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中國軍訓的歷史已有四千年:孔子也當過教官

中國軍訓的歷史已有四千年:孔子也當過教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根據記載,在商代,由於諸侯間戰爭增多,統治者對軍事訓練日益重視,除了對正規軍隊進行訓練外,還通過學校對各級貴族進行軍事教育。從西周開始,官學分“國學”與“鄉學”,並有“小學”和“大學”兩級。

其中的 “大學”,即以“六藝”爲標準課程,“禮、樂、射、御、書、數”成爲學生需要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爲古代的軍訓,教師一般直接由軍官擔任。到了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各國更加重視軍事人才教育和訓練,軍訓成爲官辦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就連孔子的“民辦學校”私學也很重視軍訓。孔子作爲中國國民教育的開創者,他在教育過程中,將射御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孔子家語·觀鄉射》就記載有孔子教射的內容。

孔子說,“射御足力則賢”,把軍事技能優劣,視爲一個人賢能與否的標誌,認爲“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曾在矍相的園圃親自教弟子學習射箭的事,他在教弟子習射的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對民衆進行禮的教育。可見,孔式教育理念是講究文武兼修的。

中國軍訓的歷史已有四千年:孔子也當過教官

網絡配圖

秦漢時,統治者對學生軍訓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弱,學校軍訓則開始走下坡路,隨着儒家學術被奉爲正統,“六藝”也變身爲儒學六經,軍事教育內容消失,軍訓的職能弱化爲一種禮儀程式。其實,秦在建立統一政權之前,仍對軍訓十分重視。但在一統天下之後,除加強邊防,用兵的機會變得極少。爲防範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諸侯國的城郭,收繳天下兵器,連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幾家合用。

雖然秦漢時期學校軍訓逐漸蕭條,卻並未廢止,因爲在地方學校教育中仍有軍訓的內容。東漢王莽執政時,每年春秋之際,經學家劉昆都會帶領五百多名弟子習武,以致王莽懷疑其圖謀不軌,把他及家屬都關了起來,也就是說,當時連民辦學校都不能從容搞軍訓了。不過可見,私學以傳授經書爲主,但也包括射御等軍事訓練的內容。

隋朝時更是開始“偃武修文”大力削減武力裝備,國家教育重點由學武轉爲修文,科舉也逐漸開始成爲主流。唐朝在開國之初便確立了戰時重武、平時重文的國策,但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元年(627年)曾說:“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 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舉,學校淪爲科舉附屬品,軍訓廢止。

此外,理學開始萌芽,逐漸形成重讀書輕實踐,重靜坐輕活動的教育理念。武則天時,文武科舉分開,文舉不考武藝,爲謀取功名,學生們無暇學習軍事課程,軍訓漸被棄之不顧。到了宋朝,興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將地位被書生士子全面趕超。宋太祖認爲,武將握兵權而強,君主失軍權而弱,爲保趙氏江山穩固長久,必須剷除藩鎮割據勢力,堅持崇文抑武的國策。

而且宋代程朱理學主張“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憎惡尚武之風,把習武與賭博等同,視之爲無益之事,禁止學生參加。學校以科考爲主,一切以中舉爲導向,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軍訓自然廢止,尚武之風偃旗息鼓。

明清之際的教育家顏元曾對此深惡痛絕地說: “朱子重文輕武,……,其遺風至今日,衣冠文士羞與武夫齒,秀才挾弓矢出,鄉人皆驚,甚至子弟騎射武裝,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長此不返,四海潰弱,何有已時乎?”

中國軍訓的歷史已有四千年:孔子也當過教官 第2張

網絡配圖

明、清兩朝開國皇帝都以武得天下,自然重視學校的軍事教育,朱元璋力圖在學校恢復孔子的“六藝”。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批示,要求國子學和縣學學生都要習射,命國子監闢射圃賜諸生弓矢,並在科舉考試中加試“射”、“騎”科目,有了考試的引導和政府對器械的投入,促進了學校軍訓的發展。

清承明制,開國之初舉辦教育是文武並重。從官學、國學到地方學,學校的課程多數是文武兼備,都開設騎射課。文科考試先試騎射,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能參加文科考試,風氣所及,學校軍訓熱情大爲高漲,民間也競相效仿。一些學校除了開設騎射課,還開設武術、舉重等必修課,致力於培養文武全才。但是,武功根本敵不過科舉八股,軍訓成了形式主義。

明、清初的學校軍訓終究未能從復興走向發展,這是因爲程朱理學仍是明清社會的顯學。終明一代,程朱理學都受到最高統治當局的極力推崇,仍是“半日讀書,半日靜坐”。到了清末,清政府慘遭列強羞辱,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更是讓全國上下意識到了“強兵尚武”的重要性,遂又興起一波尚武的小高潮。

1902年,蔣百里發表《軍國民教育》一文,明確提出軍國民教育的實施應通過學校教育,訓練學生行軍、射靶、擊劍、野外演習等能力。清政府於1906年頒佈《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頒佈學校軍訓的辦法。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1月19日,頒佈《普通教育暫行法》,明確規定“高等小學以上體操應注重兵式”。

同年9月,正式將軍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國各學校注重軍訓。許多學校還組織了“少年義勇團”或“童子軍”,藉以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和軍事技能,學校軍訓迅速展開。然而,一戰結束後,全世界興起一股反對戰爭的潮流,中國的軍國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

1919年,一項權威調查結果表明,教育界普遍認爲:“現在歐戰之後,軍國民教育不合民本主義,已爲世界公認。我國教育宗旨,亦應順應世界潮流。”至 1920年,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把“尚武”從教育宗旨中刪除。隨後,1922年頒發的《壬戌學制》取消了“軍國民教育”,學校軍訓又隨之停滯。

中國軍訓的歷史已有四千年:孔子也當過教官 第3張

網絡配圖

軍訓的再度復興是在1929年。當時,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軍事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當年1月,國民政府頒佈了《修正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其中規定,“凡大學、高級中學及專門學校、大學預科並其他高等以上學校,除女生外均應以軍事教育爲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內,各校學生應受連續三星期之嚴格訓練”。

1931又頒佈了《教育部關於高中以上學校加緊軍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過軍事訓練,“鍛鍊學生身心涵養、紀律、服從、負責、耐勞諸觀念,提高國民獻身殉國之精神,以增進國防之能力”。當時,所有大學、高中等學校的男生均應以軍事教育爲必修科目,每年暑假進行連續三週的軍訓,教官則由陸軍學校畢業生擔任。

訓練項目包括傳授軍事學識的技能和培養優良德性及生活習慣,前者包括學科和術科。學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範、防空常識、戰車常識、衛生急救等。術科有徒手教練、持槍教練、測圖實施、彈藥射擊、夜間演習等等。

當時的軍訓成績考覈極其嚴格,不及格的學生要隨下一屆學生重新訓練,若至畢業時仍不及格,則不準畢業;凡高中以上學生軍訓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學。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全國統一的軍訓中斷了,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才重新開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