已經處理不過來了。於是軍機處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設軍機章京。起初軍機章京無定額,從內閣中書、筆貼式等官員中選調。

嘉慶四年(1799年)起,定軍機章京滿漢各十六人,分爲滿漢各兩班。每班的領頭稱爲“達拉密”,由他領着章京們在軍機處值班。通常情況下,滿漢章京輪流值日,每班值兩日。即便是大年初一,軍機處也要當差入值。軍機處最強調效率與速度。軍機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動地描繪了這裏的“速度與激情”:軍機大臣入值後,約莫五六點鐘,天剛矇矇亮,就要去養心殿面見皇帝,聆聽皇帝對政務的處理意見,這叫“承旨”。

雍正提高行政效率的奇葩方法:讓大臣跪着“承旨” 第3張

網絡配圖

皇帝在徵詢軍機大臣對政務的意見後下達指示,軍機大臣就會急匆匆趕回五十米以外的軍機處,將皇帝的意思“述旨”給軍機章京,章京們走筆如飛,執筆“擬旨”。軍機大臣拿着擬好的諭旨,再趕回養心殿報皇帝批准。一來一去,不過一個時辰,許多政務就處理完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