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王莽改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王莽是個穿越者,這是近年來網上廣爲流傳、甚至被一些朋友信以爲真的傳言。他的一些改革思路,看起來與當今的一些社會保障理念不謀而合,以至於讓人們認爲他生錯了時代。

但實際上,目前世界上並沒有穿越。王莽不是穿越者,而是復古者;他的改革措施看似很先進,實際上是對古制的生搬硬套。

對於這一點,曾擔任過他手下“典樂大夫”的桓譚,曾經在自己所寫的《新論》裏一針見血:

王翁嘉慕前聖之治,……欲事事效古而不知……已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此不知大體者也。

也就是說,王莽盲目推崇傳說中的上古王制(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事事復古,卻不知道這些思路早已脫離了現實;本質上就是捨近求遠,以至於事情都沒辦到點子上。說得直白點,就是不識大體、盲目務虛。

首先,我們搞清楚王莽爲什麼要改革。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漢王朝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

在漢宣帝時期,西漢的文治武功達到了頂峯,但他的兒子漢元帝劉奭繼位後,拋棄了父親“王霸兼用”的治國方式,過度崇尚儒術,外戚、文官集團相繼做大,中央集權衰落、政治日漸腐敗,土地兼併盛行、階級矛盾加深,西漢王朝逐漸由盛轉衰。

怎麼個衰落法?在公元前3年,諫大夫鮑宣給漢哀帝上了一份奏章,以“七亡、七死”描繪了當時漢朝老百姓面臨的絕境:

七亡(亡即失去的意思)——

“陰陽不和,水旱爲災”,即當時天災頻繁;

“縣官重責,更賦租稅”,天災肆虐,作物歉收,漢朝廷不僅不加撫卹,卻反而加重徵收賦稅;

“貪吏並公,受取不已”,加收賦稅就罷了,貪官污吏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趁機刮油水,進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豪強大姓,蠶食亡厭”,這裏說的是當時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現象,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苛吏繇役,失農桑時”,即使在農收時期,朝廷仍濫發徭役,耽誤農時;

“部落鼓鳴,男女遮列”,當時的治安政策,當發現盜賊時,村落鳴鼓示警後,全村男女都得追捕清剿,既加重混亂,又造成民心惶惶不安;

“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也就是說,當時的治安情況已日趨嚴峻,老百姓沒有絲毫生命財產保障。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2張

七死——

“酷吏毆殺”,被酷吏毆打致死;

“治獄深刻”,入獄被虐待致死;

“冤陷亡辜”,無辜被冤枉陷害而死;

“盜賊橫發”,盜賊劫財殘殺致死;

“怨讎相殘”,怨仇相報殘殺而死;

“歲惡飢餓”,荒年饑饉活活餓死;

“時氣疾疫”,瘟疫流行染病而死。

一言以蔽之,當時的西漢王朝是這樣一種局面:政治腐敗惡化,土地兼併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社會治安混亂,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均處在崩潰的邊緣,最終的受害者,則是朝不保夕的老百姓。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3張

漢朝廷曾經進行過改革的嘗試

爲了避免局勢向着不可控制的局面進一步惡化,漢哀帝時期,大司馬師丹、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曾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計劃,主要內容如下:

一、從諸侯王到吏民百姓,擁有田產最多不能超過三十頃,超出的充公;

二、佔有奴婢的數量,諸侯王不得超過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過一百人,關內侯、吏民百姓不得超過三十人;三、富商大賈不得做官、不得擁有田產;

四、50歲以上的官方奴婢年可以免爲庶人;30歲以下的宮女,放出去嫁人;

五、廢除“任子令”。任子令的規定是,官吏二千石以上,任職滿三年,得蔭子弟一人爲“郎”,即皇帝的侍從。說白了,就是憑藉出身直接當官,進一步加重了朝廷的財政、人事負擔。

六、增加低級官吏的俸祿,以避免他們魚肉百姓。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4張

這些建議極有針對性,致力於解決當時對社會影響最嚴重的土地兼併、冗官嚴重、失去土地的百姓賣身爲奴、基層官吏搜刮百姓等現象。而在改革案奏上後,奴婢、田地的價格曾經一度大減,似乎讓人看到了弊政得以扭轉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長:土地兼併的最大受益者,正是當時的外戚、高官以及豪強地主,這些改革,無異於革他們的命;而這些人,偏偏對朝政具有最大的影響力。

沒多久,漢哀帝的外戚丁、傅兩家,以及他的男寵董賢對這一改革方案提出了反對意見,漢哀帝毫不遲疑的下詔暫緩施行;不久後,他更是賜董賢二千頃田地,等於直接宣佈了這一改革方案的終結。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5張

王莽的改制,實際上是師丹等人方案的激進版

隨着劉姓皇室逐漸失去人心和威望,外戚出身、以標準儒生形象示人、善於做秀的王莽靠着自己的套路一步步收買了人心,甚至幾乎被視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大救星。

在地主官僚的擁護下,王莽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逐漸架空了漢皇室,官職由"安漢公"到"假皇帝",並在在公元8年底正式自立爲皇帝,改國號爲"新",西漢滅亡。

而王莽篡位後,立即着手開展自己的一攬子改制計劃,除了“改正朔,易服色”這種面子工程外,經濟方面的動作纔是關鍵,而其方案也相當面熟。

公元9年,王莽下詔:

“古者一夫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秦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闌,制於民臣,顓斷其命,繆於‘天地之性人爲貴’之義。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鹹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爲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爲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錯。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衆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6張

可以發現,王莽從頭到尾都強調一個“古”字,而且處處引經據典,以儒家學說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他的經濟改革,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耕地國有,私人不得買賣;二、男丁八口以下之家佔田不得過一井,即九百畝。八口以上的以“八丁一井”的標準類推。這就是要恢復傳說中的“井田制”;三、佔有田地若超過限額,則要把餘田分給親戚和鄉親們;四、對於那些沒有耕地的人,政府按標準配給;五、現有的奴婢,不得買賣。

顯然,這一系列制度是對當初師丹等人方案的進一步大躍進,遇到的阻礙當然也更大。那些原本支持他的世家大族,發現王莽真的要革自己的命,紛紛以語言、行動提出實際反抗反。沒過幾年,就有大臣上言:

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7張

可見,那時的朝廷還是有頭腦清醒的人:土地私有化,原本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早已實行了數百上前年;而井田制,實際上只是上古時期的傳說而已,王莽的一紙命令就想恢復“王制”,無異於癡心妄想。

而當時的王莽正飽受重重挫折之苦,聽到這位大臣的進言後,他立即推翻了自己的命令,允許耕地自由買賣......

當然了,王莽還有其他的改制項目:

恢復漢武帝時期的鹽鐵、酒類專賣,並且大幅增加了礦物、山川資源的壟斷制;

建立了由國家代替民間資本,向老百姓放貸的辦法,利息雖低,但嚴重危及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後來王安石的青苗法與此類似)

恢復漢武帝時期的國家“平賣”制度。即對那些日用資源,價低滯銷時,政府照本收買,避免百姓手中物品積壓;物價過高時,政府平均價出賣,拉低市場物價。而且與漢武帝時期贏利的目的不同,王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囤積居奇。此外,爲了鼓勵耕種,還設置了荒棄土地稅,並強制無業遊民從事勞役等。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8張

最能體現王莽復古思想的,是他強行降低藩王爵位名稱的舉動。他認爲,在周王朝及以前,只有天子可稱“王”;戰國時期開始,這個稱謂逐漸變成了大路貨,是對“王制”的羞辱。因此,他首先強行降低中原藩王的爵位,其後甚至要求匈奴、高句麗等附屬國也按照這一標準執行。最終,歸順了數十年的匈奴起兵造反;而新朝爲了應對戰事,加大橫徵暴斂,百姓身上的苦難進一步加大,以至於不得不鋌而走險。

總而言之,王莽的改制,看似極其先進,實際上只是對生產力極其低下時代相關制度的無責任複製。生產力不同,舊的制度當然不合時宜,王莽的一刀切夢想,在遭到地主階級反對後,板子最終還是打到了老百姓的屁股上。最終,忍無可忍的百姓揭竿而起,綠林、赤眉起義接連爆發,好心辦壞事的王莽,最終這落得身首異處的慘境。

王莽當初爲什麼要改革 改革失敗是因爲太超前了嗎 第9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