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山海關大戰簡介 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

山海關大戰簡介 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一站中來講述一下清軍入關的山海關之戰。明末,吳三桂所率明軍聯合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此戰,清朝正式進入中原,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明朝末年,明軍、清軍以及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隊三方勢力激烈角逐。明朝統治者一方面要應付盤踞東北的滿洲鐵騎,一面還要在中原與農民起義軍苦戰。

山海關大戰簡介 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

網絡配圖

1644年三月,明崇禎帝朱由檢調在山海關外抵禦清軍的吳三桂率部隊入京,清軍趁此機會佔領了明在關外的全部土地。與此同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攻陷明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戰局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明、清、大順的三方角逐變成了清、大順兩方面的直接戰爭。四月初九日,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率領10萬大軍揮師南下攻明。十一日,清軍抵達遼河得知大順農民起義軍已經佔領了北京。多爾袞召集衆將商議,明降將洪承疇認爲應該出其不意接近北京的薊州、密雲,急行趕往北京,在大順尚未站穩腳跟前攻其不備,奪得天下。多爾袞採納了他的建議。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仍把戰略的重點放在了與明的戰爭上,而對清軍沒有足夠的重視。此時,山海關作爲割斷清、順兩方的屏障,顯得尤爲重要。山海關作爲明長城東段的重要關口,是連接冀、遼的咽喉之地。關城背靠燕山山脈,南至渤海之濱,城牆高峻,屬於易守難攻的要塞。

爲了爭奪山海關,清軍曾經與明軍作戰十多年,始終沒能攻破。從關外趕回保衛京師的寧遠總兵吳三桂於三月下旬抵達玉田時,得到北京已被大順軍攻陷的消息,遂撤兵屯居山海關。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派居庸降將唐通率部前往招降吳三桂以及山海關總兵高第。吳三桂準備投奔大順。四月初,吳三桂得知大順軍在北京逮捕拷問其父親吳襄並拘留家眷的消息後,便趕走唐通,部署防禦工事,並致書清軍請求和兵攻打大順。

山海關大戰簡介 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 第2張

網絡配圖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自率領6萬大軍攻打山海關。但他仍想招降吳三桂,故行動遲緩。十五日,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抵達翁後所(今遼寧阜新境內),收到吳三桂的書信,立刻改變行軍路線,日夜兼程,趕往山海關。二十一日早晨,李自成率軍抵達山海關城下。當時山海關守軍遠遠超過了大順軍。吳三桂布調遣兵馬防禦設置城防守,親自率領主力在城外的石河列陣迎戰。

李自成兵力不足,又以遠兵攻堅城,一開始便處於劣勢。大順軍從東、北、西三面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唐通率軍迂迴到一片石(今遼寧綏中李家臺鰻)切斷吳三桂的退路。雙方激戰了一晝夜,吳軍瀕臨全線崩潰。二十一日夜,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抵達關外的威遠城,擊敗唐通部隊後,靜觀其變準備坐收漁翁之利。二十二日晨,吳三桂向清剃髮稱臣,並打開山海關城門。清軍趁風沙彌漫時,突然殺出。大順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雖奮力抵擋,但最終接連戰敗。李自成帶軍邊戰邊退,從水平(今河北盧龍)退到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軍倉促向西撤出。多爾袞命吳三桂追擊,自己親自統領清軍進入北京。

山海關大戰簡介 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 第3張

網絡配圖

爲什麼李自成在攻打山海關時遭到慘敗?

李自成在得知吳三桂拒降時,召集衆將商討對策,認爲應徵撫兼施。而李自成出兵不夠迅速,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李自成才於四月十三率兵6萬攻打山海關。他又對山海關情況不夠了解,駐守山海關的兵力要足有8萬遠遠超過李自成所率兵力。而且李自成對關外的清軍不夠警惕,沒有料到清軍能迅速入關。可見,在攻佔北京後,大順衆將驕傲、自滿,並且開始腐化,致使大順政權的覆滅。

爲什麼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爲紅顏”?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派人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歸順大順,隨即率軍入京。在他抵達永平西沙河驛的時候,遇到從京城逃出來的家人,得知自己的父親吳襄在京城被農民軍嚴加拷打、而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霸佔。於是他改變了路線返回山海關,並以爲崇禎帝復仇的口號,拒絕投降李自成。回到山海關後他首先襲擊唐通率領的部隊,佔領山海關,佈置防禦體系。之後,他又寫信給清攝政王多爾袞,邀其入關共同攻打李自成。

此戰,清攝政王多爾袞善於抓住戰機,利用矛盾,採用正確的戰術,一舉獲勝,爲清軍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