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爲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405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漢朝是繼秦朝以來一次最大規模的封建社會實踐。秦朝開了封建社會的先河,很多先進的措施沒來得及檢驗,不幸二世而亡。封建社會何去何從,這個歷史重任落在漢朝的肩膀上。

漢朝沒有辜負歷史的期望,用兩漢四百多年的國祚時長,爲後世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封建體系。往後兩千多年的朝代都沒有擺脫漢朝的影響,毫無例外都是沿着大漢的方略前行。

別看漢朝是封建社會的前期踐行者,在它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也是歷朝歷代明君聖主最多的朝代,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跟它的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立賢不立嫡

封建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家天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從皇家到尋常百姓家一杆子插到底。只要你是正室夫人生的大兒子,那麼天生就是家族的“王”,別人也沒有跟你爭奪繼承人的資格,只要有人敢跟你爭,那麼他從道義上就已經輸了。

嫡長子繼承製有利也有弊,好的一面是能夠保持家族的穩定,避免家族內部爲了爭奪地位而發生內鬥,壞的一面是沒有人能夠保證嫡長子是德才兼備的天選之人。萬一他的能力和品德不行,也容易禍亂家族甚至把族人帶向覆滅的深淵。

漢朝劉氏皇族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的基本策略是立賢不立嫡。

漢朝有作爲的皇帝大都不是通過嫡長子繼承製走上來的,尤其是西漢。除了皇二代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大多都是皇帝和輔政大臣從一堆候選人裏挑出來的,有的甚至是從流落民間的落魄皇族找出來的,比如漢宣帝劉病己,當年尚在襁褓中,因爲祖父劉據深陷巫蠱之禍,劉病己的童年都是在監獄中度過。

漢武帝是擠掉大哥太子劉榮上的位,漢昭帝劉弗陵是以最小兒子的身份幹趴下一堆哥哥上來的,漢宣帝劉病己更不用提了,唯一一個以囚徒身份登基的皇帝,乃至東漢的明帝劉莊也是奪了大哥劉強的儲君之位。

雖然他們都不是以嫡長子承繼皇位,但無一不是難得的有道明君。由此可見,立賢不立嫡的西漢皇帝選拔制具有很強的制度優越性。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第2張

漢朝爲什麼能夠推行立賢不立嫡

實行“立賢不立嫡”的朝代,越是往後越少,隋唐時期尚有漢朝的遺風,隋煬帝是非嫡長子出身,唐太宗也是非嫡長子出身,他們的作爲都遠遠超過其他兄弟。

宋朝也還可以,仁宗皇帝在衆兄弟中排行老六,但是到了明朝已經不行了。明朝時,朱元璋定下祖制: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意思就是說,帝位只能由嫡長子或嫡長孫繼承,除非那一支絕嗣,才能走兄終弟及的路子。雖然朱棣憑藉實力,不揣冒昧地奪了嫡長孫的皇位,把老朱家的帝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這一支。但朱棣當上皇帝后,依然走的是朱元璋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製”。

漢隋唐宋都可以立賢不立嫡,唯獨到了明朝行不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封建皇權在不斷走向巔峯,相權在不斷弱化。

回顧漢朝,漢文帝劉恆是在諸呂之亂被平定後,絳侯周勃從劉邦諸多兒子中考察推上皇位的,特別是漢昭帝死後無子,在接班人選擇的問題上完全是由大將軍霍光一手決定。先是立昌邑王劉賀,發現劉賀是一個不成器的傢伙,然後假借太后名義,一紙詔令把劉賀廢爲海昏侯,又把流落民間的劉病己海選出來。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第3張

從這件事上最能夠看出,漢朝的丞相或大將軍的權力有多大。擁有皇帝立廢的生殺大權,儼然是皇族以外的帝國掌控者。相權在漢朝絕不是虛銜,它具備跟皇權抗衡的實力。

比如,劉邦當上皇帝后,特許丞相蕭何三件特權,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蕭何見到劉邦後,不需要小跑着湊上前跪拜,只需要跟皇帝相互作揖,跟劉邦打招呼也不需要稱呼自己的名字,甚至可以帶着兵器上朝。這樣的待遇在後世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把丞相的權力擡升到一定層次,這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雖然皇帝被人稱作天子,事實上他就是肉身一座,既然是人,那他就有人的一切弱點,他也不可能是一個全才,用上帝視角治理天下。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第4張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底下有一羣能力強悍的丞相做皇帝的好幫手。這些丞相集團能夠幫助皇帝出謀劃策,避免皇帝的決策失誤。對於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來說,都是百益而無一害。

在漢朝,不單是大臣傾向於“立賢不立嫡”,包括皇帝本人也是唯纔是舉。漢武帝晚年誤殺了長子劉據,導致太子的位置出現空缺,很多皇子紛紛躍躍欲試。因爲二兒子劉閎英年早逝,最有競爭力的人是三兒子燕王劉旦,他非常積極地向漢武帝靠攏,但是漢武帝非常反感他的做法,認爲燕王不安分,所以在臨終時把帝位託付給小兒子劉弗陵,主要是看重劉弗陵很像小時候體格健壯、頭腦聰明的自己。

這便是西漢盛世比較集中的原因。因爲皇帝是“選”出來的,只要皇帝不是特別昏庸,底下大臣肯出力,總能締造一波盛世局面。既然有盛世的功績,皇帝自然也被世家稱爲明君聖主。

漢朝爲什麼出了那麼多明君聖主?與皇帝選拔制度有關 第5張

結語

事實上,有一個王朝的明君聖主也很多,也是“立賢不立嫡”較爲普及的時期,只是大家並不願意認可它,它就是清朝。

清朝這麼多皇帝中,只有道光皇帝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清朝296年的歷史中,僅此一例。雖然不受待見,但清朝皇帝兢兢業業、勤於政事的品質是其他任何朝代都比不了的,也決定了它是唯一能夠與漢朝媲美“明君聖主”數量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