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文景之治”指的是什麼?出現文景之治的原因是什麼

“文景之治”指的是什麼?出現文景之治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景之治時間是公元前167年至1前41年,是西漢王朝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劉恆與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劉啓在位時出現的治世。文景之治的時間分爲兩個時間段,漢文帝劉恆統治時期和漢景帝劉啓統治時期。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登基爲帝,他沿襲了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並在此基礎之上減免稅賦,與周邊國家和平共處,減免戰事,實現“輕徭薄賦”。注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頭在田間耕作,鼓勵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西漢原本衰弱的經濟在文帝的種種舉措之上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經過諸呂之亂後,文帝着手削弱諸侯勢力,抑制豪強,加強中央集權,使國家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之下。這是文景之治的文治時期,這段時期的時間是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

文景之治的景治時期,即漢景帝的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景帝劉啓登基之後,平定了七國之亂,在文帝的基礎之上更大限度的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他與文帝一樣親自去農田耕種,以身示教。景帝繼續推行文帝時期的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並且還允許本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利用貿易順着賺取了不斐的收入,使得西漢經濟達到了十分繁榮的地步。因爲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期間共同取得的成就,所以後來的史學家便將此成爲文景之治。也因此文景之治時間就是漢文帝與漢景帝的在位爲帝的時間。“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一個太平盛世,在漢文帝與漢景帝的努力下,西漢社會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很多。

“文景之治”指的是什麼?出現文景之治的原因是什麼

文景之治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輕徭薄賦,該時期的田賦稅率是兩千多年封建中國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漢文帝劉恆登基後,沿襲了漢高祖劉邦減輕田賦稅率的做法,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田租的稅率,按照“三十稅一”的原則徵稅。第二,鼓勵生產發展,多方面提高國家財政收入。漢文帝不僅重視農業發展,多次下詔減免稅賦並且給予農民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生產,而且同時注重工商業的發展,他開放國家的山林川澤,讓百姓發展副業。文帝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方便了商品在市場上的流通貿易,景帝則恢復與周邊各民族的通關市,加強與外族的貿易往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雜稅的收入極大的提高了國庫的財政實力。第三,倡儉抑奢。漢文帝與漢景帝本身都是非常節儉的人,不同於秦始皇時期的大興土木,他們自己平時的服飾都以簡樸爲主,在位期間沒有亂花過一分錢。第四,抑制豪強。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爲了發展經濟提出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但在這個政策下卻出出現了很多豪強地主,原本給農民的優惠政策,結果豪強地主卻是獲得最多的。爲了保護社會的安定,穩定民心,文帝和景帝就接受了朝臣的建議採取了抑制豪強的措施。

西漢建立之後,統治者一直在想辦法發展社會生產力。文景之治出現可以說是西漢王朝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所在。那麼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漢文帝和漢景帝特別重視農業的生產發展,他們在繼承漢高祖時期的“與民休息”的基礎之上,更是多次下詔減免農民的田租和徭役。漢文帝更是將原本“十五稅一”的低稅率降至“三十稅一”,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在勸課農桑,鼓勵農業發展之外。還開放國家的山林川澤,鼓勵農民發展副業,允許商業流通。其次,改革法律,他們廢除了秦朝時期很多殘忍的不人道的刑法,如連坐法和車裂等殘忍的肢解肉體的刑法。還有,漢文帝和漢武帝特別的節儉,他們的衣食住行都以樸素簡單爲主,反對鋪張浪費,兩人在位總共四十多年,不曾有過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做法。

一個盛世出現的原因必然不是單一的,它與很多因素都息息相關。不可避免的是盛世的諦造者必須是勤勉的,品德高尚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片面的從自己出發的,而是要統籌兼顧到各個方面,然後做出最好的決策。所以說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勤勉有着很大的關係,還有就是當時百姓剛剛經歷過了戰爭,內心渴望安定的生活,而文帝和景帝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機會,並且還附贈了許多優惠,百姓自然會抓住這個機會。民心所向,一個國家必將繁榮,而文景之治也就是這樣出現的。

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時對於治理西漢王朝採取的措施,能被後人概括爲“文景之治”,並讚揚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可見文景之治的結果是很好的。那麼文景之治究竟爲西漢的發展帶去了怎樣的結果呢?西漢初年的時候,大的諸侯國內的人口數量差不多是一萬戶左多,小的不過五六百戶。然而到了文景之世的時候,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很多流離在外的居民回到家鄉,而且還有輕徭薄賦的政策,因此人口數量增長的特別的快。以至於幾年之後,大的侯國之內的人口數量達到了三四萬戶,比之前翻了好幾倍,小的候國內戶口也增加了一倍之多。文景之世時,十分鼓勵農業發展,對於農民的優惠更是一給再給,因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糧食的產量也增加了很多。在一段時間內,糧價爆跌,文帝採取了“貴粟”的政策,將多餘的糧食收購存於庫房。後據《漢書》記載,由於糧食過多,積壓在糧倉之內,導致很多糧食腐爛不能夠食用。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糧食的過多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

“文景之治”指的是什麼?出現文景之治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然而,文景時期的一些政策雖然看似是對農民十分有利,然而受利更多的則是地主和商人。而文帝在政治上的決策不夠果斷,隨任諸候國的成長,導致後來的七國之亂產生,威脅了國家政權。因此事物必有兩面性,文景之治爲西漢的發展奠定了殷實的基礎,然而也爲後來的統治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