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說(yuè)(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唐朝宰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西晉司空張華後裔。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722年,唐朝開元十年。這一年,唐朝宰相張說,奉命巡視北方邊境。在此期間,張說率兵大破北方草原後突厥叛軍,擒獲突厥可汗,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在這次勝利之後,張說卻忽然上書,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建議,要求裁撤至少二十萬以上的唐軍,並且徹底改變唐朝軍制,擴大邊境軍鎮的權力。

收到張說的上書後,李隆基根據當時唐朝的情況,經過仔細分析之後,最終採納了張說的意見。不但裁撤了數十萬唐軍,而且還積極擴大邊境軍鎮的職權範圍。後來著名的十大軍鎮,由此開始被確立起來。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僅僅二十多年之後,唐朝便出現了邊境軍鎮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後釀成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瞬間由盛轉衰,並且開始了長達上百年藩鎮割據的歷史。

如果要追究安史之亂的責任,當年提出軍事改革的張說,恐怕是要難辭其咎的。

那麼,作爲唐朝的宰相,張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爲什麼會在打了勝仗之後,卻提出要進行軍事改革?到底是爲了他個人的利益?還是真的出於爲國家考慮?最後張說又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

張說和其他官員不同,青年時代的張說,還未入仕之前,便已經名滿天下。而他之所以會有那麼大的名氣,唯一的原因就在於,他有一項特別的技能。

這項技能,叫做會考試。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2張

張說年輕的時候,正趕上武則天掌權時期。武則天掌權的時候,大興科舉,大範圍提拔寒門庶族的官員。因此,張說成年之後,便直接去參加了朝廷舉行的制科考試。但是在這場科舉考試當中,張說的策論被點評爲天下第一,一下子便震驚天下。

要知道,唐朝的科舉考試,和後世的科舉在很多制度方面,還不太一樣。能夠被所有考官,公認爲策論天下第一,這個殊榮,那可是極高的,含金量比後世明清兩代的狀元,還要更高一些。

另外,所謂策論,就是指對時事政治進行點評和解決的文章。這種文章能寫到公認天下第一,足可以證明張說絕非那種只知苦讀的酸儒,而是真正在國家治理方面,有着深刻理解的飽學之士。當時在位的女皇武則天,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這之後,張說便直接進入了武則天的視線範圍,並且成爲武則天的重點培養對象。

因爲一場考試,便名滿天下。這樣的張說,自然稱得上是少年得志。而得到了武則天的重點培養之後,張說的仕途,自然也就是一片光明瞭。

唯一可惜的是,張說入仕的這個時代,有點特殊。從武則天掌權開始,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掌權之前,唐朝高層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劇烈動盪。而這種動盪,註定張說的仕途,也會顯得十分坎坷。

在介紹張說的仕途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唐朝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裏的政治動盪。要不然我們很難理解,張說後面的很多經歷。

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太子李顯順利登基,史稱唐中宗。同時,武則天則是由皇后變成了皇太后,並且以太后身份把持大權。

李顯登基後,剛想和自己的親媽武則天爭權,武則天便發動政變,廢掉了李顯,將李顯全家流放到了湖北,而後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爲皇帝。李旦登基後,完全就是武則天手裏的傀儡,武則天則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大肆清除異己,收攏權力。終於到了公元690年的時候,武則天逼迫李旦禪位,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則天掌權之後,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開始大力支持科舉,大範圍提拔寒門官員。張說能夠參加科舉考試,並且在考試當中被評爲天下第一,就是受到了這個影響。另一方面,武則天爲了清除反對者,開始大肆任用酷吏,鼓勵舉報告密。所以,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酷吏時代,由此開始。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3張

直到數年之後,隨着武則天徹底坐穩了皇位,武則天才親手除掉了那些酷吏。但同時,此時武則天已經逐漸老邁,不得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最終,武則天還是決定,將皇位傳回給兒子李顯。於是,已經被流放十四年之久的李顯一家,這纔回到京城。

與此同時,武則天大概是覺得,自己已經功德圓滿,做完了所有該做的事情。於是接下來的幾年裏,武則天的生活開始逐漸奢靡,並且寵信男寵張昌宗與張易之兄弟。張家兄弟爲了自己的地位,便開始瘋狂在朝堂上攪動風雲,企圖攝取最高權力。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張家兄弟趁機封鎖了皇宮,借武則天的名義把持大權。就在最關鍵的時候,宰相張柬之發動了政變,入宮誅殺了張家兄弟,同時逼武則天還位給李顯。此後,李顯二次登基,武則天則是在幾個月之後,因病去世。

李顯登基之後,因爲種種原因,並沒有結束上一代的恩怨。他的皇后韋氏,同樣野心勃勃,企圖做第二個女皇。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韋氏又開始在朝堂上不斷鬥爭,逐漸把持了大權。五年之後,到了公元705年,李顯忽然暴斃,傳聞是韋氏用毒藥毒死的。李顯死後,韋氏立李顯的幼子李重茂爲帝,自己以太后身份把持大權。

眼見第二個女皇即將出現,李家宗室這邊,再也坐不住了。接下來,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冒險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突然發動政變,在深夜入宮,誅殺了韋氏,清理掉韋氏集團。此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廢掉了李重茂,擁立李旦再次登基。

李旦登基之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這對姑侄,再次開始爲了權力而內鬥。爲了平息兒子和妹妹的內鬥,李旦最後直接禪位給李隆基。但李旦的退讓,並沒有得到太平公主的理解,太平公主反倒是更加野心勃勃,企圖直接發動政變,廢掉李隆基。關鍵時刻,李隆基搶先下手,先發動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的黨羽,最後賜死了太平公主,獨掌大權。

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唐朝高層亂局,直到這個時候,纔算是徹底結束。

生活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張說的仕途,自然也就因此而變得坎坷了起來。張說入仕之後,深得武則天的器重,所以最初的幾年裏,仕途走得極爲順利。先後歷任太子校書郎、左補闕等職位。後來,張說還曾追隨武周時期的名將王孝傑,一起征討過契丹。

這次征討契丹,張說雖然只是一個書記類的文官,但卻見識到了沙場的殘酷,這也爲他後來鎮守貶官,奠定了基礎。

結束了邊境任職之後,此時已經到了武則天寵信張家兄弟的時候。公元699年,武則天命張家兄弟,修撰一本叫做《三教珠英》的書。修書這件事,大致可以理解成是一個政績工程,和其他王朝修史,或者明朝修《永樂大典》、乾隆修《四庫全書》的意義差不多。這個工程開始之後,張說也被調到了工作組,參與修書工作。但實際上,張家兄弟只是掛名,真正的工作,都是張說等人做的。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4張

兩年之後,修書工作結束,張說因爲修書有功,升任右史。

在這之後不久,張家兄弟爲了攝取更多權力,想要除掉當時的宰相魏元忠。爲了扳倒魏元忠,張家兄弟私下對張說進行威逼利誘,希望張說能夠指認魏元忠謀反。在張家兄弟的逼迫下,張說只能暫時同意。但第二天上朝對峙的時候,張說卻說出之前張家兄弟逼迫他的事情。

後來,因爲謀反之事查無實據,魏元忠雖然被貶官,卻保住了一命。而張說因爲拒絕指認,最後被流放到了嶺南,受到了牽連。

這一年,張說36歲。

此後,張說被流放到了嶺南。但是就在張說剛剛抵達嶺南後,沒過兩年,宰相張柬之便發動政變,誅殺了張家兄弟,擁立李顯登基。李顯登基之後,張說自然被平反,直接被召了回來,升任兵部員外郎,後又升任工部侍郎。

隨着逐漸身居高位,張說開始漸漸被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當時正趕上韋氏興風作浪,排斥異己。張說身居高位,自然也很難避免不被捲入其中。不過,在李顯登基三年之後,就在韋氏越發得勢的時候,張說的母親忽然去世了。張說因此得以回家守孝,暫時避過了這場風波。

然後,等到張說結束守孝,再次回朝之後,沒過多久,李顯就死了。之後的兩個多月裏,唐朝高層經歷了劇烈的動盪。當年因爲之前張說回家守孝,沒有參與站隊,所以也得以在此期間,置身事外。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5張

等到李旦登基後,李顯的長子李重福,曾在洛陽起兵造反,想要奪取皇位,但後來很快失敗被殺。李重福被誅殺後,張說便被派到洛陽,負責審理此案。審案期間,張說秉公執法,既沒有冤枉他人,大肆株連,也沒有放過之前幫李重福策劃謀反的大臣。這個結果,讓李旦十分滿意。所以回朝之後,沒過多久,張說便升任宰相。以兵部侍郎之職,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擔任太子李隆基的伴讀。

再之後,因爲做了李隆基的伴讀,張說終於無法再獨善其身,只能堅決站隊到了李隆基這一頭。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進行鬥法的時候,張說一直衝鋒在前,堅定幫助李隆基。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李隆基登基。但此時的太平公主,在朝中依然權勢極大。七個宰相,有五個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門下。所以,站在李隆基這頭的張說,難免就要受到太平公主這一黨的打壓了。

不久之後,隨着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發力,李隆基不得不暫時罷免張說的宰相之職,將張說貶爲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又過了一年之後,隨着太平公主被剷除,張說被再次調回中樞,升任中書令,再次成爲宰相。

這一年,張說46歲。

自從入仕開始,張說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見慣了各種風雨,同時也見證了唐朝在這二十多年裏時間的興衰起伏。另外,從張說的官場攀爬經歷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張說是一個很有政治智慧的人。他懂得什麼時候該站隊,什麼時候該退卻。而且,張說本人極具治國才能,不是那種空談誤國的酸儒。這種人,往往纔是真正的棟樑之材。

不過,就算是棟樑之材,也是有區別的。

隨着李隆基徹底掌握大權,唐朝高層的亂象徹底終結,並且由此開始進入長達數十年的太平時期。但是,高層政局的穩定,並不意味着所有鬥爭都會徹底停止。張說上任中書令之後,一個新的敵人,開始出現了。

這個敵人,名叫姚崇。

提到姚崇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比較熟悉,開元年間最有名的宰相,唐朝四大名相之一,走馬上任這個成語的來歷。歷史上真實的姚崇,是一個極具政治智慧,同時也極具治國才能的超級牛人。但就是這樣一位牛人,偏偏和張說天生犯衝。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6張

明明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又都在治國方面,有着很高深的智慧。這樣的兩個人,爲什麼會敵對呢?其實很簡單,因爲兩人的政治主張不一樣。這種差異,其實比一般的矛盾更要命。如果是單純的利益衝突,或許還有聯手的可能。但如果是政治理念的不同,那就很難調和了。

所以,當這樣的兩位猛人,同時出現在一個時代,又同時身在中樞。一場屬於他們之間的戰爭,就開始了。

首先,張說先升任中書令。當時姚崇正在外地做官,唐玄宗打算調他入京爲相。得知此事後,張說極力反對,不但讓手下去彈劾姚崇,後來還讓人舉薦姚崇去邊疆做官。爲了實現阻止姚崇入京的目的,張說做了很多努力,但結果,唐玄宗根本不在乎,還是堅持將姚崇調入京城。

而隨着姚崇入主京城,姚崇的反擊也開始了。姚崇入京後,張說覺得這是李隆基的手段,所以便去找了李隆基最信任的弟弟李範,想要通過李範,向李隆基表明心意。但這件事被姚崇得知後,姚崇很快就抖落了出來,抓住張說私自聯繫親王的小辮子,彈劾張說。

總之,經過幾輪鬥法之後,張說最後落敗,被李隆基貶出了京城。此後的幾年裏,張說歷任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嶽州刺史等職。開元四年,張說改任檢校幽州都督,正式開始了他的邊境任職生涯。

這一年,張說恰好五十歲。

此後的幾年裏,張說一直駐守在北方邊境。三年之後,張說改任檢校幷州大都督,被調到了山西那邊。鎮守山西的幾年裏,張說也做出了不少貢獻。不但很好地抵禦了北方突厥南下入侵的腳步,同時也盡力整頓軍備,讓鬆弛多年的軍隊,戰鬥力重新提升了上來。到了開元十年,恰逢後突厥入侵,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率領軍隊大敗後突厥,這也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那場戰爭。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7張

然後,這場戰爭打完之後,張說馬上給唐玄宗上書,請求從全國範圍裁撤軍隊。

張說當時爲什麼要提出裁撤軍隊,進行軍事改革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張說之所以會如此,既不是因爲個人利益,也不是背後有什麼陰謀。而是單純因爲,張說很清楚,當時的唐朝,養不起如此大估摸的軍隊!

在鎮守北方邊疆之前,張說曾經常年在中樞任職。所以張說很清楚唐朝的家底,知道唐朝的財政情況,以及養活這支龐大的邊軍,對唐朝的國家財政到底有多大壓力。而到了邊境數年之後,張說更是深刻體會到,當時唐朝的軍事體系,到底有多麼差勁。

衆所周知,唐朝初期的時候,唐軍的戰鬥力是相當彪悍的。從唐朝開國,一直到李治在位中期,這幾十年裏,唐朝一直在不斷向外擴張,唐朝版圖也達到了極致。但是,後來隨着李治的身體越來越差,唐朝高層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混亂鬥爭,高層對於軍隊的注意力,越發減少。

這就導致經過幾十年的混亂之後,當唐朝傳到唐玄宗手裏的時候,唐軍的戰鬥力,早已不是當年貞觀年間的景象了。不但戰鬥力堪憂,而且地方將領很容易把士兵當成自己的私軍,爲自己耕種謀福利。

另外,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所謂府兵制,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耕戰合一。府兵在和平的時候,回家耕種;戰爭開始之後,府兵們被徵召起來,前往邊疆作戰。但問題是,隨着唐朝的版圖越來越大,士兵們想要前往邊疆,路上花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越來越高。

所以在之前的幾十年裏,大家只能不斷從細微處進行調整。比如把府兵們耕種的土地,放到邊疆進行屯田。但這樣一來,邊疆田地就容易成爲將軍們貪污的地方。比如減少唐朝國內的軍隊,將精銳都部署在邊境,降低國防開支。但這樣一來,又造成了中樞虛弱的局面……

總之,這些‘補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張說到了邊境,領軍數年之後,自然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在張說看來,當時的唐朝,雖然保持着六十多萬的常備軍隊,但這六十多萬軍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成了將帥們的私人勞動力。將軍們不指望這些人能夠打勝仗,只希望他們能夠在屯田的時候多勞動,然後多幫自己賺錢……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8張

這樣一來,國家不但要花費鉅額軍費開支,養活這支龐大的軍隊。同時,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也不會很高。

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張說纔會進行上書,裁撤至少二十萬軍隊,然後整飭邊軍,整頓軍務,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張說的這個方案,不但可以大規模降低軍費開支,對國家財政大有裨益,而且還能大幅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見到有這麼多的好處之後,唐玄宗自然不會拒絕,很痛快地就批准了張說的上書,並且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後來,唐玄宗乾脆更進一步,直接將府兵制改爲募兵制,在邊境設置了十大軍鎮,進一步降低了國防開支,降低了國家的戰爭成本。

但顯然,這個選擇,壞處也是極爲明顯的。不但會造成邊疆軍鎮過於獨立,同時也會讓唐朝內部過於空虛。終於在三十多年之後,釀成了那場著名的安史之亂……

當然,張說提出這些改良措施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想那麼遠。他所想的,只是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解決現有的問題和矛盾而已。

當張說在邊境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時候,京城那邊,一直和張說作對的姚崇,逐漸衰老,最後因病去世。姚崇死後,再也無人能夠阻止張說重返中樞。於是,開元十一年,張說再次被調回京城,擔任中書令,第三次擔任宰相。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禪,張說負責制定封禪禮儀,趁機在隨行隊伍裏安插自己的親信。在此期間,張說還大肆提拔自己的女婿。所以後來大家提到張說的女婿升官,都會譏諷是‘泰山’的功勞,這也是後世岳父往往又被稱作‘老泰山’的由來。

在京城擔任宰相期間,張說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暴露了很多缺點。沒了姚崇的制衡,張說在工作的同時,開始大肆貪污,並且安插親信。從這一點上來說,張說絕對不算什麼好人,最多隻能算一個能吏。所以後來,到了開元十四年,張說的政敵爲了權力,揭發了張說貪污營私的事情,最終導致張說下臺。

張說下臺之後,唐玄宗倒是依然對他十分寬厚。除了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職外,還給他保留了不少職位。而且,一些重要的朝堂大事,唐玄宗還經常找他商量。開元十九年,張說病逝,死後唐玄宗不但追贈其爲太師,還給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算是得以善終了。

張說的故事,就此結束;但張說的影響,卻並沒有停止。張說死後,唐玄宗在張說的基礎上,繼續對原有的府兵制進行改革,在邊疆設置軍鎮。唐朝中後期開始尾大不掉的藩鎮,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漸出現的。

張說在打了勝仗後,爲什麼要提出軍事改革呢? 第9張

但這個結果,估計當初張說進行改革的時候,是怎麼都沒想到的。

張說的故事,也帶給了我們一個啓發:歷史上的很多能吏,未必都十分完美。他們或許爲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他們也會貪財營私。而且,他們做出的改良措施,或許從當時的角度來看,解決了很多問題。但從後世的角度來看,往往又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能吏,和真正的頂級政治家的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