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爲何又那麼多的奇葩皇帝?和他們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明朝爲何又那麼多的奇葩皇帝?和他們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皇帝,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

提起明朝皇帝,很多人都認爲明朝皇帝多“奇葩”,所以一個相當黑暗的時代。諸如明宣宗朱瞻基好鬥蟋蟀,被人戲稱爲蟋蟀天子;明世宗嘉靖帝是如同宅男一般躲在後宮多年不上朝,一心想要煉丹得長生;明神宗萬曆帝則是怠政三十年之久,是有名的曠工皇帝;崇禎帝的哥哥天啓帝朱由校,則是好木工活,被人戲稱爲木匠皇帝。

明朝還有兩個在位時間很短的皇帝,分別是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熾、一月天子明光宗。顧名思義,這兩位皇帝前者在位十個月,後者勉強在位一個月,一個朝代出了兩個在位如此短暫的皇帝,是的確少見。

那麼明朝皇帝爲什麼多產“奇葩”呢,今天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關於這個問題,宋安之其實很早以前就比較疑惑,看得別人說的是頭頭是道,覺得貌似很對,卻又很片面,如果明朝皇帝大多都是“奇葩”,怎麼可能延續了276年之久呢?

因此大致瞭解明朝歷史以後,個人認爲明朝皇帝之所以大多是“奇葩”,與它的制度有很大關係,說通俗點就是與他的權力分配及其運行模式有着很大關係。

明朝爲何又那麼多的奇葩皇帝?和他們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明朝的權力分配運行模式,可以稱之爲“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國政”模式。

一、先來說說這個奇特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這位出身於布衣,落魄時甚至乞討過,最終歷時15年就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可謂是相當的有手段,在洪武十三年,藉着胡惟庸案,殺了丞相胡惟庸,是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直接統帥六部,可謂是在制度上大大的集中了皇權。

朱元璋雖然通過廢丞相制大大集中了皇權,但原先丞相負責的大部分政務都轉移到了皇帝身上,可以說工作量大爲增加。

明太祖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以後有多忙呢?

有人根據《明太祖實錄》特意統計過,在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整整8天內,各部門的奏札一共是1660件,其中涉及的具體政務有3291件;平均算起來的話,朱元璋每天要審批多達207份公文,處理的具體政務超過411件,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

明朝爲何又那麼多的奇葩皇帝?和他們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第2張

有着如此恐怖的工作量不說,朱元璋還明確立下祖制“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也就是不允許後世之君再設丞相,大臣也不許提這個事情,誰提就重刑伺候。

雖然朱元璋留下這麼個祖制,但後世皇帝並非都是他這樣的猛人,面對巨大的工作量也是力不從心,所以雖有祖制在,不敢再設丞相,但換了另一種方式來協助自己處理政務,那便是明成祖朱棣時期正式設置內閣。

內閣剛開始的性質,也就是類似於皇帝祕書班子的存在,在仁宣時期開始權重,隨着後續發展,是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內閣首輔被稱之爲相。

內閣有着票擬權,權力越來越大,皇帝自然不放心,於是後來又扶持太監勢力,以司禮監來制衡內閣,而司禮監太監有着批紅權,兩者是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

二、再來說說監、閣共理國政對於皇帝的好處

以大方向來看,這個模式的好處在於司禮監與內閣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出現大權旁落的情況

明朝爲何又那麼多的奇葩皇帝?和他們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第3張

以具體來看,內閣的票擬權在於,奏章上的政務內閣大臣過目以後,可以將處理意見寫在紙條上,貼在奏章的封面,然後上奏,一般能入閣的大臣,都是有能力,並且皇帝認可之人,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按照內閣意見來批答奏章。

而皇帝批答時是用紅筆的,是爲“批紅”;後來隨着時間發展,皇帝往往是將批紅權力下放到自己的親信太監手中,不是大事,基本上都由太監代行批紅權。

這樣來看,一般政務由內閣來處理,但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皇帝用紅筆批示以後,纔可以一錘定音。而批紅這個權力,後來皇帝又讓太監來代行,這樣一來,皇帝不怕大權旁落,還相當輕鬆;也就是說除非那種必須要讓皇帝拍板的大事,一般皇帝如果想偷懶的話,日常政務完全可以通過內閣和司禮監處理了,大事又不是天天都有。

而皇帝一旦自由時間多了,自然也就喜歡搞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諸如明宣宗朱瞻基喜歡鬥蟋蟀,天啓帝朱由校喜歡搞木匠活,人家不是專門荒廢朝政搞自己喜歡的活動,而是的確有這個時間偷懶。

而且利用自由時間玩點自己喜歡的,似乎不必大寫特寫的放大批評吧,甚至以此認爲是“奇葩”皇帝,以此認爲明朝是一個黑暗時代吧?

明朝爲何又那麼多的奇葩皇帝?和他們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第4張

像明宣宗,雖然好鬥蟋蟀,但也是一代明君,他與父親明仁宗創下了仁宣之治,堪比文景之治。也曾微服私巡過,騎馬看見農民耕地,自己下馬問了問農事,又專門體驗了一把幹農活的感覺,結果沒幹一會就累得氣喘吁吁,對左右說道我才幹了一會就累得不行,更何況他們一年到頭都要勞作呢,然後又下令賞賜農民一些錢財。

史書是這般記載的:“三月戊申,道見耕者,下馬問農事,取耒三推,顧侍臣曰:「朕三推巳不勝勞,況吾民終歲勤動乎。」命賜所過農民鈔”。可以說這是明朝唯一一個微服私巡過的皇帝,而前些年影視劇中沸沸揚揚的康熙、乾隆微服私巡記,其實在歷史上壓根沒這回事的。

所以客觀來說,明朝皇帝爲什麼多“奇葩”呢,原因很簡單,因爲它的權力分配及其運行模式,註定了皇帝有着很大的自由時間,自由時間多了,自然都是各憑愛好,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畢竟皇帝也是人,也有着不同的愛好,只要時間允許,自然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可能什麼都不做。

而明朝皇帝的這些行爲,在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口中,就變味了,成爲他們放大,大寫特寫的一個題材,不惜以此片面之詞來否定明朝皇帝的整體作爲,甚至以此認爲明朝是個黑暗的朝代,實在是說不通。

再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同樣一個人,進入富士康等地方上班,每天都很忙碌,肯定沒什麼時間幹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打檯球,去旅遊什麼的,難得的休息時間也是睡懶覺爲主。而去一些輕鬆公司上班,休息時間充足,精力充沛,肯定會在雙休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畢竟時間充足,所以我們不能單純揪着一個人玩與不玩來評價一個人吧,比如這個人工作輕鬆,休息時間多,沒事去玩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以此認爲他就是玩物喪志,那樣豈不是一葉障目,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