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文景之治時的“盛世景象”:百姓的生活水平極低

文景之治時的“盛世景象”:百姓的生活水平極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子的“無爲而治”理論何其荒唐,但竟然有人說,漢朝四百年基業,就奠定於此。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西漢建國初期,雖有“無爲政治”做理論,但劉氏政府實行的卻是“有爲政治”,他們不僅給農民鬆綁(如免除全國田賦),也給其他輔助性的行業如工商界鬆綁,西漢才發展起來。皇室還以身作則,比如皇帝本人有時穿着草鞋上班,皇后則不穿時髦的拖地裙,以免浪費布料。這都是有爲的表現啊。可見老子的“無爲即有爲”論,不值一駁。

很多史學家把西漢的經濟發展看得很重,其實那是對比產生出來的,西漢沒有後世理論家總結得那麼好。從戰國到嬴政的統一戰爭,再到秦末的反政府之戰,再再到劉邦項羽的內戰,長達數百年的戰爭,令人口驟減、經濟凋敝、土地撂荒,處處是悽慘破敗的景象。西漢初期幾十年,和親匈奴,鼓勵生產,輕徭薄賦,修生養息,農民減負,病夫中國的臉上,菜色裏才漸漸現出一點不輕易察覺的亮色來。

至於文景之治般的盛世(糧滿倉,錢滿庫),那是統治集團的盛世,而非老百姓的盛世。黃老政治最大的缺點是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尤其到了後來,人口漸繁,耕地漸少時,貴族和富農在政策的保護下,大量兼併自耕地,造成一個龐大的地主階層。富人的田地一望無際,而窮人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從中國百姓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文景之治,有的只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百姓就是那凍死骨。

文景之治時的“盛世景象”:百姓的生活水平極低

一些史學家總在讚頌西漢的“給民養息”,那種觀點完全不問是非。我們查看歷史,卻發現,從劉家皇帝,到達官貴人,再到商人豪強,全是壓榨農民的主兒。這些主兒,任意圈地,致使農民喪失土地。反過來,失地農民,再給這些有權有錢又有勢的惡棍去當牛做馬,還要承擔戍邊、雜役、徭役等等。可你再看看劉家皇帝的態度,他們堅定地站在官吏商人富豪一邊,劉盈時,對官吏商人富豪的稅收政策是十五稅一;到劉啓時,更是改爲三十稅一。一些不辨是非的史學家,稱讚這是劉家皇帝的“仁政”。這哪兒是仁政,直接就是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惡政!翻開漢朝史,窮人吃人的記載、逃匿做強盜的記載、妻離子散的記載,比比皆是。這也叫“給民養息”?這也叫“文景之治”?西漢盛世何來?告訴你吧,那是劉家皇帝及其統治集團的文景之治和盛世,與農民沒有任何關係,農民只是他們魚肉的對象。

漢朝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況如何,也不用我們去猜測,時人董仲舒就說:“農民穿的是破爛衫,吃的是豬狗食。”當時的一些文字記載,也驗證了董仲舒的話是確切無疑的。以西北地區爲例,那裏的農民,冬天沒有衣服穿,整天臥在草窩裏;必須出來見官時,只能忍着寒冷,披草而出。不要以爲官員是給這些可憐的農民送溫暖來的,他們是來要錢催稅的。農民沒有辦法,就把妻子或自己賣掉,給人家去做奴隸。當時的街上就有若干木欄,破落的農民走進去,像牲畜一樣出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