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揭祕:四十年前的朝鮮經濟爲何比肩日本超越中國

揭祕:四十年前的朝鮮經濟爲何比肩日本超越中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0年,朝鮮宣佈打開“強盛大國”之門,2012年年底,利用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之機又提出朝鮮已經鞏固“宇宙強國”地位。但朝鮮的經濟狀況並未出現明顯好轉,糧食短缺問題仍在困擾朝鮮,工業經濟更是一蹶不振,今後朝鮮的“強盛大國”之路如何走成爲國際輿論熱衷探討的話題之一。其實,朝鮮經濟也有過往日的輝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與日本並稱爲亞洲的兩個主要工業國家,是東亞地區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人均GDP不但高於中國,也高於韓國。那麼當年的朝鮮經濟是如何獲得飛速發展,又因何衰落,朝鮮經濟還能夠再現輝煌嗎?

與日本並駕齊驅的工業國

1953年朝鮮半島實現停戰後不久,朝鮮就開始規劃經濟重建。當時,戰爭後的北方一片廢墟,基礎設施被摧毀,工業企業被破壞。由於軍人和平民遭受大量傷亡,勞動力也面臨短缺。1954年,朝鮮執行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57年起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61年執行第一個七年計劃,後來又延長三年。1970年11月,在朝鮮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金日成宣佈朝鮮已成功地轉變爲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有統計稱,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0年,朝鮮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25%,可能是當時世界最高的。1960年,東德媒體讚揚朝鮮爲“遠東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蹟”。而在亞洲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上,60年代的朝鮮和被認爲創造戰後經濟奇蹟的日本並稱。60年代末,朝鮮農村全部通電;70年代末,朝鮮糧食實現自給自足;80年代初,全部耕地面積的70%實現灌溉,插秧的95%和收割的70%農活實現機械化。1984年,朝鮮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實現了糧食自給並部分出口。當年的朝鮮工業經濟同樣獲得飛速發展。朝鮮是蘇聯爲首的經互會的觀察員國家,與蘇聯東歐集團基本採取記賬式的貿易。

揭祕:四十年前的朝鮮經濟爲何比肩日本超越中國

首都平壤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朝鮮人均GDP、人口壽命、識字率大大提升。當時朝鮮的社會福利水平也比較高,1979年就已實行全面的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制度,實現對小學到大學的全體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免費供應外衣、內衣和鞋子等生活必需品。而且朝鮮社會的財富分配也大大平均化,不似韓國那樣有巨大的貧富差距。一般認爲,1979年的朝鮮已是一個準現代化國家。

同期,韓國的主要工農業產品指標終於與朝鮮相當,但由於韓國人口超過朝鮮一倍,加上韓國社會嚴重的貧富懸殊,實際上,在1979年,韓國在國家現代化方面遠遠趕不上朝鮮。

 中蘇曾強力援助

朝鮮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半島實現停戰後,朝鮮政府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正確決策,確定了農、輕、重以及軍事工業發展的適當比例;相對和平穩定的世界及周邊局勢;來自國際社會的援助;自然災害較少以及健全的農田基建設施等。當然,來自蘇聯東歐集團以及中國的援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根據中國解密的外交檔案,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向朝鮮無償提供了總值人民幣72952萬元的戰爭急需及人民生活必需物資。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爲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1960年10月5日,周恩來總理接見朝鮮副首相李周淵,周建議朝鮮先上既快又短的項目,並同意分4年貸款4.2億盧布。至於償還期限,能還就還,不能還可以延期,推遲10年甚至20年也未嘗不可,等後代還也可以。1962年,爲滿足朝方急需,中國將自己建成尚未使用的邯鄲第三、第五紡織廠的設備全套拆往朝鮮。1972年中朝商定共同建設輸油管並於1976年1月竣工,年輸油能力400萬噸。其間,中國援建了20萬千瓦火電廠、平壤地鐵等項目,而當時中國城市中除北京外都沒有地鐵。

揭祕:四十年前的朝鮮經濟爲何比肩日本超越中國 第2張

平壤地鐵

蘇聯對朝鮮的援助規模也很大。據蘇聯方面的統計,到1960年4月,蘇聯對朝鮮的無償援助爲13億盧布,此外還有36億盧布的低息貸款。之後蘇聯還和朝鮮簽訂了技術援助協定以及蘇朝長期貿易協定,幫助朝鮮建設鋼廠、火電站、煉油廠等,輸入裝備、技術,提供貿易支持。

從“黃金髮展”到“苦難行軍”

不過,從上世紀90年代起,朝鮮經濟開始出現衰退並逐漸惡化。主要原因是:國際政局動亂特別是蘇東劇變,讓朝鮮對外貿易嚴重受挫;國際援助銳減,朝鮮自身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軍工發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國民財富,不僅直接排擠了農業和輕工業,也排擠了民用生產資料的生產;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和農田基建因年久失修導致抵禦災害的能力減弱;擴大軍備導致工農業勞動力短缺;由於美國等西方大國的封鎖和經濟制裁,朝鮮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朝鮮的國際政治合作空間日漸萎縮等等。

90年代後,隨着貿易環境日益惡化,朝鮮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進口銳減,從而導致冶金、煤炭、電力生產大幅度下降,整個工業生產處於嚴重的衰退之中。由於原料、燃料、電力嚴重不足,大多數大中型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企業設備運轉率僅達到30%。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不再同朝鮮搞易貨貿易,要求朝鮮支付硬通貨來購買俄羅斯的產品。俄羅斯不再提供化肥,朝鮮的糧食產量激減,燃油不足迫使機械化的農場重新迴歸手工勞動。此外,連年天災,朝鮮經濟陷入衰退,進入“苦難行軍時期”。朝鮮經濟以來自中國的援助爲主要支撐,以原油和糧食的需求爲例,從1991年開始,中國取代蘇聯,成爲對朝原油供應的唯一支柱,每年向朝輸送約50萬噸石油,佔朝鮮進口石油總量的80%。2005年,中國援朝糧食達53.1萬噸,佔當年國際對朝糧援的92%。

揭祕:四十年前的朝鮮經濟爲何比肩日本超越中國 第3張

過去幾十年的歷史表明,就朝鮮自然資源、國民素質、科技水平和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來看,是完全可以實現強國之夢的,如果經濟發展戰略正確,政策得體,並將經濟發展體系融入國際社會,恢復往日輝煌成爲名副其實的“強盛大國”並非妄言。也許朝鮮會把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作爲榜樣,那時經濟極端困難、國際環境極度孤立的中國強調自力更生精神,在壓縮民生空間的情況下開發原子彈,最終走出困境。但歷史不能作簡單的類比,朝鮮的現狀與當年的中國完全不同。中國是一個大國,在“自力更生”的國策面前,美國的“封鎖”無論如何也擋不住中國的發展壯大。朝鮮則不同,國土小,人口少,自然環境惡劣,缺少耕地良田,糧食很難自給,雖有礦產資源,若失去國際交換市場,國家經濟將難以爲繼。60年代冷戰時期促使各大國開發核武器自保與現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也完全不同,現在開發核武器破壞穩定局面在國際社會無疑是不得人心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