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揭祕後宮祕史:明朝皇室選妃競爭非一般的慘烈

揭祕後宮祕史:明朝皇室選妃競爭非一般的慘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在大明王朝建國的那年: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初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件與大明朝的女人們,特別是“第一家庭”的女人們有重大關係的事情:命儒生朱升編訂《女誡》,並刊刻全國發行。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就是收錄歷代賢德后妃的光輝事蹟,然後全國推廣學習。尤其是朱元璋家裏的女人們,更要在後宮開設講堂,由主編朱升親自主講,包括皇后在內的所有嬪妃都要列席旁聽,認真學習。

而之所以說負責編訂的朱升是“主編”,而非作者,實在是因這部《女誡》大有來頭,它最早出自東漢女文學家班昭之手,內容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叔妹”七章。其中心思想,看名字就能體現出來:教育女人要逆來順受,伺候老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禮敬公婆,不亂傳閒話不造謠,不隨便摻和事,就算自己不願意,也要事事聽丈夫的。受了委屈更要忍着,別人說你不好要聽着。要謙順的待人,學會討丈夫兄弟姐妹的喜愛-----這樣的女人,纔是百分百的好女人。對班昭的這個評價標準,朱元璋是基本同意的,之所以要朱升重新編纂,是因爲在他眼裏,做一個百分百好女人,特別是“第一家庭”的好女人,還需要一個重要素質——不擅自專權干政。這一條,也被朱升不折不扣寫入了編訂版的《女誡》中。

而也從此之後,《女誡》一書,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爲大明王朝的婦女基本評判手則,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執行的都是這一套相同的標準。

揭祕後宮祕史:明朝皇室選妃競爭非一般的慘烈

而在朱元璋的推廣下,《女誡》不但風行全國 ,在明朝,還相繼的誕生了兩個“升級版”,一個是朱元璋兒媳婦,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所編的《內訓》,另一個是明劉氏所作的《女範捷錄》,前者認真學習《女誡》中的“后妃不幹政”精神,並將其理論觀點細化,以單獨成書的方式深入解讀。後者則繼承發揚《女誡》中關於好媳婦的各類評價標準,不僅以理論的形式進行剖析,更精選大明朝具有典範意義的好人好事,真實記錄並熱情謳歌。這兩部書,加上唐朝宋若翠的《女論語》,以及班昭原版《女誡》,被後世並稱爲“女四書”。在新文化運動之前,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對女性進行三從四德教育的專用代表教材。

由此也可看到,如果穿越到明朝,卻做了一個女人,那着實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因爲在那個時代裏,如果要當一個好女人,按照《女誡》等主流婦女教科書的規定,恐怕只有一條路——做個老實巴交的受氣小媳婦。但在明朝的“第一家庭”裏,要做個好女人,卻不僅要做個受氣小媳婦了。做爲皇室成員,有《皇明祖訓》管着,偏巧又是個女人,又要有《女誡》管着,典型是受“二茬罪”。

而朱元璋之所以要苦心打造這部“百分百好女人寶典”,也並非是有意要讓家裏的女人受二茬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取了歷朝歷代由於後宮干政而導致國勢衰弱的教訓。他的第一追求就是:保證大明曆代帝王的法定老婆,從皇后到宮女,都是百分百的好女人。爲了實現這個理想,朱元璋煞費苦心,除了編《女誡》搞思想宣傳外,在制度上,也大傷腦筋,比如——明朝皇室選老婆的程序。從表面流程上看,明朝皇室選妃的過程,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都大差不差,都是先四面撒網,從民間選拔,然後層層淘汰,給皇子找到意中人。

然而相比之下,明朝皇室的選妃,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最爲深入羣衆的,因爲朱元璋從一開始就定下了調子——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爲之,進者拂受。翻譯成白話就是:皇帝以及親王的老婆,無論是正房的皇后,還是偏房的妃子,都要通過嚴格的選拔程序,優先選擇“良家女”,也就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至於那些主動給皇室“獻美人”的,一律不接納。而這個基調,也被整個明王朝不折不扣的執行了。整個明朝的皇后中,真正出身勳貴世家的只有兩人,一位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中山王徐達之女),另一位是明憲宗的皇后吳氏(懷寧侯孫堂的外甥女),其他的皆出身平民家庭。就這僅有的兩位,徐皇后是沾了老公朱棣扯旗造反成功的光(原本是燕王),而吳皇后只過了一個月皇后癮,就因開罪於明憲宗最寵愛的萬貴妃,黯然被打入冷宮,並連帶家族爵位被奪。貴族家的女子母儀天下,這種事放在明朝,反而成了低概率。

所以對於打算穿越回明朝當皇后的現代女生來說,真穿越回去,做個平民家的女孩,是比做個貴族家小姐更有機會的。所謂灰姑娘變王后的童話,放在明朝非但不是童話,相反是實話。而爲了實現這個“童話”,每一個懷有皇后夢的女孩,都要經過艱苦卓越的選拔過程。如果說朱元璋的選拔基調,已經很深入羣衆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選拔過程,就更加深入羣衆——堪比今日綜藝節目選秀。選拔的第一步,就是“海選”,每到皇帝或者太子要大婚的時候,皇室都會派太監四處撒網,在全國各地挑選5000名少女,年齡在十三至十六歲,被選中者由皇室出錢,在規定時間內送女兒至京城參選。這一環節的選拔標準,每一次都不同,歸根結底,卻還要看運氣了。

揭祕後宮祕史:明朝皇室選妃競爭非一般的慘烈 第2張

至於這一環節中羣衆的參與熱情,那也是依選拔的規則而異的,通常說來,如果選拔僅僅是說選秀女,那基本應者寥寥,逼急了也會發生諸如“拉郎配”之類的事。如果選拔前直接寫明:這次要選妃,被選中的都有名分,那就不同了,基本是蜂擁而至打破頭皮。不管是熱情參與還是應者寥寥,女生的家長們,總免不了要給負責“海選”的宦官塞錢,以至於還發生過詐騙事件——明朝隆慶年間,一個叫張進朝的宦官假傳聖旨,在湖北地區爲皇室搞“海選”,半個月騙取白銀十萬兩,摺合人民幣六千萬。

等着海選過後,第二輪選拔,則是在京城舉行,宦官們會把參選少女集中在一個大場地上,按照年齡排序後查看,以身材爲標準,淘汰掉其中的一千人。太高的會比淘汰,太矮的也會被淘汰,太胖的當然不能要,太瘦的也不能留。按照明朝宮廷衣服服裝等文物參照,明朝皇室選拔皇后的標準身高,大約在一米六五左右,也就是說要身材適中,體型勻稱的。第二天,依然是同樣的場地,則要進行第三輪選拔——看五官,包括頭髮,眉毛,眼鏡,鼻子,以及說話的音色,有一項不合格立刻淘汰。長得醜的自然難免淘汰,長得漂亮卻也未必安全,太漂亮了,會被認爲太“妖媚”,照樣淘汰。

這一輪淘汰率高,大約要刷掉兩千人,剩下的兩千人,在第三天會接受新的測試項目——量腳。封建時代三寸金蓮爲美,大腳肯定首先被刷掉,小腳卻也未必安全,腳的大小合格後,還要接着測試走路的儀態,這一輪篩選後剩下的一千人,得以晉級入宮。

晉級入宮的這一千人,原則上說,已經拿到了留京指標,至少能留在宮裏做宮女,成爲皇帝的法定老婆。剩下的比拼,主要是爭奪做老婆的級別了——是皇后還是普通宮女。首先要過的是體檢關,一千名宮女要分批進入密室,由老宮女們進行身體檢查,身上有疤痕的,或者皮膚不夠光滑細膩的,首先要被淘汰。這一輪也是淘汰比率最高的一輪,要淘汰掉其中的百分之七十——留在宮裏幹粗活。

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幸運兒,也就是三百名宮女,要進入一個考驗耐力的環節——留宮查看。這三百人,會留在皇宮裏考察一個月,由太監觀察他們的飲食起居並向皇室彙報,從中再篩選出五十個被認爲性情溫厚的女子,考評的標準,自然以《女誡》爲準,得以入選的五十人,等於是進了“保險箱”,即使下一輪被淘汰,也能有一個嬪妃的名分。

揭祕後宮祕史:明朝皇室選妃競爭非一般的慘烈 第3張

而五十個“嬪妃”,則要進入下一輪淘汰率最殘酷,也最考驗運氣的環節:由太后或者太妃親自驗看,從五十個女子中選出三個中意的,交給皇帝親自遴選,這好比就是一場選秀大賽的半決賽。而勝利通過半決賽的三位選手,則要在皇帝面前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PK,最終由皇帝確認皇后的人選。母儀天下的皇后,就這樣誕生了。

而在這整個過程裏,其實也不乏黑箱操作,比如從5000人選1000人的幾個環節裏,擁有話語權最大的,其實就是負責遴選的太監。塞紅包是少不了的。而從1000人到300人的環節,收錢的對象就變成了負責體檢的宮女,300人到50人的環節,則要上上下下的打典,等着50選3的環節,卻是賭運氣和定大局的一環。雖然皇后要由皇上選,但太后中意誰,事情也就基本定下來,最後皇帝遴選,其實也是秉承太后的意思。大多情況下,其實是走過程。

這就是明朝皇后的整個選拔過程,比起明朝的科舉來,不難發現難度更大,科舉雖然也要憑運氣,但更重要的真才實學,在明清時代,科場舞弊更是難之有難,對比起來,做皇后的難度,基本算是考狀元的平方。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