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揭祕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 “虛僞”的帝王陵墓!

揭祕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 “虛僞”的帝王陵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光帝的一生充滿了悲劇的色彩,他無可選擇,無可奈何地處在了王朝衰落的拐點上。這時的清王朝問題成山,積重難返,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牽一髮而動全身,各種舉措,舉步維艱。總之,清王朝的命運已經鑄成,非個人之力所能挽回。而來自西方列強的挑戰,無疑令道光帝治國之途雪上加霜。處於這樣一個時期的皇帝,在對待自己的陵寢問題上又有什麼特殊的表現呢?

兩建一廢的玄機

道光皇帝一生崇儉戒奢,向來爲人們所稱道。惟有一件事構成了對其節儉人生的絕妙諷刺,那就是關於修建死後居所——慕陵的驚人糜費。爲何道光帝再次違背了祖訓,廢棄了已經完工的東陵界內的陵寢,選擇在清西陵界內重新修建新的陵寢?

有這樣一個傳說,工匠們在在陵寢的建設過程中,發現此處地下水位較淺,地宮出現滲水問題。衆臣對此一籌莫展。此時保險的辦法是重新選址,但負責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前功盡棄,前期大筆投資全部泡湯,而且涉及風水問題與皇家忌諱,道光帝肯定會怪罪下來,不僅逃脫不了干係,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所以,他決定硬着頭皮幹到底。

英和命令工匠在施工時,採取防水措施,力求蒙過皇帝的驗收。陵寢竣工後,道光帝親臨現場驗收,可道光帝對工程驗收一點不懂,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他看到陵寢氣勢恢宏,自然也就很感滿意了,重賞了主持修陵的各位大臣,並主持了孝穆皇后鈕祜祿氏的棺槨遷葬一事。

揭祕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 “虛僞”的帝王陵墓!

道光八年初夏,道光帝出京越塞行圍打獵。一天夜裏,忽然夢見已去世的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呼救,道光帝遂被噩夢驚醒。待他打了個激棱從牀上蹦起,燃燈打坐了半日,靜住心神剛剛入睡,忽又傳來皇后的驚呼求救,透過朦朧的黑夜,隱隱能看見皇后在水中掙扎的背影。一連三次,道光帝連驚帶嚇被折騰得全無睡意。他索性穿衣下牀,靜下心對這個怪誕的夢反覆琢磨。想到可能是自己在東陵的陵寢地宮浸水,已入葬的皇后被水浸淹,故有夢託來。第二天一早,道光帝傳旨,派一羣重臣火速趕赴遵化馬蘭峪,將自己的陵寢地宮打開。臣僚趕到後打開地宮,果見有水涌出,爲避免皇上對此氣惱傷心,急忙想辦法將水舀出地宮,但地宮下和四壁牆角之水仍涌動不止,前來視察的臣僚大駭,不敢繼續隱瞞,遂快馬報告皇上,看如何打算。

道光皇帝聞訊,很快前往馬蘭峪親自視察,當他來到陵寢地宮時,發現靴底潮溼,牆角處有水涌出。道光見了大爲驚奇和憤慨,他驚奇自己的夢果然靈驗,看來皇后的靈魂確實尚在陰陽兩界不死不滅,還與自己的靈魂有着勾通;憤慨的是地宮才關閉幾個月,就有如此不祥之兆出現,那待自己壽終正寢後,幾十年,幾百年,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模樣?那時的地宮不成了江河湖泊之勢?自己躺在大海或江河湖泊裏,屍骨何以倖存,靈魂怎能安詳?若非皇后死後有靈,事先託夢於自己,待駕崩之後,兒孫面對這個濁水滔滔的地宮,成何體統?想到這裏,道光怒火沖天,立即傳諭留京王大臣會同刑部堂官,對選陵修陵大臣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等主要人員及地宮浸水原因“切實根究”。諭旨一下,那些在幾個月前才得以加官進爵的臣工大員,還沒從驚喜的美夢中醒過來,已被全部捕進刑部衙門,興師問罪了。

道光帝真的是因爲對在東陵選址失去了信心,不得已纔將自己的陵寢修建在西陵的嗎? 恐怕這 僅僅是他的一個藉口,沒準心裏正偷着樂呢,不然如此大事,相關人員居然沒有一人被誅殺,這怎麼可能呢?其實陵寢依山而建,地宮又深在地下,地宮裏出現潮氣、水珠甚至出現滲水並不奇怪。當年剛剛建成,當年地宮裏就出現了滲水。經過維修改造,數十年沒有出現滲水。寶華峪地宮完全可以以裕陵爲例,修補地宮。退一步講,即使重建地宮,或在東陵界內另卜陵址,也要比搬到數百里之遙的西陵重建要節省得多,同時還不違背昭穆相建的祖訓。當時確有一些有見識的大臣,提出就地修理地宮,或在東陵另卜陵址的建議。如署熱河都統鬆筠就建議在“孝陵之右、裕陵東北一帶,可否令精於堪輿之人詳加履堪。”道光帝不想採納,批道:“朕自有主見,徐爲之。”

自道光帝把陵寢從東陵搬走後,清東陵界內又先後建起了2座皇帝陵、2座皇后陵和2座妃園寢。既然東陵還有如此之多的風水寶地,道光帝爲什麼不在東陵擇建?道光帝明明知道有“昭穆相建”的祖訓,自己應該在東陵擇吉,可他卻非要搬到西陵重建不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位“恪守成憲”的“模範”皇帝有如此勇氣去破壞祖訓家法呢?道光皇帝在他的兩首詩中泄露了天機,他在詩中說:“東望珠阜瞻依近,罔極恩慈慕縈。”“鬱郁山川通王氣,哀哀考妣近陵區。”他在詩的註釋中說:“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氣,毓瑞鍾祥。茲龍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許,五雲在望,一脈相承,子臣依戀之忱,庶符夙願也。”簡言之,就是龍泉峪緊靠昌陵,可以長倚父母膝下,達到他“子隨父葬”的夙願。

這纔是道光帝兩廢一建的真實原因。孝道固然重要,可如此盡孝,未免代價也太大了。在建陵一事上,道光帝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他並不知悔。他認爲這是天意,是合情合理的。有詩爲證:“毋謂重勞宜改卜,龍泉想是待於吾”,意思是說不要認爲他的陵寢由東陵改建到西陵是勞民傷財,龍泉峪是上帝賜給他的,這不能不令人懷疑道光帝平日反覆表白的“恪遵成憲”、“節儉”、“愛惜民力”是否發自內心。

外儉內奢的帝陵

帝陵選址最終定在了西陵,道光帝終於如願以償。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時,龍泉峪陵寢在承修大臣工部尚書穆彰阿、戶部左侍郎敬徵、禮部左侍郎寶興、工部右侍郎阿爾邦阿的親視下破土動工了。動工之前,道光皇帝說:"凡一切規模務從儉約,不許紛繁,是圖此地亦不易耳。"並又一次親自對龍泉峪萬年吉地工程作了具體的規劃,下諭旨日:"酌改寶城規制。方城、明樓、穿堂諸券、琉璃花門、石像生俱著撤去。大殿三間單檐。成做俑路不必接至大紅門。至地宮寶頂、月臺、丹陛並建石牌樓一座,俱照所議辦理。宮門前著建一路三孔橋。"確實,建成後的慕陵與清其他帝陵建制多有不同,不僅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華表、二柱門、三座門、方城、明樓等建築,而且縮減了一些建制,如隆恩殿由重檐五間改爲仿效盛京福陵、昭陵的單檐三間歇山頂的迴廊式,大殿及月臺四周撤銷了石欄杆,東西配殿由五間改爲三間,隆恩門前神道橋由三路三孔拱券橋改爲單路三孔拱券橋。

揭祕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 “虛僞”的帝王陵墓! 第2張

這個道光帝還真是維護他節儉的光輝形相。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試想前面寶華峪出了那樣的漏子,哪個大臣還敢怠慢對之啊。 因此,整個龍泉峪陵寢工程,雖說裁減了諸多建築,但據查考,此陵共耗白銀二百四十多萬兩,比建築宏偉、工藝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還多花了三十七萬兩,比窮侈極奢、豪費無度的耗銀二百二十七萬兩的慈禧太后的定東陵,亦多花了十三萬兩。那麼,慕陵如此糜費,到底與其他清帝陵相比,其奢華之處在哪呢?

首先就是陵周圍牆垣砌築方式與衆不同。一般陵寢的圍牆,上身多爲糙磚灰砌,外表塗抹紅灰,縫隙飾刷紅槳,而牆之下肩採取磨磚對縫,幹擺灌槳。這種磨磚對縫、幹擺灌槳的工程做法,不僅頗爲費時費料,而且工藝十分複雜,造價極高,而慕陵圍牆從底到頂都全部採用此一方法壘砌,且牆頂一改慣制以黃琉璃瓦覆蓋。遠望慕陵,以木材原本底色作基調的各組建築,在灰黃相融的陵牆圍護中,顯示出一派清明肅穆、樸實凝重'的氣質。

其二,慕陵減裁三座門,只是改變以往工藝簡單、磚瓦木石結構而已。慕陵採用木結構的建築形式,完全用巨石構成一處三間四柱三樓的牌坊替代三座門作用。牌坊上的瓦壠、吻獸、斗拱、椽飛、樑枋等亦不是木製,而均以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這項工藝要求精、雕刻難度大的工程,其花費遠非木刻所能比擬的。

其三,即是其隆恩殿和東西配殿的木架構件均爲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產於南方閩、粵、江、浙、川、貴等處,歷代帝王早對楠木建築青睞有加,不僅因爲楠木防蛀功能無比,而且時時發出清香,醉人肺腑。由於多年採伐,到了明清時楠木已是十分珍貴稀少,又兼運送極爲艱險,故多數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絲楠木。例如雍正泰陵的隆恩殿,只有門窗、樑柱用金絲楠木,其他各處多以他木代替,就連殿內八根明柱因楠木不夠粗壯而採用包鑲的方法來加大粗度,其因皆是那時已無法採伐到像明十三陵大殿中那種粗實的楠木。正因如此,慕陵之前的清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以及各皇后陵寢沒有一處三殿木料純用金絲楠木的。而慕陵就連柱子、樑枋等全是獨根楠木,這不能不令人驚異。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慕陵隆恩殿雕刻之別緻異常。慕陵隆恩殿爲單檐歇山頂,外圍以十數根木楹構成巡迴走廊。特別是大殿內的天花板並非彩繪,全由楠木雕刻而成。遍考國內現存楠木建築中以雕刻形式處理天花板的,除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外,惟有慕陵的隆恩殿一處。澹泊敬誠殿天花板爲七百三十五塊,每塊圖案爲簡約的五福捧壽浮雕。而慕陵隆恩殿的天花板約有九百餘塊,全都是用金絲楠木採取高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龍戲珠紋,凸出平面有六十釐米,舉首仰望,只見濟濟龍頭聚會,張口鼓腮似噴雲吐霧一般,加之楠木自身散發的清香之氣,真讓人有身處龍口噴香之絕異勝境之感。隆恩殿的門窗隔扇、樑柱樽枋均雕有各式雲龍或蟠龍,如羣龍翻騰於大海之驚濤波瀾中一樣。據悉數查實,僅隆恩殿就有楠木雕龍七百一十四個。三殿共雕木龍兩千餘個,若以雕刻每條龍需上等精巧刻工雕半月來算,約需三萬多個雕刻工時,耗白銀三萬兩左右。據說雕成這樣是因爲當年寶華峪陵寢地宮浸水,道光皇帝沒有采取補救措施,他認爲地宮浸水系羣龍鑽穴,龍口噴水而致。爲了避免再出現類似情況,道光帝遂命工匠在三大殿內外雕刻數以幹計的木龍,特別是對天花板、雀替等高處更是精心雕制,意取龍在高處爭天上之水,而不會再往地宮吐水罷了。僅此四處迥異與其他清帝陵,就可見道光帝要求"節儉"建陵的新特色了。

慕陵名稱的由來

一般說來,按清朝的陵寢制度,皇帝陵的陵名都是要在墓主人死後,又嗣皇帝確定。可是道光皇帝的慕陵卻是道光皇帝自個起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揭祕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 “虛僞”的帝王陵墓! 第3張

相傳道光皇帝拆廢東陵寶華峪陵寢改建在西陵龍泉峪後,爲避免再出現地宮浸水現象,不僅選了一塊高爽之地,而且經常到陵地巡察。道光十五年,龍泉峪陵地行將竣工,道光帝再次來到西陵。在拜渴泰陵、昌陵後,他來到龍泉峪自己的“萬年寢宮”,見此次陵地工程堅固穩齊,龍額欣悅。遂後,又將孝穆、孝慎兩皇后摔宮奉移到龍泉峪大殿之內,以待陵寢全部竣工後奉安於地宮。其時,道光帝親祭奠酒,不覺感慨萬千,揮淚如雨,立於大殿月臺上提筆凝視東北方向,一揮而就寫下了“其慕與慕也”的諭旨。擲筆於案,道光帝喚過18歲的四皇子奕聹和皇六子奕沂,命他二人恭讀。 讀罷,命人將硃諭珍藏在隆恩殿的東暖閣內。 此事過後不到兩年,道光帝撒手西歸。遵詔即位的咸豐皇帝奕濘,重讀道光帝的遺沼,特別是見到其中“其幕與慕也”一句,思想前番情景,遂猛然醒悟,原來皇父是在暗示將來要用 “慕”字命陵名。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初九日咸豐帝頒諭,正式命名龍泉峪陵寢爲 “慕陵”。 幸虧咸豐帝沒有忘記兩年前藏在陵寢大殿內的那道硃諭。 又幸虧咸豐皇帝聰明穎慧,及時悟出了道光帝的良苦用心。假若咸豐帝忘記了那道硃諭,或者雖然沒有忘掉,但未悟出皇父的用意,或者雖然悟出來了,但陵名已經確定了,並已公諸於世,那麼道光帝默定陵名的妙計就成了泡影,九泉之下的道光帝也只得搖頭嘆氣了。

道光帝爲什麼會選 “慕”字來命陵名呢?後世有人揣度說,道光寫此偷旨時大清帝國正處政局疲廢急轉直下之態勢,無論是國內起義軍紛起,還是西方列強虎視神州,都讓返政無術的道光皇帝無能爲力。也無論是遙想先祖努爾哈赤躍馬馳騁,風靡字內,創建清王朝的赫赫功勳;還是康雍乾鼎盛之際,國力強富,民泰政和,都是他道光皇帝所無法比擬的。就是其父親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間,亦能烙盡守成之主的責職,延緩愛新覺羅氏江山的衰敗。而道光皇帝此時已執掌龍庭十五年,卻使大清王朝幹瘡百孔,處於一種發發可危的境地。回想這一切,不能不使道光皇帝欽慕其祖輩的功德。

道光帝的這種酸澀的心緒,或許我們永遠不會理解。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