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備與袁紹都遭遇了一場大敗,爲何兩人的結局各不相同?

劉備與袁紹都遭遇了一場大敗,爲何兩人的結局各不相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夷陵戰敗蜀漢仍能三分天下,爲何官渡之戰後袁紹不能繼續割據河北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地域不同

劉備的益州和河北四州不同,益州多山,自古以來就有“蜀道難難以上青天”的說法。這片區域只要把守住重要關隘,外人很難打進去。

當年曹操剛得漢中,主簿司馬懿和劉曄就建議曹操趁機南下益州,曹操最後拒絕了。拒絕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益州出兵點不多,易守難攻,曹操在益州開戰,拿下益州難,撤出去更難。

陸遜火燒連營後之所以不再追擊,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怕掉進進退兩難的境地,被魏國鑽了空子。

袁紹的河北地區呢?過了黃河就是一馬平川。袁紹兵敗之後,沒有險要的關隘阻擋曹軍,在士氣低落的情況下很難止住敗勢。

二、主將能力不同

劉備與袁紹都遭遇了一場大敗,爲何兩人的結局各不相同?

早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就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一起討論天下英雄,討論來討論區能稱上英雄的就曹操和劉備兩人。這不是二人喝醉了吹牛皮,這是曹操對天下諸侯有精準解析之後得出來的結論。

其中袁紹就是因“好謀無斷,幹大事惜身,見小利忘命”的特點被排除了英雄之列。袁紹之敗也正是應了這句評語。

劉備夷陵慘敗之後收攏敗軍,在白帝城就不走了。劉備不走固然有生病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穩定軍心,防止吳軍入川。

劉備與袁紹都遭遇了一場大敗,爲何兩人的結局各不相同? 第2張

袁紹呢?烏巢被燒,就逃走了。

烏巢被燒,並不代表着袁紹的軍糧一點都沒了。這麼說有三點原因。

1、軍糧和屯糧地不在一個地方。被燒的是烏巢屯糧地,袁紹的軍營沒有事。他的軍營不可能每次做飯都現運,怎麼也有些週轉,至少能堅持幾天。

2、烏巢軍糧應該是處在時刻增補中的,不可能停運了。也就是說即時舊屯糧被燒,新補也會很快送上來。

注(1):曹軍的軍糧本來也沒幾天可堅持了,可是火燒烏巢後,曹軍還能乘勝追擊繼續打仗。不可能是烏巢沒燒乾淨,曹軍又挖出來吹吹灰。彈彈土湊活着用了。他肯定是劫獲了袁軍後續軍糧或在新佔領區就近徵糧。

注(2):郭圖建議不救烏巢強攻曹營,袁紹也同意,說明他們考慮過烏巢被燒的後果。知道後果還敢這麼幹說明有底氣。

也就是說,袁紹如果安撫安撫軍心還能堅持堅持,至少不會慘敗。但袁紹選擇了逃跑。主帥一跑,全軍潰散。

袁紹雖敗,但他還有四州,還是有很大的資本和曹操繼續掰手腕的。可是袁紹臨終發了昏把四州分家了,三個兒子外加一個外甥各佔一州,這給曹操分化以及各個擊破創造了條件。

劉備與袁紹都遭遇了一場大敗,爲何兩人的結局各不相同? 第3張

再看劉備也是戰敗後不久去世,他也有三個兒子,他沒有像袁紹那樣給兒子分家,而是讓長子劉禪接班。另外早在兩年前,劉備爲了防止子嗣奪權,殺了有爭位苗頭的義子劉封。劉備死後益州還是一個完整的益州。

三、手下人的團結度

袁紹本來就是多謀少斷。他手下謀士武將又不團結。謀士方面誰和誰的意見都不統一,袁紹不知道該聽誰的。基本上誰的主意好操作利息大就聽誰的,誰的主意誰負責後果。

另外謀士之間還互相拆臺,比如留守的審配藉機處理了許攸的子侄寫信狀告許攸貪污,把許攸逼到了曹操的陣型。審配或許沒錯,但時機不對。

劉備這邊就沒有這種情況,比如有人向諸葛亮抱怨法正睚眥必報,公報私仇。諸葛亮就從大局出發把這事壓了下去。

許攸投曹和袁紹辱罵許攸也有關,袁紹這樣的事沒少幹,比如出征前囚禁田豐,軍前監禁沮授,他的這些做法讓手下人不免兔死狐悲戰戰兢兢生怕出錯。

郭圖建議不救烏巢,圍魏救趙攻打曹操營寨。最後營寨沒打下來烏巢也被燒了,郭圖怕袁紹遷怒與己,就誣陷張郃、高覽沒好好出力。

張郃、高覽知道消息後怕被袁紹殺了就投降了曹軍。

劉備的人則不一樣,雖然劉備有些好意見也沒聽,但是他很少因意見不同遷怒別人。夷陵之戰雖然戰敗,但手下將士都拼死效命。

有這三點足以說明二人境遇相同,結局爲何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