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劉備兄弟死訊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同爲兄弟,劉備聽到關羽死訊大哭吐血,爲何聽到張飛死訊卻極平靜?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所以自然滿紙都是家國天下、爾虞我詐,正如曹孟德的那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鐵血戎馬、明爭暗鬥、成王敗寇纔是三國本色,兒女情長、愛恨糾葛都要讓位於骨感的現實和冰冷的利益,感情用事是真的能要人性命的,而且很可能不只要了當事人一人、一家的性命,還要連累屬下、親人、朋友一起被殘酷的世道所吞滅,演義小說中的內容如是,現實歷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世道總是在它最冷漠的時刻顯露其溫柔的一面,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漢末三國亂世偏偏有最意氣相投、肝膽相照的三兄弟——劉備、關羽、張飛,哪怕時隔千百年劉、關、張三人之間同生共死、義薄雲天的兄弟情也依舊令人動容。

在《三國演義》中,三人於桃園結拜之時,曾許下承諾“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自然算是小說家的杜撰之言,事實上連桃園結義這一情節恐怕在現實歷史中都不曾存在,

不過劉、關、張三人雖未真的做到在同一時間死去,但先後離世的時間的確十分相近。

去世的最早的是關羽,他在公元220年去世,然後是張飛,他緊隨關羽其後,在公元221年離世,去世的最晚的是劉備,他在公元223年離世,彼此之間相差不過3年,這樣短的時間差,這三兄弟其實已經稱得上生死與共了。

其中劉備雖是悲憤而亡,但好歹屬於正常死亡,勉強算是壽終正寢,而關羽、張飛二人卻都是實打實的橫死,結局實在悽慘,也難怪二人的離世令劉備悲憤交加、意難平,不惜以舉國之力爲二人報仇,其中又尤以關羽之死最令劉備意外和措手不及。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關羽的意外離世

赤壁之戰之後,孫仲謀、劉皇叔成功把曹孟德請回了北方,自此之後曹操怎麼在長江以北稱王稱霸咱都管不着,可長江以南以南的土地,他算是管不着了。

當時漢末的其他諸侯基本上都在漢末的滔天巨浪中被拍死在沙灘上,剩下的幾個也都是冢中枯骨,而有實力、有生氣的諸侯就剩下曹、劉、孫三家彼此大眼瞪小眼,於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成了。

曹操退了,外患暫時沒有了,但內憂隨之而來。南方這地兒孫、劉兩家到底怎麼分,誰都想多拿多佔,矛盾這就來了,也正是因爲這個矛盾最後導致了關羽的死亡。

相比於劉備,孫家算是老牌割據軍閥了,父子三代人經營江東,根基深厚,而劉備雖然事業剛剛有了起色,但也不是好惹的,在荊州一路逃難下來,劉皇叔也不是光逃跑的,他藉機收攏很多荊州舊部,赤壁之戰勝利後,以此爲根基向荊州方向發展,勢力已經快速成長爲一個龐然大物。

兩家很是爲了荊州的瓜分問題刀光劍影了一番,最初之時劉備佔據四郡之地,又向孫權租借南郡,或許是考慮到劉備當時的確缺少根據地,更重要的是孫權當時集中精力與曹操在淮南地區爭鬥,所以孫權大方的將南郡借了出去,如此一來劉備就控制了荊州大部地區。

後來劉備進入益州與劉璋爭奪四川地區的控制權,在擊敗劉璋後,劉備集團的統治重心逐漸轉向益州地區,而爲了穩定荊州地區的統治,特意將關羽留下鎮守荊州,而孫權此時也從淮南騰出手來了,就打上荊州的注意,想要取回之前租借的南郡等地。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第2張

而劉皇叔這個時候耍起了無賴,就是不肯交還南郡等地,如此一來,孫權大怒,雙方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由於雙方勢均力敵,短時間內誰也奈何不了誰,而當時劉備正在打漢中的主意,於是劉備退了一步,雙方重新劃分荊州,雙方各佔三郡,算是平分荊州。

不過孫權和呂蒙等人依然覬覦荊州地區的統治權,不過有關羽在,他們始終未能找到機會。終於在公元219年前後,孫權集團等到了攻取荊州的機會。當時關羽北征襄樊地區,關羽軍隊主力雲集襄樊,他所駐守的荊州後方力量空虛,見此良機孫權立馬派遣呂蒙偷襲荊州。

其實當時蜀漢所屬的荊州後方並非毫無抵抗之力,關羽在出徵前特意安排糜芳、傅士仁等人留守荊州,這兩個人在劉備集團中都算得上頗得重用的老資格將領了,在關羽眼中都算極爲可靠的人物了,誰知就是這兩人率先投降孫吳,導致孫吳沒有太多損失就奪取荊州,而關羽後路被斷,只能飲恨臨沮,被孫吳擒獲,最終不屈被害。

那麼爲什麼本來看起來很可靠的糜芳和傅士仁等人要背叛關羽呢?其實這還與關羽本身的性格缺陷有關,關羽這個人很高傲,而他的高傲主要針對同僚或其他士大夫,正所謂“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總而言之他經常輕慢同僚和士人,經常想要壓他們一頭,對他們也應該很嚴苛。

這樣的性格自然不得糜芳、傅士仁等士大夫和官僚的喜愛,平常肯定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存在,而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過程中,這兩個人又因爲辦事不力被關羽責怪,關羽甚至放話等到自己回來要嚴懲二人,鑑於關羽的性格,兩人自然害怕的不行,並最終在恐懼的驅使下,做出了投降的不義舉動。

關羽身爲一代名將和國士,在戰場上無往不利,卻死在人心陰暗上,着實令人傷心感嘆。而他的死也出乎劉備的預料,他根本沒有想到前一秒還威震天下的兄弟,後一秒就天人永隔,加之荊州的丟失直接導致諸葛亮給他安排的《隆中對》計劃夭折了一半,他轉眼間就從大業可成的巔峯時刻跌落前途堪憂的谷底,驟聞噩耗,雙重打擊,他自然悲痛欲絕,在演義小說中,他甚至被打擊地大哭吐血。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第3張

早有預料的張飛之死

相比較於關羽身死的意料之外,對於張飛的結局劉備卻早有預料。說來不得不感嘆世事的奇妙,關羽、張飛二人是情比金堅的兄弟,而二人的性格在某些方面卻截然相反。

如果說關羽是輕士大夫而重普通士卒,那麼張飛就是尊敬士大夫卻慢待底層士卒,兩者的性格恰好相反。張飛對待自己手下的士卒以及底層人物極其的嚴苛,甚至稱得上苛待了。不僅平常刑罰過重,絲毫不加體恤,而且動輒棍棒加身,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直接使用“暴而無恩”來形容他。

這樣的行爲自然極其的惡劣,你不拿別人當人看,別人自然也不會對你掏心掏肺,甚至要對你懷恨在心,雖然這些軍中的底層小人物暫時無法對高高在上的大人物造成什麼傷害,但仇恨的種子一旦在心中發芽,遲早會長成參天大樹。

張飛自然沒有想到這一點,或許已經想到了但卻沒有在意,他不僅隨意打罵這些底層小人物,而且還在做完這些事後,像個沒事人一樣繼續任用他們,甚至讓這些人繼續在自己的周身工作。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第4張

劉備顯然早就看出張飛這樣做的隱患,因此他曾多次專門的告誡張飛,不要隨意的苛待這些底層的小人物,更不要苛待他們之後還若無其事的讓他們繼續在自己的身邊工作,這是將自身安危交給自己的仇人呢,如果繼續下去你遲早要完。

但張飛就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一樣,任你苦口婆心,我自屢教不改。而不聽大哥言的最終結果,就是張飛在關羽死後的次年,就稀裏糊塗地被自己手下的兩個將領張達和範強謀殺。張達、範強本來是沒什麼名氣的無名小卒,就靠着謀殺張飛這一件事,成了被歷史記住的人物,這樣的事情也委實讓人唏噓不已。

而劉備對張飛之死恐怕早有預料,當然不是說劉備會什麼未卜先知,而是對張飛的結局早有心理準備,所以在得知兄弟張飛的死訊後,表現地極爲平靜,他只是看起來很冷漠的說到:“噫!飛死矣”。

不是不傷心,不是真的冷漠無情,而是相對於關羽死時的猝不及防,劉備早已預料到張飛的不得善終,所以在表面上未曾如何失態,但這短短的幾個字中,充斥着一代帝王悲傷,或許還有幾分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以及自己爲什麼不多勸兩句、多做些防範的後悔。

同樣都是劉備的兄弟 劉備對兩人的死訊爲何態度完全不同 第5張

結語

客觀來說,無論是關羽還是張飛,都死得很冤枉也很憋屈,義薄雲天的關老爺沒有堂堂正正死在沙場對決當中,卻倒在陰謀詭計和人心陰暗下,如果說關羽好歹還是死在兩國交鋒的戰場上,那麼張飛卻是死在無名小卒的暗算之下,與其一代名將的身份和才能何其不相配。

但仔細想一想,他們的意外去世卻早有前因後果,自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脈絡根源,看似是憑空出現的偶然情況,實際上卻是來源於性格缺陷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