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哪裏?五尺道介紹

“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哪裏?五尺道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哪裏?那就是蜀身毒“五尺道”,建於秦朝,與秦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靈渠、直道、馳道並稱秦朝七大工程,是“北上中原,南下交趾(今越南北部),西去天竺(今印度),東連夜郎(一說以赫章可樂爲中心的今貴州大部)的古代交通線,又稱“僰道”、“石門道”。

秦漢以來,是中原通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重要交通要道。

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後,爲達到開發西南夷的目的,實施“欲治邊,必先開道”戰略,派將軍常安略統修五尺道,在“蜀身毒道”的原路上將五尺道向南修築延伸,松林段五尺道是進入曲靖的第一站;漢武帝派司馬相如“鑿石開道,以通南中,迄於建寧,二千餘里,山道廣丈餘”。道路開通以後,秦漢王朝便絡繹不絕地派出大量人力進入西南治邊,中原文化始漸向西南滲透。

“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哪裏?五尺道介紹

“五尺道”,九龍山段位於沾益大古城鄉九龍山村北的山溝內,長約1公里,路寬2一2·5公里,路面用不規則青石鋪成,青石山有馬蹄印跡。古道依山勢而行,婉蜒曲折,爲明清重修驛道的遺蹟。

在沾益光華鄉的古道上,有1座黑橋,又名唐橋,初建於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現橋爲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黑橋全長13米,寬6米,共3孔,孔跨徑2米,青石翻拱,橋身微凸呈弧形,橋面平坦,直聯砌置,橋墩呈三角形。因橋北地勢較低,修有100米長,2米寬的青石引橋,直通北岸鄧家山。黑橋拱跨南盤江,是連接炎松石道的重要津樑。

沾益九龍山五尺道,是鬆炎五尺道其中一段。古道往北走,過宣威市,再北行70公里,即可到可渡古驛道。可渡五尺道地處雲貴交界,由可渡村經舊城村進入貴州威寧站坡村,全長約10公里,經黔西北至起點四川。

其中舊城村至站坡村一段最具特色,多爲明清時期在五尺道的基礎上改成的驛道,路面全用不規則石板鋪成、呈"之"字形婉蜒于山坡上,沿途有記載驛道情況的古碑,路面的馬蹄跡多處已洞穿石塊,是明清時期使用最頻繁的古驛道之一。

而鬆炎五尺道,又是“蜀身毒五尺道”其中一段。

“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哪裏?五尺道介紹 第2張

蜀身毒五尺道,以朱堤(今雲南昭通)爲樞紐,又稱朱堤五尺道,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水險,道路十分艱險,在《華陽國志·南中志》有記載:“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險唯行。步道度三津,亦艱阻。故行人爲語曰:猶溪、赤木,盤蛇七曲;盤羊、烏櫳,氣與天通。看都沘,往柱呼尹,廉降賈子,左僧七裏。又有牛叩頭、馬搏頰圾,其險如此。”

《水經注·若水》亦載:堂琅縣(今會澤縣)的一段五尺道“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緣涉者若將階天。”袁休明《巴蜀志》載:“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傾側索回,下臨峭壑;行者扳緣,牽援繩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諸郡以爲至險”。

修建蜀身毒五尺道,功不可滅!築成後秦漢中央政權即在沿途設置郡縣,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使之成爲國家版圖不可分割的部分!歷史上,該條古道亦隨之日益發展成中原與西南地區、東南亞、南亞、西亞經濟文化交流溝通的重要通道,最終享有“南方絲綢之路”的美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